禪,非妄想,是一種用心探究的工夫,重在精神的統一、意誌的集中;非呆坐、非空坐,是要用心用力,精進不已。
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雲,可以讓我們悠遊法界,任性逍遙。
禪,運用到生活上,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藝術,擴展胸襟,充實生命,並且可以使人格升華,道德完成,到達“於生死岸頭得大自在”的境界。
——星雲大師
所謂禪淨,“禪”是禪宗,“淨”是淨土宗,是佛教兩種不同的修行方法。
禪宗比較偏向於自力,也就是獨立地依靠自身的力量,講究自修自悟。而淨土宗比較傾向於他力,他力是誰的力量呢?就是阿彌陀佛的力量,通過念佛,借助於佛陀的願力來修行。
星雲大師:念佛的人說參禪不好,參禪的人說念佛不好。其實,我們學佛的人要“行在禪淨雙修,解在一切佛法”。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提倡禪淨要調和。如果參禪又念佛,就像帶角的老虎,現世可以做人師,來生也可以做佛祖;假如沒有參禪隻有念佛,念佛很穩當,萬人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又何愁不開悟?有禪沒有淨土,十人可能會有九人走岔了路;假如沒有禪,又沒有淨土,更是危險,將來百年以後,地獄、餓鬼、畜生,鐵床並銅柱,萬劫千生沒有人可以依怙,又如何能得度?所以禪淨應該互相包容,彼此融攝,這才合乎佛法的精神。
1.禪是什麼
禪即“禪那”,漢譯靜慮,即於一所緣境係念寂靜、正審思慮。禪學不僅是一門高深的佛學,更由於後世諸多文人騷客、古聖先賢的參禪悟道而發展為一種人生的哲學。禪宗是中國佛教最為顯赫的宗派之一。禪門以不著語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為宗旨,即心即佛,一切現成,歸結到一點,即對於悟的強調。
禪是一盆洗滌心靈的清水
每個人都生活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難免會受到世間人事的影響、左右,使自己變得不再簡單、純淨、自在。但是,一個人若能經常為自己蒙塵的心靈沐浴和洗滌,那麼,他的心一定會亮麗如初、聖潔高尚。
一個小和尚化緣回來,在禪房門口見師父端坐在太陽下大汗淋漓,淚流滿麵。小和尚非常不解和驚訝。
他問師父:“師父,您怎麼了?”
“沒怎麼,我在沐浴呢!”師父心平氣和地說。
小和尚更加迷惑了,他轉了幾個圈後,又湊過去問師父:“師父,我沒看見您沐浴、洗滌啊?”
“我是在沐浴、洗滌自己的心靈,你當然看不到了。”法師靜靜地說。
小和尚更好奇了,他想探個究竟,學點見識,又打破砂缸地問道:“怎麼才能為自己的心靈沐浴和洗滌呢?師父可否開導開導弟子?”
師父說:“點燃一顆感恩戴德之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開水,再加入仁義、孝悌,甚至反思、懺悔等幾味名貴的心結,便可以為心靈藥浴了。”
為身體洗澡,使人清爽;為心靈洗澡,同樣會令人心曠神怡。可以想見,老和尚沐浴身心的過程該是何等的享受啊!尤其是他對“沐浴”方法的描述,真是精彩絕倫,每個喜歡神思獨處的人應該都有類似體驗。
禪是一種突破思維障礙的方法
星雲大師: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隨我們五趣流轉、六道輪回,天上人間到處來去,上天堂也是這顆心,下地獄也是這顆心。所以,參禪修道,主要就是把我們的惡心換成善心,把壞心換成好心,把假心換成真心,把非心換成是心,把染心換成淨心,把小心換成大心,把恨心換成愛心,把愚癡心換成智慧心。
一個小和尚,出家幾年了,一直對禪理不得要領。
有一天他去找老方丈求救,方丈微微一笑說:“這樣吧,你回去蒙上被單睡一覺,估計就差不多了。”
小和尚聽從了方丈的建議。
就在剛剛入睡不久,老方丈帶著幾個身強體壯的和尚來到小和尚的臥室,二話不說,就用他身上的被單把他裹了個嚴嚴實實,連鼻子和嘴都纏上了。他從夢中驚醒,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懵懵懂懂地隻感覺到憋悶得難受,甚至要窒息了。為了活命,他使出全身力氣,一下就把床單給掙破了。
當他看到老方丈和幾個僧侶時,驚訝而困惑地說:“不是您讓我睡的嗎?怎麼又帶人來捆我?”
方丈哈哈一笑說:“你好厲害嘛,一下子就掙脫了。”
“能不掙脫嗎?快憋死我了!”小和尚委屈而痛苦地說。
“是啊!遭受再厲害的束縛,隻要拚命地掙紮,就一定能夠掙脫。”老方丈意味深長地說。
小和尚愣了一下,馬上就驚喜而又感激地對方丈說:“多謝師父指點,弟子頓悟了!”
人要是感覺到憋悶,就應該拚命掙紮;思想要是感覺到束縛,也要有意識地努力去掙脫,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去突破由於長期習慣而形成的強大勢力。
這種努力可以是抓住若隱若現的靈光進一步去靜思、去冥想,也可以是徹底地放下、放鬆和放開。怕的是,從小就生長於缺氧的環境而習慣於壓抑局促的呼吸方式,毫無憋氣的意識,或者就算有所意識也已積習生惰,缺乏改變現狀的勇氣,所以說小和尚能意識到自己所受的思想束縛也算是很有慧根的了。
2.為什麼要學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