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聞傳播的最終目的是讓公眾知曉並且有所反饋甚至參與其中。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往往能夠引起媒體、公眾甚至政府工作人員的集體參與。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報道所指向的僅僅是為影響某個領域或一些數量受眾的個體影響轉而成為群體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多種媒介、各階層受眾以及各級相關部門參與其中,通過多階段的長時間的博弈最終形成平衡狀態。在這一節裏,我們的案例著眼點是一則文化報道,而且是較為冷門的語言類文化新聞報道。但這則新聞所產生的效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案例:“上海話大詞典、輸入法”新聞報道
2007年6月22日,上海《青年報》頭版頭條刊發了一則新聞《最全上海話大詞典8月誕生》(作者:孔亮、朱文娟)。該新聞報道了《上海話大詞典》是新中國成立至今首部收錄最多詞彙的上海話詞典。詞彙不論新老、無謂雅俗,大詞典均有囊括。既有如“拗造型(即擺pose的升級版)”、有腔調、蛋糕裙(下擺較大的一層一層疊起皺褶的裙子)等當下流行的新詞彙,又有“吃講茶(過去請公眾或有勢力的人出麵在茶館裏擺平事端)”、“開荷蘭水(即倒喝彩)”、“盤香紐頭(一根帶子盤成形如盤香的布製紐扣)”之類的老詞。還包括常用的熟語,比如“勿是生意經”,作者釋義有三個義項:“決不能辦到;簡直不像話;不妙”,可謂十分周全。據統計,該新聞在刊發當天成為東方網點擊數第八位。緊接著,《文彙報》、《解放日報》、《勞動報》以及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等多家知名媒體都卷入了這場方言傳承保護的報道和討論,繼而引發了長達數年之久的方言傳承和保護問題的論戰。
《勞動報》經過抽樣調查後於2007年6月26日報道稱《上海話大詞典》未上市卻早早地引來了爭議。“不少外地網友均表示一些老詞語太過生僻,連讀起來都有困難,更談不上去用。網友張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既然是要普及上海話,那麼應該放點讓外地人覺得簡單易懂,充滿生活化的詞語。一些上海話老詞語,雖然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上海話的曆史,但是不少詞太過拗口,又不實用。這本詞典作為工具還算不錯,如果說用它來普及上海話那還有點過了。’”這個階段,網友關注的是上海話讀物有無標準的質疑以及年輕一代不重視上海話的傳承的擔憂聲。
為此,《青年報》又刊發了《最權威上海話在過去南市區》(2007年7月2日)、《商場檔次越高方言比例使用越小》(2007年7月26日)、《阿拉就是傳承上海精神的狂人》(2007年8月19日)來回答了網友的質疑。甚至以時尚報道著稱的《申江服務導報》也刊發了《上海話將被時代打得鼻青臉腫?》(2007年9月10日)參與了這場討論,《文彙報》幹脆以《錢乃榮:上海話半生緣》(2007年8月20日)的整版長篇通訊記錄了滬語專家、《上海話大詞典》的編撰者錢乃榮的故事。
從媒介對於個體影響到群體影響的階段和過程來看,以上這個階段基本完成了對於受眾的情感觸動和信息解碼的過程。
2007年11月6日,《青年報》又率先刊發了《明年可用上“上海話輸入法”》的報道再次掀起了人們對於網絡時代上海話的生存問題的思考和關注。當然,此階段的質疑聲也是再次被掀起,《東方早報》專欄作者周俊生在2007年12月14日以《“上海話輸入法”是屠龍之術》為題發表評論,這是該時期公開發表的質疑聲的典型之一。而《新聞晚報》則是刊發了《上海話150年來從未變味》(2007年12月5日)告知受眾上海話的曆史知識。緊接著,各類媒體又一次展開了方言問題的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