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的原因
分娩造成宮頸、宮頸主韌帶與子宮骶韌帶的損傷,分娩後支持組織未能恢複正常,這是造成子宮脫垂的主要原因。此外,產褥期新媽媽大多喜歡仰臥,而且易並發慢性尿瀦留,子宮易成後位,子宮軸與陰道軸方向一致,遇腹壓增加時,子宮即沿陰道方向下降而發生脫垂。產後蹲式勞動如洗尿布、洗菜等,都可使腹壓增加,促使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的防治
早期子宮脫垂或症狀較輕者,可平臥或稍坐一會兒即可使陰部恢複常態。宜多臥床休息,不要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不要過早走遠路或跑步。
較年輕的新媽媽可在產後最初幾個月通過骨盆底部肌肉運動,減輕體重,治療咳嗽、便秘等方法來改善。
產後采用母乳喂養,可以刺激子宮收縮,幫助盆腔各韌帶複原。
產後穿寬鬆衣褲,吃營養豐富、膳食纖維含量多的易消化食物,防止便秘,以免用力過度引起韌帶複原受阻。
重症子宮脫垂則不易恢複,可使用陰道支撐環,獲得暫時的支撐。
如果還想再懷孕,可采用子宮吊懸手術,暫時解決子宮下垂,但在懷孕足月時最好行剖宮產。
子宮複舊不全
產後子宮複舊不全也稱產後子宮複舊不良,是指產後6周子宮仍未能恢複到非孕狀態。
子宮複舊不全的症狀
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延長,從正常的3天延長至7~10天,甚至更長。
若因為胎盤殘留,則血性惡露持續時間長,而且血量也明顯增多,此時惡露常混濁或伴有臭味,有時能見到壞死的殘留胎盤、胎膜組織隨惡露一起排出。在血性惡露停止後,若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提示伴有子宮內膜炎症。患者在這段期間常有腰痛及下腹部墜脹感,但也有少數患者血性惡露量極少,而主要是下腹部出現劇烈疼痛。
子宮複舊不全的原因
造成子宮複舊不全的原因複雜,可能有:部分胎盤、胎膜殘留;子宮內膜炎或盆腔感染;子宮過度後傾、後屈,影響惡露排出;多胎妊娠,羊水過多,過大胎盤;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等,這些均可使子宮複舊功能受到障礙。
子宮複舊不全的治療
子宮複舊不全時,通常的治療方案是給予子宮收縮劑。
確診為部分胎盤殘留或大部分胎膜殘留所致子宮複舊不全時,給予子宮收縮劑,可促進子宮收縮,使殘留物自行排出,如仍收縮不佳,又有血性惡露,可適時考慮清宮。
產後肛裂
肛裂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後形成的小潰瘍。
肛裂的症狀
肛裂的主要症狀是便後疼痛,嚴重者便後疼痛可持續數小時,因而使患者懼怕大便,結果糞便停留腸腔內時間更久、更幹燥,下次排便疼痛,形成惡性循環。
導致肛裂的原因
新媽媽容易發生肛裂的原因,除了因分娩時陰道擴張、撕裂傷累及肛門所致外,更主要的是便秘所致。調查資料表明,產後便秘者達76.4%,而肛裂者中70.6%有便秘。
肛裂的防治方法
每次大便後用溫水輕輕洗淨肛門,保持肛門處清潔、幹淨。最好生活必需品能夠專人專用,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
避免長時間坐著。
盡量不吃辛辣、煎炸食物,養成定時大便的良好習慣,預防便秘。
做縮肛、提肛練習,鍛煉肛門括約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
在吸氣時提縮肛門,如忍大便狀,然後呼氣、放鬆,如此反複,每次做10~20下,一天做2次。
便秘時,不要強行排便,應先由肛門塞入開塞露、甘油栓等,促使大便排出,防止肛門裂傷。
產後便秘
產後飲食正常,但幾天不排大便,稱為產後便秘。
產後便秘的症狀
產後便秘的症狀表現為幾天不大便,或大便時幹燥疼痛、難以排出。
產後便秘原因
產褥期胃腸功能減弱,腸蠕動慢,腸內容物在腸內停留時間長,使水分吸收過度,造成大便幹結。
懷孕期間,腹部過度膨脹,使腹部肌肉和盆底組織鬆弛,排便力量減弱。
產後人體虛弱、排便力量減弱,所以產後經常有便秘現象。
飲食結構不合理,蔬菜、水果吃得少。
產後便秘的防治
剖宮產之前,為防止細菌病毒感染,醫生往往會給予抗生素類藥物,導致腸道內菌群生存環境變化。因此要注意飲食的多樣性,食物中含有大量益生菌。
注意飲食結構,要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紅薯、土豆、芋頭、蘋果、芹菜等蔬果。蜂蜜有潤腸通便的作用,產後宜適當多吃。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食用未完全熟透的香蕉,這種香蕉會對腸道產生收斂作用,導致便秘加重。
要多吃植物油,如芝麻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能直接潤腸,且在腸道中分解的脂肪酸有刺激腸蠕動的作用。
加強產後鍛煉,不要久臥久坐,這樣使新陳代謝減慢,也容易引起便秘。要適當活動,堅持做產後保健操,並養成定時大便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