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坐月子:精心嗬護的產褥期(10)(2 / 3)

大便已秘結,無法排出體外時,可適當使用開塞露,待大便軟化後就可以排出。

痔瘡

痔瘡本來就是高發肛腸疾病之一,女性產前產後更容易患病。

痔瘡的症狀

痔瘡常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便後有鮮紅色血;分泌物增多;發炎腫脹者,痔內有血栓形成或嵌頓,會感到疼痛;痔核體積增大,脫出肛外;肛周瘙癢。

引發痔瘡的原因

產後,因為腹腔壓力減小,大腸蠕動減慢,糞便在直腸內部停留時間增加,使糞便幹結,排便用時過長,直腸黏膜受到損傷,引發痔瘡。

痔瘡的防治方法

產後痔瘡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產後及早下床活動。飲食上要適當多吃膳食纖維含量較多的蔬菜、水果,如芹菜、白菜、菠菜、蘿卜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每天定時排便,盡量保持大便通暢,防止發生便秘。已經患了痔瘡的新媽媽應該注意:

早晚使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衝洗外陰及肛周,並選用柔軟、優質的毛巾,使會陰部清潔、幹爽,內褲常換常洗。

坐浴,下身浸泡在溫水中,簡單地坐在浴缸或澡盆中,水淹沒下半身肛門直腸部位。每天一次,浸泡10分鍾左右,嚐試幾天。

每次大便後輕輕但徹底清洗患處。

減少直腸靜脈的壓力,以減輕疼痛。避免過久坐或站立。

可用槐花、蛇床子、白癬皮、蒼術、地榆、苦參、黃連各15克,煎湯外洗肛門,對痔瘡出血疼痛有很好的止血、消炎、消腫、消痛的功效。此外,可配合使用痔瘡栓,產後痔瘡多數會有所好轉。

產後貧血

分娩過程失血過多,很容易造成新媽媽貧血。

貧血的症狀

頭暈、乏力、氣短、臉色蒼白、心悸、睡眠下降等,貧血還可引起免疫功能紊亂、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疾病。

貧血的原因

一是妊娠期間就有貧血症狀,但未能得到及時改善,分娩後不同程度的失血使貧血程度加重。二是妊娠期間準媽媽的各項血液指標都很正常,產後貧血是由於分娩時出血過多造成的。

貧血的調理方法

紅糖:含有較多的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2及鋅、錳、鈣、銅等多種元素,有助於產後能量的攝取和鐵的補充。

胡蘿卜:胡蘿卜富含維生素C和β-胡蘿卜素,對補血很有益。

菠菜:菠菜內含有豐富的鐵,所以菠菜可以算是補血蔬菜中的重要食物。如果不愛吃胡蘿卜,那就多吃點菠菜吧。但在吃菠菜前最好先焯燙。

桂圓肉:桂圓肉除了含豐富的鐵,還含有維生素A、B族維生素和葡萄糖、蔗糖等,補血的同時還能治療健忘、心悸、神經衰弱和失眠症。龍眼湯、龍眼膠、龍眼酒之類也是產後媽媽很好的補血食物。

黑豆:我國古代向來認為吃豆有益,黑豆可以生血。黑豆的吃法隨個人喜好,如果是在產後,建議用黑豆煮烏骨雞。

阿膠:阿膠是傳統的補血良藥,可以幫助產後新媽媽補氣血。

小便失禁

新媽媽產後不能約束小便而尿自遺者,稱為產後尿失禁。

小便失禁的症狀

小便頻數或失禁發生在產後1星期左右,初起多有排尿疼痛,尿時淋瀝不斷,隨後小便自遺。

小便失禁的原因

分娩過程中,盆底韌帶和肌肉過度伸張,助產術又直接導致了盆底軟組織的損傷。產後體力勞動、持續性咳嗽、便秘等影響盆底組織恢複,使盆底組織鬆弛,導致尿道膨出,膀胱頸下降,尿道上段失去緊張度而變為漏鬥形,尿道相對變得短而寬;泌尿生殖隔及淺層肌肉損傷,如會陰深Ⅱ度裂傷,可影響尿道外括約肌的功能。

改善小便失禁的方法

新媽媽可做做以下運動,可改善小便失禁:

仰臥屈膝,雙臂放在身體兩側,深吸一口氣,呼出時收縮腹肌,將頭及肩抬起,維持5秒後放鬆。

雙臂放在身體兩側,舉起腿與軀幹垂直,然後慢慢放下,輪流交換舉腿5次,每天1~2次。

雙腿放平,雙手托枕部,利用腹肌收縮的力量使身體慢慢坐起來,反複多次,促進子宮收縮及複位。

產後身痛

一些新媽媽產後感覺身體不適,有疼痛感。

產後身痛的症狀

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著感。

產後身痛的原因

血虛。產時失血過多,或產後氣血虧損,筋脈關節失於濡養,以致肢體麻木、肢體關節酸痛。

腎虛。平時就腎虧,因產傷精血俱虛,胞脈失養,以致腰脊酸痛、腿膝乏力。

血瘀。產後惡露不暢,瘀血留滯經絡,氣血運行受阻而致身痛。

感外邪。產後氣血虛弱,營衛不和,腠理不密,若因起居不慎,風寒濕三邪乘虛而入,侵入經絡、關節,使氣血運行受阻,淤滯而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