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發熱的病因
感染性:包括由病毒、細菌、立克次氏體、原蟲、螺旋體、真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敗血症和各種急性傳染病等,都是引起發熱的常見原因。
非感染性:產熱、散熱異常,大量失血或失水,無菌組織被破壞或壞死,生物製劑或藥物反應,中樞調節失調,脫水熱,等等,都可引起寶寶發熱。
發熱的應對措施
環境因素引起寶寶發熱最常見的原因是保溫過度,如衣著過多、捂被過多,可適當降低環境溫度,鬆開被包或多補充水分後,寶寶體溫便可降至正常。
疾病因素引起的發熱,應理性處理,最好是及時送醫院就診。
轉送途中,寶寶須少包裹,頭部可枕冷水袋。當體溫超過39℃時,可先在家中給予溫水浴或溫水擦浴,水溫為33~35℃,擦浴部位為前額、四肢、腹股溝及腋下。
安全用藥與疫苗接種
新生寶寶不能隨便吃藥,但需要補充魚肝油、維生素AD滴劑、鈣劑等,彌補母乳中不足的維生素和鈣等。寶寶出生後就需要接種卡介苗,以預防結核病。母嬰傳播是我國乙肝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寶寶需要接種3次乙肝疫苗。
不宜隨意服退熱藥
寶寶比較容易發燒,隨便服用退燒藥是草率的做法,可能導致體溫突然下降,出現皮膚青紫,嚴重者還可出現便血、吐血、臍部出血、顱內出血等。
處理寶寶發熱的最好辦法是物理降溫退燒,如暴露肢體、枕冷水袋、酒精擦身等。體溫一旦下降,應立即停止降溫。
慎用外用藥
寶寶切忌使用氧化鋅軟膏、膏藥之類的硬膏劑以及膠布等貼敷在皮膚上,容易引起接觸性皮炎。寶寶患皮膚病或進行皮膚消毒時,不宜使用刺激很強的藥物(如碘酒),以免使皮膚發生水皰、脫皮或腐蝕。
酒精使用不當也會造成吸收中毒,如寶寶高熱用大量酒精擦浴,可引起昏迷、呼吸困難。普通的鼻眼淨、皮質激素軟膏、新黴素油膏等,用在寶寶身上都可引起嚴重副作用。常給寶寶用鼻眼淨可能引起昏迷、呼吸暫停、肌張力減低等。
不能把成人用的外用藥隨便用於寶寶。治療皮膚病用的皮炎激素軟膏,對寶寶大麵積使用,可引起全身性水腫。
用藥不當易出現的不良反應
寶寶用藥不同於成人,使用不當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神經係統反應。四環素、腎上腺素、維生素A、氨硫脲等阻礙骨骼發育;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多黏菌素B等易損傷新生兒聽神經及腎功能。
心髒血管係統反應。強心藥洋地黃若用量偏大,易引起毒性反應。
消化係統反應。氯丙嗪容易引起麻痹性腸梗阻;金黴素、新生黴素、呋喃素、氯丙嗪、苯巴比妥、異煙肼等,易引起新生兒中毒性肝髒損害。
腎髒損害。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等對腎髒有一定程度的損害。
血液變化。氯黴素可引起新生兒貧血;碘胺類及水楊酸鹽等易引起血小板減少;磺胺類或大劑量青黴素可引起溶血性貧血;磺胺類、氯丙嗪、對氨基水楊酸、非那西丁等藥物易發生藥源性高鐵血紅蛋白血症。
給寶寶喂藥技巧
如病情較輕,可把藥研成細粉溶於溫水中,放入奶瓶,用乳膠奶嘴讓寶寶自己吮吸,也可服下。也可將溶好的藥液用小勺直接喂進寶寶嘴裏。喂藥時,最好把寶寶的頭偏向一側,把小勺緊貼寶寶嘴角慢慢灌入。等寶寶把藥全部咽下去,再用勺喂少量糖水。如病情較重,可用滴管或塑料軟管吸滿藥液後,將管口放在寶寶口腔頰黏膜和牙床間慢慢滴入,寶寶咽一口再喂一口,第一管藥服完後再滴第二管。喂湯劑中藥時,要把藥量煎得少一些,以半茶盅為宜。每天分3~6次喂完,可加糖調勻後倒入奶瓶喂用。
給寶寶滴眼藥水的方法
即使分娩過程未受感染,出生後,寶寶也可罹患結膜炎、淚囊炎。
因此,為寶寶滴上幾天眼藥水是必要的。滴眼藥水的方法:將消毒棉棒與眼平行,輕輕橫放在上眼瞼接近眼睫毛處,平行上推眼皮,寶寶眼瞼就可順利扒開,向眼內滴一滴眼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