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身體其他部位,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存在炎症,也可通過血液、淋巴或雙手直接將病菌傳入陰道而引起感染。
產婦在臨產前進行過性生活或盆浴。
分娩過程中對子宮、子宮頸、陰道等的損傷,也為感染提供了機會。
分娩過程中體力消耗很大,產後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
產褥感染的防治
在懷孕最後一月及產後42天,禁止性交,不盆浴。
分娩時,如果發生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產道損傷、產後出血,應及時進行抗感染治療。在分娩時,產婦要盡量多吃新鮮食物,多飲水,多休息,以增加身體抵抗力。
分娩後,要注意飲食營養,盡早下床活動,及時小便,以避免膀胱內尿瀦留,影響子宮的收縮及惡露的排出。注意產後會陰部的清潔衛生,最好使用消毒過的衛生紙和衛生棉。
惡露不盡
惡露不盡指胎盤娩出後,惡露持續4~6周仍淋漓不淨。
惡露不盡的症狀
正常新媽媽約3周惡露漸盡,如果產後1個月以上惡露仍淋漓不盡,則屬於惡露不盡。
惡露不盡的原因
組織物殘留。因子宮畸形、子宮肌瘤、手術操作者技術不熟練等原因,致使妊娠組織物如胎盤、蛻膜未完全清除,導致部分組織物殘留於宮腔內。
宮腔感染。因產後洗盆浴,或衛生巾不潔,或未滿月即同房,或手術操作者消毒不嚴格等導致宮腔感染。
宮縮乏力。因產後未能休息好,或身體虛弱多病,或生產時間過長、耗傷氣血,致使宮縮乏力。
惡露不盡的防治
分娩前積極治療各種妊娠病,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貧血、陰道炎等。
對胎膜早破、產程長的,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分娩後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全,如有殘留者及時處理。
分娩後每天觀察惡露的顏色、量和氣味。正常的惡露應無臭味但帶有血腥味;如果發現有臭味,則可能是子宮內有胎物殘留,應立即治療。
堅持哺乳有利於子宮收縮和惡露的排出。
保持陰道清潔。因有惡露排出,新媽媽應勤換衛生巾,保持陰道產後出血。
胎兒娩出後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毫升稱為產後出血。
產後出血的症狀
產後出血多發生在胎兒娩出後2小時內,可發生在胎盤娩出前後或前後兼有。陰道流血可為短期內大出血,也可長時間持續少量出血。
產後出血的原因
宮縮乏力。因宮縮乏力導致不能有效關閉胎盤附著部子宮壁血竇而流血過多。
軟產道撕裂。軟產道血管豐富而充血,分娩時若發生軟產道撕裂傷,失血量可以很大。
胎盤因素。胎盤剝離不全、胎盤剝離後滯留、胎盤嵌頓、胎盤粘連、胎盤植入,以及胎盤、胎膜殘留等,均可引起產後出血。
凝血功能障礙。
產後出血的防治
加強產前保健和檢查。加強孕期保健,定期接受產前檢查,及時治療高危妊娠或早孕時終止妊娠。
產程中識別產後出血高危因素,及時幹預處理。避免產程過長,注意媽媽進食、休息等情況。控製胎頭娩出速度,避免產道裂傷。手術助產時切忌操作粗暴。
第三產程積極處理。第三產程積極幹預能有效減少產後出血量。
止血。根據出血原因,用不同的方法迅速止血。宮縮乏力者,加強宮縮。軟產道損傷者,查明裂傷部位,及時縫合。胎盤因素者,剝離並清除殘留胎盤組織。凝血功能障礙者,迅速補充相應的凝血因子。
防治休克。采用相應的方法,防治因出血導致的休克。
緩解產後陰道疼痛
有些新媽媽在分娩時既沒有做會陰切開,陰道和會陰部也沒有破裂,卻感到陰道疼痛。
產後陰道疼痛的症狀
產後感到陰道部位很疼,特別是在笑或大聲說話時。一般1周就能恢複。
陰道疼痛的原因
這種疼痛是分娩時陰道組織過於擴張和伸展引起的,當胎寶寶從狹窄的陰道娩出,尤其是胎寶寶較大時,會迫使陰道組織過度擴張、伸展,從而造成瘀血和損傷。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疼痛會慢慢減輕。
陰道疼痛的防治
可進行縮肛運動,可減輕陰道疼痛。
避免做對疼痛部位產生壓力的姿勢,睡眠宜取側臥位。
不要長時間站立或久坐,坐時注意緩解疼痛部位的緊張性,如在臀部墊個軟枕頭,或坐在中間有凹陷的坐墊上。
給寶寶喂奶時要選擇舒適的坐姿,還可以選擇側躺著喂奶。
做促使陰部組織恢複的運動。方法為:收緊陰部及肛門附近的肌肉,以8~10秒鍾為宜,然後慢慢放鬆肌肉,並持續放鬆幾秒鍾,接著重複做,每天做20次。
如果疼痛沒有減輕,應去做婦科檢查,看是否患有陰道炎或分娩時有裂傷後縫線不吸收,根據情況對症治療。一般產後40天左右陰道、子宮會恢複正常。如果是陰道炎導致,醫生一般會予以外用藥物治療。
子宮脫垂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外,稱為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的症狀
下墜感,腰酸;排尿、排便困難;陰道腫物脫出,最初在腹壓增加時脫出,嚴重者不能回縮,長期摩擦可發生糜爛;檢查可發現子宮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