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說過:“人的眼睛和舌頭所說的話一樣多,不需要字典,卻能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整個世界。”不僅嘴巴能說話,眼睛也會“說話”。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通過觀察眼睛可以讓我們探測到對方的內心世界。無論一個人心裏正在想什麼,他的眼神都會忠實地反映出來。
同時,眼睛與眉毛的變化總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當眼神變化時,眉毛也不可抑製地跟著改變。眉眼一起展示著人的內心世界。隻要我們掌握各項觀察眉眼的要點,在與人交往中,多加注意,就會很清楚地了解到對方的思緒與心境。
當人們心情變化時,眉毛的形狀也會跟著改變。眉宇之間的一些信息能透露人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關注細節的持久度,以及是否能夠做到“實話實說”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琳·克拉森被人們稱為“讀臉專家”,她考察了性格和麵部神情的關係,並進行了大量相關的試驗,結果發現,人們很難隱藏或改變麵部的細微變化,而這些變化最能透露我們的所思所想。
克拉森表示,眉毛最能表露一個人的心理,當眉毛向下靠近眼睛的時候,表示他對周圍的人更熱情、更願意與人接近;而眉毛上挑,則表示這個人需要尊重,需要更多時間適應現在的場合,“如果你遇到的人將眉毛向上挑,此時不要靠他太近,可以先與他握手,讓對方主動靠近你,以免讓他感覺不舒服”。
眉毛的性格語言,大致有以下五種表現:
(一)揚眉
當人的某種冤仇得到伸張時,人們常用“揚眉吐氣”一詞來形容這時的心情。當眉毛揚起時,會略向外分開,造成眉間皮膚的伸展,使短而垂直的皺紋拉平,同時整個前額的皮膚擠緊向上,造成水平方向的長條皺紋。揚眉這個動作,能擴大視野。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一個眉毛高挑的人,正是想逃離庸俗世事的人,通常會認為這是自炫高深的傲慢表現,而稱為“高眉毛”。
當一個人雙眉上揚時,表示非常欣喜或極度驚訝,單眉上揚時,表示對別人所說的話、做的事不理解、有疑問。當人們麵臨某種恐懼的事件時,可以用皺眉來保護眼睛,也可以用揚眉來擴大視野,兩者都對我們有利,但我們隻能選擇其一。一般的反應是:麵臨威脅時,犧牲擴大視野的好處,皺眉以保護眼睛;危機減弱時,則會犧牲對眼睛的保護,揚眉以看清周圍的環境。根據眉毛的變化方式,你可以判斷出對方當下的感受。
(二)皺眉
皺眉的情形包括防護性和侵略性兩種。防護性的皺眉隻是保護眼睛免受外來的傷害。但是光皺眉還不行,還需將眼睛下麵的麵頰往上擠,眼睛仍睜開注意外界動靜。這種上下擠壓的形式,是麵臨外界攻擊、突遇強光照射、強烈情緒反應時典型的退避反應。至於侵略性的皺眉,其基點仍是出於防禦,是擔心自己侵略性的情緒會激起對方的反擊,與自衛有關。真正侵略性眼光應該是瞪眼直視、毫不皺眉的。最常見的皺眉,往往被理解為厭煩、反感、不同意等情形。
(三)聳眉
聳眉指眉毛先揚起,停留片刻,然後再下降。聳眉與眉毛閃動的區別就在那片刻的停留。聳眉還經常伴隨著嘴角迅速而短暫地往下一撇,臉的其他部位沒有任何動作。聳眉所牽動的嘴形是憂傷的,有時它表示的是一種不愉快的驚奇,有時它表示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樣子,此外,人們在熱烈地談話時,會做一些小動作來強調他所說的話,當他講到重要處時,也會不斷地聳眉。
(四)斜挑
斜挑是兩條眉毛中的一條向下降低,一條向上揚起,這種無聲語言,較多在成年男子臉上看到。眉毛斜挑所傳達的信息介於揚眉與皺眉之間,半邊臉顯得激越,半邊臉顯得恐懼。揚起的那條眉毛就像提出了一個問號,反映了眉毛斜挑者那種懷疑的心理。
(五)閃動
眉毛閃動,是指眉毛先上揚,然後在瞬間再下降,像流星劃過天際,動作敏捷。眉毛閃動的動作,是全世界人類通用的表示歡迎的信號,是一種友善的行為。當兩位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相見的一刹那,往往會出現這種動作,而且常會伴隨著揚頭和微笑。但是在握手、親吻和擁抱等密切接觸的時候很少出現。眉毛閃動除了作為歡迎的信號外,如果出現在對話裏,則表示加強語氣。每當說話者要強調某一個詞語時,眉毛就會很自然地揚起並瞬即落下。
總之,眉毛雖然隻是人麵部一個很小的部分,有的人的眉毛甚至不是十分的明顯,但作用卻很大,它的一動一靜,就在無形中透露了你的心境,如果不想讓別人太看透你,那麼你就得讓自己的心態再老成一點,最好能處變不驚,但盡管這樣,也不能完全阻止對方發現你的心境;當然,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小部位的舉動,幫助我們成為一個不太平凡的人。
(一)眼睛不會說謊
靈魂何在?靈魂儲藏在你的心中,閃動在你的眼裏。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梅賽因說:眼睛是了解一個人的最好工具。此言不虛。語言可以說謊,但眼睛不會。
孟子在《離婁章句上》第15章中有一段觀察人的眼神來判斷人心善惡的論述: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眼睛昏花)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藏匿)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觀察人的方法,沒有比觀察人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蓋人們內心的醜惡。一個人心中正直,眼睛就顯得清明;心中不正直,眼睛看上去就不免昏花,聽一個人講話,觀察他的眼睛,這個人內心的好壞又怎麼可以隱藏得了呢?
孟子這段精彩的論述,說明了一個人的內心動向,必然會反映在他的眼睛裏。心之所想,不用言語,從眼神中就會找到答案,這是每個人無法隱瞞的事實。常常有這種情況,有些人口頭上極力反對,眼睛裏卻流露出讚成的神態;有些人花言巧語地吹噓,可是眼神卻表現出他是在撒謊。
眼睛是靈魂的窗戶,它毫不掩飾地展現你的學識、品性、情操、趣味、審美觀和性格。戲劇表演家、舞蹈演員、畫家、文學家、詩人都著意地研究人們的眼睛,認為它是靈魂的一麵無情的鏡子。一個敏銳的人,總是善於捕捉人們瞬息萬變的眼神,洞察對方的內心。
(二)眼神是內心活動的一麵鏡子
眼睛放出的神采,它的類型是那麼繁多:
心胸博大、為人正直的,眼神明澈、坦蕩;
心胸狹窄、為人虛偽的,眼神狡黠、陰詐;
誌懷高遠的,眼光執著;
為人輕薄的,眼光浮動;
因為克己,眼神內斂;
因為貪婪,眼神暴露;
正派而敏銳使眼光如利劍出鞘;
邪惡而刁鑽則使眼光如蛇蠍蟄伏。
淵博的人,眼中透出了悟;
無學的人,眼中似乎隻存疑竇。
自信者,眼神堅而毅;
自墮者,眼神晦而衰。
也許你貌不驚人,眼小如豆,但它可能流露出華美的氣質;
也許你美目流盼,但卻可能有一個蜷曲衰敗的靈魂在其中沉睡。
作為一個生理器官,從眼睛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
一個健康、精力充沛的人的眼睛通常明亮有力,眼睛轉動靈活機警,眼光清晰、水分充足;
一個疲勞的人眼睛就會顯得乏力無味、目光呆滯、眼光混濁;
一個樂觀的人眼睛通常充滿笑容,善意十足;
一個消極的人往往眼睛下拉,不敢正視別人的眼光。
著名的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劉曉英教授說:一個誠實的人的眼睛是自信的,說謊的人的眼角會不自覺地往上翹或者眼睛轉動速度比說話的節奏快。很多大公司企業主管在麵試時都能發現這個特點。
麵對一個誠實的人,他的眼睛堅定渾厚,眼神沉重踏實,你會覺得他對自己的行為有著堅定的信念;他的敘述充滿了說服力和感染力,讓人不容置疑。
說謊的人在心理上是不確信的,他的眼神漂浮無根,說話沒有底氣和正氣,麵對這種人,你會覺得他在講述一個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沒有信念和可信度;這種類型的人在生活和事業上很難達到既定的目標。
(三)談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
公關專家指出,社會交往中,尤其談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當然不必一直盯住看,最佳的表現是跟所交談的話題相配合,思考時可以移開視線,表達觀點時要注視對方的眼睛;這既是一種社交的禮儀,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是溝通、了解、認識別人的重要途徑。
美國的成功學奠基人卡內基說:談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是最起碼的溝通技巧。相信這是一個適合東西方的普遍道理。所以要記住:看著對方的眼睛,然後開始一個有效的對話。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故事,說有三個姐妹,外人隻要一接觸其中一位名叫美杜薩的眼光,便立刻化為石頭。這個故事在於說明眼神的威力。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完全不注意別人的眼睛,就無法了解對方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事實上,人們無法徹底隱瞞心事,即使有人故意要擺出一付無表情的臉孔,但往往並不能維持長久。
人們常說:“聽別人講話,或對別人講話,要注意對方的眼睛。”有的人在交談時不看對方的眼睛,可能是膽怯、信心不足、難為情或畏縮。情侶初次相會,也常常這樣。大人物講話或聽別人談話時,往往能大大方方地直接望著對方的臉麵,他們的見識、心理狀態就不存在前幾種情況。
眼睛的清濁,極為重要。睡眼惺忪的人,眼睛表現模糊不清;而眼睛雪亮、目光炯炯的人,自然顯得聰明伶俐。演技絕佳的演員靠眼睛表演。倘若某個歌星演唱時目光呆滯,那他(她)絕不可能成為名演員。判斷證人在法庭上作證的可靠性,要注意他眼神的動向。滿臉佯裝微笑的證人,注意他的眼睛,會發現那是一雙不安的眼睛,根本沒有笑的神誌。如果眼睛真的在笑,心也會隨之輕鬆。但是,對證人來說,那是非常緊要的關頭,心情沒法放鬆,眼睛也就根本不可能真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