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準媽媽應睜開眼睛做深呼吸,穩定自己的情緒。
分娩時巧用力
掌握一些分娩時用力的動作技巧,能夠幫助分娩順利進行。但大多數準媽媽在分娩時是躺著而非蹲著,所以用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下麵這幾種用力的方法可以給準媽媽一定的幫助。
仰臥時用力的方法
兩腿充分張開,膝蓋彎曲,後腳跟盡量靠近臀部。兩手向後舉,抓住床頭的欄杆或兩側的把手。先充分吸氣,從鼻子吐氣的同時停止呼吸,幾秒鍾後再慢慢像是要排便或打開肛門似的逐漸用力。此時要緊閉嘴唇,直到最後都不要讓空氣漏出來。從吸氣、用力到吐氣完畢,大約需要25秒左右。
側臥時用力的方法
側臥時,身體下方的手肘輕輕彎曲,手掌放在臉旁。雙腳並攏,膝蓋盡量彎曲,單手抱住身體上方的大腿靠近臀部的地方,用雙手抱也可。隻是側臥時,在身體下方的手容易疲勞。頭部不可彎的太低,脊背也不可拱起至眼睛看的到肚臍的程度。胸部先充分吸氣,然後和仰臥的情形一樣,暫停數秒後再用力。脊背挺直,不可拱起,臀部向後突出般地用力。頭部彎得太低或不抱住臀部而抱住膝蓋,都是錯誤的用力方法。這種用力的姿勢就好像排便時的姿勢,準媽媽能很輕易做到。
仰臥抱住雙腿的用力方法
抬起雙腳,雙手從外側抱住膝蓋的內側,雙腿盡量靠近下腹部的兩側,並充分張開。此時,如果大腿充分張開,與其說是雙手抱住雙腿,不如說是用雙手將雙腿抱起來。雙手不可握在一起,要各自握拳,雙腿才能充分張開。用力的同時,使下頜貼近胸口,雙腿盡量張開。如果雙腿沒有充分張開,用力效果就會不好。
產後日常護理
剛剛生產後的新媽媽,身心都經曆了一次既艱辛又危險的巨變,需要好好地護理和保健。產後的護理保健是女人一生中重要的部分。
產後注意事項
產後主要應關注下麵這些問題:
·要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是否在正常範圍;
·觀察子宮底高度,觀察惡露的色、質、量及氣味,以了解子宮恢複的情況;
·重視產後第一次排尿,避免膀胱過度充盈影響子宮收縮而致產後大出血;
·觀察順產新媽媽的會陰切口或剖宮產新媽媽腹部切口有無滲血、血腫和愈合情況;
·觀察產婦乳頭有無凹陷、平坦,有無乳頭皸裂,觀察乳汁分泌多少,避免因乳腺管不暢而致乳汁淤積和急性乳腺炎發生。
產後盡早下床活動
剖宮產術6小時後,鼓勵新媽媽在床上多翻身,並活動肢體,每15分鍾進行一次腿部運動。24小時後可在旁人幫助下下床活動,以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並促進腸蠕動,盡早恢複排氣,避免腸粘連的發生。
順產新媽媽根據體力消耗情況,一般產後6小時內就可下床活動。
新媽媽盡早下床活動有利於宮腔內的積血排出,有利於子宮收縮,並有助於膀胱肌肉功能恢複;可以增加胃腸蠕動以及會陰部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會陰傷口愈合,減少便秘發生。
保證室內空氣新鮮
傳統觀念認為產後“坐月子”,新媽媽要包頭裹腳,關門閉窗,忌風避涼。現在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往的觀點未必完全正確。如不要讓新媽媽直接猛烈地吹風是正確的,但不讓房間通風是不正確的,新媽媽的房間冬季應該每天至少通風2次,每次通風時間最好有15~30分鍾,春夏秋季將更多些。但新媽媽應避免處在對流風口處。
因為新媽媽產後氣血較虛,身體肌膚細胞鬆弛,皮膚排泄功能旺盛,導致大量出汗,所以應避免冷風或熱風直接吹向新媽媽身上,引起感冒;如果使用空調或電風扇其出風口或風向必須避開新媽媽,避免直接吹向新媽媽;但是要外出的話隻要依照氣溫采用適度穿著即可,不必全身裹得緊緊的,這樣反而容易在出汗後吹到風,導致感冒。
哺乳期不能服用的藥物
在產褥期,新媽媽常會出現一些身體不適,有時可能要服用一些藥物。因為哺乳期服用的藥物大多數能夠通過血液循環進入母乳,經寶寶吸吮會使藥物進入寶寶體內,因此,在選擇服藥時一定要謹慎,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哺乳期不宜使用的藥物有:紅黴素、氯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潔黴素、氟呱酸等抗生素,因為這些藥物會對寶寶的骨髓細胞、聽力、骨骼等造成影響,因此不宜使用。另外如魯米那、阿米托、安定、安寧、氯丙嗪之類的鎮靜催眠藥和嗎啡、可待因、美沙酮之類的鎮痛藥對寶寶有直接作用也不宜使用;碘劑、他巴唑、硫氧嘧啶等抗甲狀腺藥能引起寶寶內分泌紊亂而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