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的第1章就已提及:策劃,通俗地講,是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對新聞報道的展開或節目播出所做的有創意的規劃和設計。包括對選題、報道規模、報道形式、實施方法、節目播出的程序、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節目播出各階段的應對措施等。好的新聞策劃,對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同樣有著積極的意義。
案例:《新周刊》封麵策劃
新聞事件的重大策劃,一般要依靠事實本身的發生可能,如全國“兩會”、奧運會等,一定程度上,這些策劃都隻是一種重大任務部署,因為在相同條件下,看誰的功夫做得細致,另一方麵,要看媒體的行政級別,這在中國傳媒製度下是不容忽視的。
而談到常態新聞環境下的策劃,其傳播效果是極其值得研究的,這裏不得不提到《新周刊》這樣一份雜誌。這份以“新銳”為特征的新聞類半月刊憑借著每期強大而又新潮的封麵策劃刺激著受眾的眼球。而靈動的文字敘事風格和前衛的理念更是讓他們標榜著“觀點的供應商”這樣的口號。
為了研究其傳播效果,請先看《新周刊》2009年1月至6月每期封麵的
《新周刊》的傳播效果可以說是成功的,探究其原因主要有這樣幾點:
(1)封麵口語化的呼喚方式。用口語的方法能給人貼近的感覺,使傳播受者的解碼變得容易。如“有種毒藥叫成功”表達了中國社會對於成功者的警告;“高調隱居”記錄的是中國特色的中產階級帶有作秀意圖的隱居閉關生活;“砸爛電視”表達對於以電視為代表的弱智文化不予寬容的態度。
(2)選題內容上的策劃值得人們反思。《新周刊》中選題內容多是以編輯為主而鮮有采訪,不過其內容多是貼近社會民眾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一代的情緒以及知識接受水平。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各種新觀念、新思潮、新的價值取向,對人們產生著這樣那樣的影響。人們也在這些影響下改變著原來的活法,擁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但身處其中的人們在感受和享受‘新’帶來的這些變化時,未必能清晰地認識到這些變化的實質。概念是理性認識的三種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理性認識產生的標誌。《新周刊》就是通過提煉概念把人們對變化和變化中產生的新生事物的認識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階段。它像哲學家般總能撥開枝蔓繁雜的表象,抓住問題的本質,再以準確的概念表達出來。這些概念通常會很快引起受眾共鳴,並引起其他媒體關注、使用和傳播。有些概念已經演變成流行詞彙,影響到人們的表達,影響到人們對一個事物的理解和界定方式。”鄭萍:《淺析〈新周刊〉封麵的強效傳播》,《新聞知識》,2007年第7期。
《新周刊》封麵專題以其富有特點的話語表達方式,成功喚起了目標受眾的注意,實現了較為理想的傳播效果。盡管人們對這種話語表達見仁見智,但是它所取得的傳播效果說明,新銳的話語表達是刊物贏得讀者的關鍵之一,這點對同類期刊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當然,這裏所言的新銳表達既不是簡單地求新求異,也不是簡單地標榜時尚、自我炒作。它需要以敏銳的觀察、深入的思考、精準的提煉為前提,需要貼近生活,深刻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這樣才能與時代合拍,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而關注是希望了解和進一步思考的前提,也是傳播效果顯現和實現的開端鄭萍:《論〈新周刊〉封麵的話語表達方式及傳播效果》,《西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好的新聞專題策劃,往往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精心的包裝能使策劃的傳播效果更上一層樓,因此,無論是針對重大新聞事件策劃還是非常態新聞的概念性策劃都需要考慮到新聞傳播效果實現程度。作為媒體從業人員,應當記住三點:這樣的策劃是給誰看的?通過什麼樣的表達方式能讓人接受?這樣的傳播效果能好到什麼程度?隻有把握了這三點,並在新聞實踐中靈活運用,新聞專題策劃報道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