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不能隨便用手擠,以免擴散。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症狀之一,尤其是1周內的寶寶,既可以是生理現象,又可為多種疾病的主要表現。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
生理性黃疸輕者呈淺黃色,局限於麵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也可黃染,2~3日後膽紅素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複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特別是個別早產兒可持續至4周,大便仍是黃色,尿中無膽紅素。
新生兒黃疸的病因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是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所決定,胎兒出生後由於血氧分壓突然升高,紅細胞破壞很快,產生較多膽紅素,而新生兒肝酶活力低,無法清除過多的膽紅素,因而發生黃疸。另一方麵,新生兒黃疸多發生於母乳喂養的孩子,但這種黃疸多為生理性黃疸,對新生兒沒有危害,應鼓勵新媽媽繼續母乳喂養。
新生兒黃疸的防治措施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黃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療。但遇黃疸較濃時,應進行光療並做進一步檢查,以防夾雜病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於生後2~3天出現,4~6天最重,10~14天自然消退,也有少部分可持續3~4周,以早產兒多見。
“馬牙”
大多數寶寶在出生後一段時間,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像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上皮珠。
“馬牙”的症狀
寶寶口腔內牙床上或上齶兩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狀白色顆粒,數目不一,看起來像剛剛萌出的牙齒,有的就像小馬駒口中的小牙齒。
“馬牙”的病因
寶寶之所以出現“馬牙”,是因為胚胎期牙板未完全吸收造成的,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會影響寶寶吃奶和乳牙的發育,一般2~3周後會逐漸消失。有的寶寶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馬牙”的應對措施
有些人不知道“馬牙”的來曆,以為是一種病,拿針去挑,或用布去擦,這都是很危險的,因為,寶寶口腔黏膜非常薄嫩,黏膜下血管豐富,而寶寶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針挑和布擦若損傷了口腔黏膜,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發生口腔炎。口腔炎症不僅使受罪,而且局部繁殖的細菌會進入血液循環中,嚴重的可能引起寶寶敗血症。
“馬牙”不能擦、不能挑,年輕父母要做的是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給寶寶清潔口腔,隻要在給寶寶喂完奶後,再喂點溫開水,將口腔內殘存的奶液衝洗掉就可以了。
如果“馬牙”過大,影響寶寶吸奶,就要帶寶寶到醫院找醫生處理。
鵝口瘡
鵝口瘡,又稱“雪口”、“白口糊”,是由一種叫白色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引起的。多發生於嬰幼兒和體弱多病的人。
鵝口瘡的症狀
如果患有鵝口瘡,輕者口腔布滿白屑,一般沒有伴隨症狀;嚴重者會在口腔黏膜表麵形成白色斑膜,並伴有灼熱和幹燥的感覺,部分患兒伴有低燒的症狀,甚至有可能造成吞咽和呼吸困難。患有此病的寶寶經常哭鬧不安,吃東西或者喝水時會有刺痛感,經常不願意吃奶。
鵝口瘡的病因
寶寶通常是在分娩過程中,感染母親陰道內的念珠菌而發病的,也有可能是因為乳頭不潔或者喂養者的手指感染。新媽媽的乳頭或者橡皮奶頭都是感染的來源。
鵝口瘡的治療措施
當發現寶寶口腔內有類似奶瓣的斑塊時,不要隨便揩洗,以免黏膜損傷引起細菌感染。確診寶寶患有鵝口瘡後,新爸爸媽媽可以用消毒藥棉蘸2%的小蘇打水擦洗口腔,擦洗動作要輕,再用1%龍膽紫塗在患處,每天1~2次。還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取製黴菌素一粒研成末,加入5毫升甘油調勻,塗搽在患處。
通常用藥幾天以後病症就會消失,但是鵝口瘡特別容易反複發作,所以新爸爸媽媽應該在病症消失以後繼續用藥幾天,以鞏固療效,避免複發,盡量一次治愈。
平時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給寶寶喂食以後幫助寶寶清潔口腔,讓寶寶用水漱口。母乳喂養的新媽媽,喂奶前應用清水洗淨雙手,清潔乳頭;奶瓶喂奶,先將奶瓶和奶嘴進行消毒。
尿布疹
寶寶的皮膚極為嬌嫩,若長期浸泡在尿液中或因尿布密不透風而長時間潮濕,臀部常會出現紅色的小疹子或皮膚變得比較粗糙,稱作“尿布疹”或“紅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