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會陰傷口的護理
如果在分娩時會陰部有了傷口要注意護理。在產後的最初幾天裏,惡露量較多,應選用消毒過的衛生墊,並經常更換。大小便後要用清潔的水清洗外陰,以保持傷口的清潔幹燥,以防感染。傷口痊愈情況不佳時要堅持坐盆,每天1~2次,持續2~3周,這對傷口肌肉的複原極有好處。坐盆藥水的配製應根據醫生的處方和醫囑。睡覺的體位對傷口也有影響,如果傷口在左側,應當采用右側臥位;如果傷口在右側就應采用左側臥位。
專家答疑
月子裏的新媽媽能做家務嗎?
寶寶出生後,家務事兒一下子增加了許多,月子裏的新媽媽也難免要插手,然而,照料寶寶時新媽媽一定要避免做久蹲、久站或頻繁地大幅度彎腰的動作。
新媽媽要端正坐姿
有些新媽媽由於身體虛弱,在沙發上坐下的時候,經常是一種歪歪斜斜、懶懶散散的姿勢,認為這樣會讓自己舒服一些。其實,新媽媽就是再累,坐姿也應該端正,否則會很容易弄傷腹部的傷口。
不宜看書或上網
產後過早或長時間看書、上網,會使新媽媽特別是孕期合並妊娠高血壓者眼睛勞累,日後再長久看書或上網容易眼痛。所以,在產褥早期不宜多看書或上網,待身體康複後再量力而行。
用溫水刷牙
產後的頭幾天,為了補充營養,促進體力恢複,常給以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飲食,每天多達6~7餐,大量的食物殘渣留在口腔內、牙縫裏,在細菌的作用下,發酵變成酸性物質,腐蝕牙齒,使齲齒、牙周炎、口腔炎等發病率大大增加,甚至因鏈球菌感染誘發風濕熱、腎炎、心髒病等。新媽媽可以用溫水刷牙,以保護牙齒健康。
新媽媽不宜盆浴
產後汗腺很活躍,容易大量出汗,乳房脹還要淌奶水,下身又有惡露,全身發黏,幾種氣味混在一起,所以新媽媽就應比平時更講究衛生。產後及時地洗澡可使全身血液循環增加,加快新陳代謝,保持汗腺孔通暢,有利於體內代謝產物通過汗液排出。還可調節自主神經,恢複體力,解除肌肉和神經疲勞。一般產後即可進行擦浴或淋浴。不宜在澡盆內洗盆浴,以免洗澡用過的髒水灌入生殖道而引起感染。浴後要迅速擦幹,穿好衣服,防止受涼。
坐月子不能“捂”
按照民間傳統的老習慣,新媽媽坐月子要捂。即使是三伏天,也要包紮頭巾,長衣長褲,蓋被墊褥,門窗緊閉,這樣做合適嗎?其實,坐月子要捂,特別在夏天還要捂,這是錯誤的觀念。
以前延續下來的新媽媽怕風,其實不是指自然風,而是破傷風、過堂風。破傷風是由於舊法接生,不消毒、不衛生而引發破傷風杆菌感染所致的致命性疾病,而不是受了風寒所致。
夏天坐月子,尤其不能捂。當外界氣溫超過35℃時,身體依靠大量汗液蒸發進行散熱,而汗液蒸發需要空氣流通才能實現。怕新媽媽受風而關閉門窗,使新媽媽處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嚴重影響出汗散熱。加上新媽媽產後體質虛弱,容易導致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而產生高熱,引起中暑。
新媽媽應適當活動
由於受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新媽媽認為,產後“坐月子”應該臥床休息1個月。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不符合產後新媽媽的養生之道。
產後最初幾天,新媽媽比較疲勞,應充分臥床休息,在休息期間,家人應從各方麵給予護理和照顧,使其精神和體力得以恢複,但也應鼓勵正常分娩的媽媽下床適當活動。一般的新媽媽,如果沒有手術助產、出血過多、陰道撕裂、惡露不盡、身痛、腹痛等特殊情況,24小時後即可起床做輕微活動。
溫馨提示
新媽媽夏天坐月子忌諱包頭巾,穿長衣、長褲和襪子,臥室也必須門窗洞開,讓空氣流通。
新媽媽睡姿有講究
新媽媽的臥姿不應有特別的規定,以經常地自由變換體位為佳。如果身體無異常情況,在產後的第二天便可開始俯臥,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鍾,便於子宮恢複。新媽媽在月子裏多做胸膝臥位,多做加強盆底肌肉彈性的運動和縮肛運動,有助於防止子宮後傾。
自然分娩的新媽媽會陰部有切口,如果切口在左側應當采用右側臥位,如果切口在右側就應采用左側臥位,這是為了防止切口受到壓迫。新媽媽可以以一種最佳臥姿為主,同時注意其他姿勢的交替進行,才能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