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言為心聲”。言語之中,往往流露出心理、感情和態度。所以,如果你想迅速了解一個人,就不要自己喋喋不休,多給對方說話的機會,讓他露出自己的底牌。記住,言多必失,適用於你,也適用於對方。
曾經有個小國的使者來到中國,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瞧著金人金碧輝煌的模樣,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個小國的使者同時還出了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金匠進行檢查,稱重量,看做工,可都沒能區別出來。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麼個小問題都答不出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裏。插入第一個金人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裏直接掉出來了;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裏,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正如一句諺語所說的:“沉默是金,語言是銀。”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但許多人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當別人說的話自己不同意時,往往不待別人說完,就想插嘴。實際上,這樣做是不理智的,不但不能使別人放棄自己的主張來遷就你的意見,而且還讓別人覺得你非常沒有禮貌。你想,別人正有一大堆的話急於說出來,你卻插嘴,這時他根本就不會注意你想表達的意思。所以,我們必須耐心聽,並且鼓勵對方把意見完全說出來。
有一個故事可以使我們明白,應用這一方法究竟合算不合算。
美國某汽車公司需要采購車座上的絨墊,當時有三家商店分別派職員前去推銷。其中兩家商店所派的職員都十分能言善辯,隻有另外一家商店的職員因為患病,講不出話來。他到了汽車公司,沙啞著喉嚨,很勉強地說:“我實在發不出聲來,我們店中的商品,我隻能寫給你們看。”
那家汽車公司的主任一見他這種情形,便對他說:“你不必講話了,你把商品拿出來,我們可以做出比較的!”於是他站在旁邊默不做聲,但這卻使汽車公司的主任能夠不受幹擾地進行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結果,其他兩家商店所派的善於辭令的職員都空著手回去了,他卻做成了這筆買賣。全部訂貨的總價竟高達160萬美元之多。這筆龐大的生意,簡直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
這是個特殊的例子,固然不能與一般的事例相提並論,但是這個事例卻形象地說明:不開口的效果反而會勝過多說話。
報紙上刊登了一家公司招聘員工的信息,有一個人前去應聘。他事先打聽到這家公司的總經理一些過去的情形,一見麵就對那位總經理說:“我十分榮幸能在這裏工作,我更願意追隨您左右努力工作!因為我知道在十幾年前,這個辦公室裏隻有一台打字機和一個職員,經過您的艱苦奮鬥和努力經營,才能成就今天這樣偉大的事業,這是多麼令人敬佩的事啊!”
那位經理本來對去應聘的人大都瞧不上眼,所以應聘的人雖然絡繹不絕,結果卻一個也沒選中。可是他這麼一說,正中那位經理的下懷,引起了他的很大興趣,於是就向他大講自己的奮鬥曆史。
經理一談起自己的成功史,就興高采烈,眉飛色舞,那個人隻是在旁邊側耳恭聽,表示敬佩。談了半晌,那經理也沒有問他的學曆、技能,就對坐在旁邊的副經理說:“我看這位小夥子很不錯,我們就定下要他吧。”這個位置,就在他傾聽了經理的成功史後,穩穩地拿到手了!正如俗語所說的:“兵在精而不在多!”說話也是如此,不在說得多少,而在能說得恰如其分。
很多人總覺得隻要自己光明磊落,便凡事無不可對人言,但假如對方是個根本不可以言盡的小人時,你說三分話已經顯得太多了。在生意場上如果彼此間的關係一般,你卻跟人家談得很深,這就顯示你自己沒有知人之明。若是你的話題涉及對方本人,但他與你根本就不熟悉,你卻硬跟別人說一些純屬私人的事情,就顯得唐突冒昧。再說,如果談話本身涉及商業機密,因為你一時的“暢所欲言”,便將自己的底牌一股腦地兜售給對方,豈不是太過愚蠢了嗎?實際上,在生意場上,與一般的客戶交談,三分的話已經是太多了。
對此,公關專家指出,人們都喜歡訴說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所以與人交往時,如果對別人有所求,隻要使對方多訴說他最得意的事就行。法國大哲學家洛士佛科說:“與人談話,如果自己說得比對方好,便會化友為敵;反之,如果讓對方說得比自己好,那就可以化敵為友了!”這句話真是說得一針見血!如果對方總是誇自己的長處,並陶醉其中,覺得自己像個偉人,那麼你就不妨多謙遜一下,表示卑小無能,這樣自然容易獲得對方的同情與好感。因為對一般人來說,大都有一種“嫉強憐弱”的心理。
要想獲得別人的讚同,就必須讓自己少開口,讓人家說話。切記管好自己的嘴巴,多給對方暴露他底牌的機會。
許多人能言善辯,時常在人群中占據上風。為了顯示自己的口才有多麼了得,他們更樂意尖酸刻薄,帶有挑釁意味,似乎這樣會顯得伶牙俐齒,不好惹、有個性。
很多善於辯論的人因為不懂人際關係的維護,目中無人,爭強好勝,什麼都想比別人高出一截。別人說一句話,他也會從中挑刺,非要讓別人同意他的觀點,甚至不惜辯論一番決出勝負。卡耐基對此說過:你可能贏了辯論,可是你卻輸了人緣。任何諷刺挖苦都是帶有攻擊性的,即使是友善的嘲弄,有時也會讓你失去友情。諷刺挖苦阻擋了正常的開放式的交流,而使交往變成了荒謬的爭吵。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千萬別因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那就會被人說成是“嘴不饒人”,還會給別人造成刻薄的印象。就算是你是有口無心,也會令你的形象大打折扣。
戴維在公司是個小職員,一次同事跟他一起負責一個業務,可是最後卻出了一點差錯。戴維和同事互相責怪。
戴維一向伶牙俐齒,嘴不饒人,哪能容忍同事的責怪,就大聲反駁他:“怎麼著怎麼著,當初你要知道我這樣就別和我合作啊,既然合作了還怪我幹什麼?怪就怪你自己不會找搭檔。我以前也是做事很認真的人,怎麼到你這兒就總出錯呢?你說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啊……”
戴維嘴不停,一直持續了三分鍾,同事氣得說不出話來。最後,兩個人形同陌路,戴維在公司的人緣也幾乎毀掉。
公司的同事之間本應該是相互幫助,擰成一股繩,結果卻為了這麼一點小事撕破臉皮,那以後還怎麼合作呢?公司裏怎麼還會有和諧的氛圍呢?這就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
交談和溝通是彼此之間交換信息、想法與感覺的過程,並不是辯論賽,沒有必要分出高下。沒有人喜歡總是被人駁倒,喜歡被強壓在人之下,如果你隻是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非要置人於失敗之地,恐怕會得不償失。贏了一場辯論,失去一個朋友,這又何必呢?
所以,為了與他人有更好的溝通,請你克製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個性,隱藏住自己咄咄逼人的高超口才技藝,舍棄這種競賽式的談話方式。不妨采用一種隨性、不具侵略性的談話方式。這樣當你在表達意見時,別人就比較容易聽進去,而不會產生排斥感。對別人的意見,你也不妨站在他們的立場上考慮考慮是不是也有道理,即使你真的無法表示同意,也要拿出寬容接受的姿態,畢竟這個世界上持不同意見的人很多,你不同意他,並不代表他就是錯的。你隻需要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就夠了。
謙虛謹慎、寬容平和是交往的一大要點,切不可感情用事,沒有城府,一衝動就口不擇言。有些話可能也算不得錯,可是用極端的方式表達,就會惹眾人惱怒。
公共汽車上人多,一個年輕小夥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位老大爺的腳,老大爺脾氣不好,張口就來:“你說你這麼大一小夥子,欺負我這麼大歲數的人幹嘛?”
小夥子本來剛開始是想說一句抱歉,可老大爺的話實在讓他反感,愧疚的心理馬上無影無蹤,他按捺了半天說:“踩了就踩了,可我什麼時候欺負您了啊?”
老大爺更不高興,說:“得得得,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學好。我看你那樣兒,監獄裏剛放出來的吧?”
這下小夥子可火了:“你這人怎麼說話呢?”說完就要往前衝。這下車裏的人左勸右勸,好不容易才讓他倆消了氣兒。
一點小事,換了一種說法完全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可是說話太衝,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張嘴就來,非要逞一時口舌之快,就可能激怒別人,讓事情變得不好收拾。所以,與人交往不要刻意地想做出強勢的作風,似乎讓所有人都啞口無言是你的最高目標。嘴上占上風並不代表你有多麼了不起,別人不會因為你的“伶牙俐齒”就佩服你,反而會因為你的不識抬舉、不懂禮貌而厭惡你。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人,一旦在人際關係中占了上風,就氣勢洶洶、咄咄逼人,仗著自己有什麼優勢就大逞口舌之強,非要把人逼進死胡同他才開心,這樣的人,即便再能說會道,也隻會招人厭煩。
一位老人去逛花鳥市場,不小心將小販的兩個花盆碰倒摔破了。老人連忙道歉,還說願意把兩盆花買下來,可是一掏口袋才發現一分錢都沒帶。
那個賣花的小販就不依了,喋喋不休地說兩盆花值多少多少錢,其實最多也就20塊錢。
老人說:不管多少錢我賠你就是了,但是我現在沒有帶錢,你可以叫人隨我回家拿錢。
小販不相信,不讓他走,一個勁兒地讓他再好好摸摸口袋找錢。老人把口袋翻給他看,確實是沒有錢,可是小販就是不相信,還咄咄逼人,說哪有這麼大一個人出門不帶錢的。
老人沒辦法解釋,隻好反複說,我不會騙你的,可是無論他怎麼解釋,小販就是不相信。小販要老人拿出身份證看,可是老人偏偏又沒有帶身份證,於是小販就仍然不放他走。這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老人沒有受過這種委屈,感覺很沒麵子,著急上火,結果一下子心髒病突發,不治而亡。
其實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意外,何必太計較呢?上麵事例中的小販,為了20塊錢的花盆居然葬送了一個老人的生命,豈不是追悔莫及?想想看,生活中為這種小事斤斤計較、得寸進尺的人還真不少,其實,很多事情根本沒有必要非要分出高下優劣,尤其當這個結果還可能挫敗別人的自尊心時,那就更不要去爭辯。你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你;你要存心讓別人難堪,別人一定心裏不服氣,這也注定為你以後的人際交往埋下隱患。所以,有時候對自己的觀點要有所保留,對別人的觀點也要能理解和認同,這樣關係才能和諧。
伶牙俐齒盡可以用到辯論會上,但是生活不是辯論會。一個擁有好口才的人會知道一個人不能永遠坐在辯論席上,不同的場合要說不同的話,必要時還要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有張有弛,有理有節,恰到好處,有一顆體諒之心,才算是真正的好口才。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指的就是要注意說話方的“弦外之音”。
生活中有大量的話不用直接說出來,話裏帶出來就行了,更有不能直言的意思,得靠暗示來表達。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聽出話外之意,弦外之音,這樣才能更好地跟人溝通,在交流時更好地把握對方的意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決定的,各報記者都很想探得秘密,竭力追逐參加會議的大臣采訪,卻一無所獲。
有位記者有心研究了大臣們的心理定勢:誰都不會說出由誰出任首相,假如問題提得巧妙,對方會不覺地露出某種跡象,從而有可能探得秘密。於是,他向一位參加會議的大臣提出一個問題: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