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止痛片,或取山楂100克,水煎加糖服。
用針刺中極、關元、三陰交、足三裏等穴位。
輕揉子宮,以促進宮腔內殘餘物質排出。
用熱水袋熱敷小腹部,每次敷0.5個小時。
按摩小腹,使子宮肌肉暫時放鬆,緩解疼痛。
專家答疑
什麼時間會產生產後宮縮痛?
產後宮縮痛一般在產後一兩日出現,持續兩三日後自然消失,多見於經產婦。
預防產後便秘
預防產後便秘,一是產婦應適當地活動,不能長時間臥床。二是在飲食方麵,要多喝湯、飲水;力求主食多樣化;在吃肉、蛋食物的同時,還要吃一些含纖維素多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三是平時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還要注意大便困難時切忌用力,以防子宮脫垂及直腸脫出,保持會陰部清潔,預防感染。仍然無效者應去醫院谘詢治療。
預防乳房濕疹
乳房濕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多見於婦女哺乳期,表現為乳頭和乳暈處瘙癢、糜爛,有滲出液和結痂。遷延不愈後局部乳頭增大、皸裂,有時很痛。乳房濕疹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一些藥物治療,夜間瘙癢劇烈可於晚餐及睡前各服一次。乳房濕疹是可以預防的,新媽媽應該從注意乳房衛生做起,經常沐浴或用溫水清洗乳頭、乳暈,避免搔抓,忌用肥皂和洗澡水過熱。
預防腰酸背痛
除了要重視適當的休息外,適量的產後運動也有助於身體的恢複。產後運動的目的,在於使生產過程中過於緊張或是受傷的肌肉能夠放鬆,消除緊張的狀態,有點像在激烈運動後的暖身。產後運動也可以減少某些生產的並發症,例如尿失禁或是子宮脫垂。但是,產後運動必須量力而為,在身體狀況許可的情形下進行。新媽媽由於哺喂母乳需要較長時間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很容易出現腰酸背痛。應該請醫護人員指導正確的哺喂姿勢,盡量減少酸痛的情形。
產後陰道疼痛的防治
有一些新媽媽在分娩時既沒有做會陰切開,陰道和會陰部也沒有破裂,卻感到陰道疼痛。這種疼痛是分娩時陰道組織過於擴張和伸展引起的,當嬰兒從狹窄的陰道娩出時,尤其是嬰兒較大時,會迫使陰道組織過度擴張、伸展,從而造成淤血和損傷。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疼痛會慢慢減輕。也可采取下列的防治措施:
陰道疼痛部位采取溫水浴,也可用紗布包裹碎冰對疼痛的地方進行冰敷。
避免做對疼痛部位產生壓力的姿勢,睡眠宜取側臥位。
不要長時間站立或久坐,坐時注意緩解疼痛部位的緊張性,如在臀部墊個軟枕頭,或坐在中間有凹陷的坐墊上。
多淋浴或坐浴也可以起到緩解作用。避免在水中加鹽,因為沒有研究顯示鹽有任何幫助,而且鹽還會引起皮膚幹燥和發癢。
給寶寶喂奶時要坐得舒舒服服的,還可以選擇側躺著喂奶。
做促使陰部組織恢複的運動。方法為:收緊陰部及肛門附近的肌肉,以8~10秒鍾為宜,然後慢慢放鬆肌肉,並持續放鬆幾秒鍾,接著重複做,每天做20次。這項運動可在任何體位時做,以加快血液循環,使損傷的組織盡快康複。
溫馨提示
如果疼痛沒有減輕,或是發燒了,去做婦科檢查,看是否陰道炎或分娩時有裂傷後縫線不吸收導致,對症治療。一般產後40天左右陰道子宮會恢複正常,不會有異常感覺。如果是陰道炎導致,應該應用外用藥物治療,如果是縫線問題導致需要相應的處理。
產後足跟痛的防治
新媽媽分娩後穿拖鞋或赤腳穿涼鞋,不注意避寒涼或不注意休息易造成足跟痛。產後正值氣血兩虛的時候,很容易受涼,特別是足部,包括足後跟,一旦受涼,在以後的日子裏就容易出現疼痛。
產後一定要注意足部保暖,不要穿拖鞋或赤腳穿涼鞋,穿襪子,穿護腳趾、護足後跟的鞋子,使腳下保持一定的溫度。
每天用熱水泡腳10~20分鍾,以使經脈暢通,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肌肉和神經疲勞的恢複。
一旦出現足跟痛,可將適量的食醋倒入熱水中,待溫度合適時進行足浴,也可用食醋塗抹足跟,並做輕緩的足部揉捏。
對疼痛部位熱敷,或進行其他物理治療。
防治產後肛裂
肛裂是肛門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後形成的小潰瘍。新媽媽容易發生肛裂的原因,除了因分娩時陰道擴張、撕裂累及肛門所致外,更主要是便秘所傷。預防方法有:
每次大便後用溫水輕輕洗淨肛門。
避免長時間坐著。
盡量不吃辛辣、煎炸食物,定時大便,預防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