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1 / 3)

當代中國反腐敗鬥爭的大勢與大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反腐敗鬥爭從未停止過。中國有今天這樣輝煌的發展成就,中國共產黨有今天這樣牢固的執政地位,都與持續不斷、富有成效的反腐敗鬥爭密切相關。當我們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麵審視麵向21世紀的反腐敗鬥爭,就會清醒地看到,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正確把握反腐敗鬥爭的大形勢、大趨勢,著眼於曆史發展、科學發展的大方向,著眼於運用反腐敗鬥爭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著眼於腐敗現象的有效懲治和預防,做好從根本上推進反腐敗鬥爭的大事情,進而創造有利於反腐敗鬥爭全局的大優勢,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

從社會意義上說,腐敗的本質含義,是指國家公職人員濫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腐敗不是人類社會先天就有的,而是私有製的產物。盡管在私有製存在的條件下人類反了幾千年腐敗,但腐敗現象仍然存在,不但我國和各個發展中國家有,那些被稱為“最廉潔”的發達國家也有。私有製及其上層建築的存在,是腐敗產生的經濟根源和政治根源。但是,腐敗不可能同人類社會相伴終身。隨著私有製的最終消滅,腐敗也必將壽終正寢。

文明社會發展的實踐一再證明,對腐敗不反不行。回顧一下中外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吧,腐敗直接摧毀了多少貌似強大的政權和社會組織啊!我國曆代王朝的垮台,幾乎都以腐敗為直接導因。在當代社會,腐敗的曆史反動性是全方位的,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反腐敗鬥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直保持清醒認識,多次強調:“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黨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不堅決懲治腐敗,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就會受到嚴重損害,黨的執政地位就有喪失的危險,黨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毀滅。”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反腐敗鬥爭總的形勢是比較好的。從黨和國家領導層的基本態度看,對反腐敗鬥爭高度重視,製訂了正確的反腐敗方針政策。這是決定反腐敗鬥爭成敗的關鍵,也是判斷反腐敗鬥爭形勢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從反腐敗鬥爭的發展走勢看,已經從側重遏製,走上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軌道。政策和工作部署一以貫之,沒有出現大的反複,反腐敗鬥爭平穩、健康地向縱深發展。從反腐敗工作對國家發展的全局影響和作用看,為維護和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重要保證。從反腐敗鬥爭的直接成效看,懲治了一大批腐敗分子,教育了廣大黨員幹部,黨風政風有所好轉,不少滋生腐敗的土壤正在逐步得到鏟除,廣大群眾對於反腐敗工作是比較滿意的、充分認可的。

說反腐敗鬥爭總的形勢“比較好”,並不是否認問題的嚴重性。現實情況是,有些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製,重大違紀違法案件一再發生,吏治腐敗、司法腐敗、商業賄賂、公款不當消費問題以及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還比較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在幹部隊伍中,嚴重違法犯罪的腐敗分子是極少數,但許多人都有或輕或重的不潔行為;作為黨和國家棟梁的省部級及以上高級幹部違紀違法案件不斷發生,職務犯罪呈增長態勢;黨政“一把手”違紀違法現象突出,腐敗案件群體性、團夥性特征明顯;“笑貧不笑貪”的價值取向和“能腐就腐”的腐敗心理在部分幹部群眾中蔓延。總而言之,當前反腐敗鬥爭的形勢依然嚴峻。

(二)

講反腐敗,必須先要搞清楚,執掌權力的人為什麼要腐敗、腐敗的想法是怎樣成為現實的,進步人類為什麼一定要反腐敗、預防腐敗最有效的手段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既要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又要把普遍的現象規律化,不能僅僅停留在“發展不充分”和“存在私有製”這個層麵。發展不充分,說明資源有限,不能同時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存在私有製,說明人人都可能存有“為己”的私心,有可能用各種手段去獲得所需要的有限資源。由此延伸開來,我認為主要是兩個規律決定著腐敗和反腐敗:

一個是“利益規律”,人總是按照一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去追求一定的利益。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作為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但不否認人對利益的追求,而且始終把它作為觀察人與社會的重要出發點。其一,利益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基本的導向作用。正如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的,人們所爭取的一切,都和利益有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因此,分析任何重大社會現象,包括腐敗與反腐敗,都離不開對相關利益的分析。其二,利益具有多樣性,必須對“利益”作出的科學劃分。在私有製存在的社會裏,人人都可能存有“為己”的私心,都要爭取自己的特殊利益和包括自己在內的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共產黨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其中自然包括了自身利益。而黨內一切腐敗分子,不論是何種表現形態,本質上追求的都是同人民的、民族的、無產階級的、黨的利益對立的個人的、家庭的或小團體、小宗派的私利。其三,人生觀、價值觀對利益的選擇和追求具有根本性作用。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能夠拋卻個人私利,義無反顧地為實現人民的利益而獻身,而有的卻為了一己的私利而肆無忌憚地損害公眾利益?同樣是為了“養家糊口”、“追求幸福”,為什麼有的能夠“取之有道”,在社會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內,依靠自己誠實的勞動和智慧去爭取,而有的卻違法違紀違背道德,濫用權力“發不義之財”?根本的分野,在於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隻有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把為人民服務視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業,才能從根本上拒絕腐敗。

另一個是“權力規律”,沒有正確的、有效的製約和監督,任何權力的作用方向和運行規則都會發生變異。社會的組織化,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基本標誌。依靠權力運行,是國家、政黨等一切較大社會組織的存在方式。權力,既是對特定組織行為的指揮權,也是對特定組織掌控資源的分配權。任何組織的權力都必須得到該組織內全體成員的承認和尊重,因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現代國家權力具有完整的公共性:第一,權力屬於該國的人民大眾,為“公器”,並不是特屬於某一個人、家族或政黨、團體;第二,權力作用的方向是“為公”,是為謀取公眾利益服務的,不應該拿它來謀私;第三,權力的運行具有公眾認可的規範性,任何人都不應該隨意改變它的運行規則。但是,權力的公共性不能自發地表現出來,而必須通過眾多“為公者”的努力。如果掌握權力的人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著意謀私,如果公眾對這樣的掌權者缺乏有效的、正確的製約,那麼權力的作用方向就會發生偏移,從“為公”變成“為私”,權力的運行規則也會改變,以運用公眾權力謀取私利為本質特征的腐敗現象就不可避免。

從上述兩個規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第一,包括共產黨在內的任何社會組織都具有腐敗的可能性。腐敗的基本軌跡是:執掌權力的人在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引下,通過改變公共權力的作用方向和運行規則,謀取不正當的私利。第二,權力作用的“為公”與“為私”不具有兼容性。任何一個健康的社會組織都不允許腐敗現象的存在。哪裏有腐敗,哪裏就有反腐敗,通過反腐敗來維護組織及多數人的利益。第三,廣大人民追求共同利益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在人民麵前,任何腐敗都是紙老虎,都是可以戰而勝之的。反腐敗的基本途徑是:緊緊依靠廣大人民,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掌權者和非掌權者,使之正確對待利益、合法取得利益,能夠自覺地正確行使權力和監督權力運行;加強法律製度建設,確保掌權者既不敢、也不能濫用權力。

(三)

目前中國的腐敗與反腐敗具有曆史特殊性。它所處的社會大環境,既不是傳統社會,也不是完全意義的現代社會,而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現當代社會發展曆史表明,社會轉型期往往是腐敗的多發期、高發期。當今世界腐敗現象較嚴重的國家,都是處於社會轉型期的國家。承認這一事實,就要承認,當前我國“腐敗高潮”具有曆史特殊性。一旦度過社會轉型期,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和民主政治製度,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那麼這種“腐敗高潮”就必然會消退下去。因此,當前的腐敗不是不可治的“政治之癌”,而是可治之症。一切明了中國社會基本走向的人,都應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腐敗鬥爭充滿信心,並下定決心,在黨的領導下,在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勝利的同時,爭取反腐敗鬥爭的決定性勝利。所謂“決定性勝利”,主要是指:其一,各種反腐敗的法律、製度、機製比較健全和完善,能夠有效地遏製腐敗現象的發生;其二,從上到下,人們普遍地樹立起了反腐倡廉的觀念和自覺性,腐敗的思想和行為沒有市場;其三,在客觀效果上,腐敗現象被控製在最小的範圍,不再是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