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上最美的曆程中,準媽媽一路闖關,曆經孕期的種種不適,品嚐過喜悅和辛酸,來到了終點——分娩。無論是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準媽媽還會再感受一次甜蜜的痛苦。腹中的小天使就要閃亮出場了,見到他的一刹那,你就會忘了所有的痛,眼中溢滿喜悅的淚花,幸福像花兒一樣燦爛。
確保順利分娩
新生命就要降臨了,馬上就要做媽媽了。但分娩有什麼樣的信號?分娩的過程有哪些?如何在分娩中正確地用力?分娩中出現意外情況怎麼辦?這些問題,都是需要你了解和掌握的。
掌握入院待產的時間
自然分娩時間在孕38~42周之間分娩者占80%,小於38周分娩占10%,還有10%將可能發生過期。所以你接近預產期,即孕40周,正處於分娩概率最高的階段,不必急於住院,隻要注意觀察臨產征象就行,一旦臨產再去醫院。臨產最主要的現象就是規律的腹痛,其特征是疼痛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疼痛的強度越來越強。如果持續30秒以上,間隔5~6分鍾,或10分鍾出現3次疼痛,可能就是臨產,可以去醫院檢查。
需提前入院的準媽媽
有以下情況的準媽媽,要提前入院:
·若發生胎膜早破,雖未臨產也應住院。
·自覺胎動近1~2日明顯異常者。
·圍生檢查發現胎心異常,或臍血流異常、產前有陰道出血者。
·確診為前置胎盤,即使不出血也應提早住院。
·產前檢查發現羊水異常。
·胎位不正或骨盆狹窄,事先已決定做選擇性剖宮產者,應在預產期前1~2周入院。
·雙胎妊娠者,應提前1~2周入院。
待產中的注意事項
準媽媽在待產過程中,要做好下列事情:
·飲食要少量多次,吃高熱量、易消化食物。
·排尿和排便。臨產後,準媽媽每2~4小時小便一次,以免膀胱充盈影響子宮收縮及胎頭下降。
·活動和休息。臨產後,若準媽媽宮縮不強,未破膜,可在室內適量活動,這有助於促進產程進展。
應對產前意外情況的方法
臨產前,準媽媽可能會遇到多種意外情況,恥骨疼痛隻是其中一種,如果準媽媽感覺恥骨疼痛到已經無法走路或正常生活,就應立即入院檢查。正常情況下不會引起疼痛,當恥骨分離較大時,就可能引起牽拉痛,在走路尤其是上樓時疼痛明顯。這是因為上樓時後腳著地,身體重心偏向一側,造成左右恥骨形成剪切力,牽拉恥骨間的纖維軟骨及周圍韌帶,引起疼痛,分離嚴重者甚至引起韌帶斷裂、水腫、不能走路。
準媽媽恥骨聯合分離較輕者,準媽媽自覺疼痛,一般均能忍受,不影響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不需要特殊處理,避免重體力勞動和長時間行走就可以了。疼痛明顯時需臥床休息,而且要側臥位,其中以左側臥位為好。疼痛劇烈時,除臥床休息外,可用布製骨盆兜帶將骨盆紮緊,以減輕疼痛。恥骨聯合分離一般並不需要剖宮產,如果胎寶寶按時在預產期前2周入盆,可以經陰道分娩,如果胎寶寶較大、胎頭遲遲不入盆,為避免入盆後可能使恥骨聯合進一步分離,可以考慮剖宮產結束妊娠。
分娩時積極配合醫生
分娩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大部分準媽媽都能順利完成。因此,你不必過分緊張和恐懼,更不要在宮縮加緊、強度增加時因疼痛而亂喊亂叫,因為這樣反而會阻礙產程進展,引起難產。具體配合如下:
第一產程,宮縮不緊,應思想放鬆,盡量下地活動,或同別人聊天,以分散注意力。照常吃喝一些易消化、營養多、能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要按時排尿、排便,以免過度膨脹的膀胱和充盈的直腸影響胎兒的下降。宮縮時由準爸爸協助按摩,宮縮間隙時,盡量放鬆全身肌肉休息,以保存體力。有條件時於子宮口開大2厘米時要求醫生進行鎮痛。
第二產程,根據醫生的指導及平時的練習在宮縮時配合用力。正確動作是雙腿蹬在產床上,雙手握住床把,或取抱膝位,或取蹲位。
宮縮時,先深吸氣,然後屏住氣像排便一樣向下用力,盡可能屏得時間長點,緊接著做一次深呼吸後再深吸一口氣,再屏氣用力,這樣每次宮縮時用2~3次力。宮縮間隙時,全身放鬆,安靜休息,準備迎接下一次宮縮。
采取正確的分娩姿勢
準媽媽在分娩時,一般是以仰臥的姿勢來用力。不過,如果感到痛苦或腰痛的時候,就應該馬上告訴醫生,改變為側臥或俯臥的姿勢。在分娩時,準媽媽用力的原則是要自然,想用力的時候就用力,不要過於勉強。另外,胎兒下降到出口時,準媽媽的腹部會有很強烈的腫脹感和疼痛感,這會使準媽媽因疼痛而出現緊張和混亂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