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上海“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馬莉莉遞交提案呼籲用上海話播報新聞。同時,國家語委隨後也啟動了“全國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有聲數據庫建設”的大工程。特別強調了“方言的電子化”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權威機構已經對方言保
護和傳承做出了實質性的動作。
2008年8月,伴隨著長達一年多的褒貶之聲,“上海話輸入法”問世了,《青年報》在第一時間公布了這一消息並於當天作了一個統計:“輸入法在8月1日問世,就這兩天的下載率來看,值得大家欣慰。僅以‘弄堂網’為例,截至問世當天3點鍾,適合45歲以上老上海人使用的老派版下載數是1160,針對年輕一代上海人的新派版下載數則為2174。新派版的下載數量大大超過老派版,這充分說明,上海青年一代對上海話的使用和學習十分熱情。青年人歡喜上海話,我看到了上海話的光明前途。青年人希望在網上不但會用熟練的普通話交流,也會用上海話打些句子豐富生活。這就是語言文化生活的多樣化。”孔亮:《規範上海話,寫對“淘漿糊”》,《青年報》2008年8月6日,A11版。
2008年12月底在上海大學召開的第二屆上海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上海市語委的一位負責同誌也說到有可能會申請在上海建立方言電視台、方言頻道。此外,在2009年2月17日,由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一場圍繞“海派文化與上海方言”的研討會上,眾多名人、專家在討論中提出,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要好好保護上海方言,用海納百川的心態營造多元化的交流環境。比如滑稽演員錢程提出,希望電視台、電台能像兄弟省市一樣,在新聞頻道開設附上字幕的方言新聞,每天設定固定的時段,為想學“上海閑話”的朋友打開一扇窗。上海曲協主席王汝剛呼籲,上海話是海派文化的載體,方言優雅、傳神的表達是無可替代的。他表示會盡自己的力量保護上海方言。知名作家馬尚龍談到了一大批“80後”、“90後”有自覺維護上海方言的意識。
雖然上海方言的保護和傳承仍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爭議,但2009年發生的“《新民晚報》上海話事件”再次將上海話的討論推到了風口浪尖。是年2月4日一篇署名“大偉”的文章——《新英雄闖蕩上海灘,不限戶籍個個精英》刊登在上海《新民晚報》社區版上。文章一見報便立即把作者李大偉推到風口浪尖。文中一句“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招致了上海一些讀者和網友的不滿,有的網友還啟動了對李大偉的“人肉搜索”。一時間,關於李大偉和該版編輯的各種花邊新(傳)聞遍及大小網站:有的說李大偉道歉認錯了,有的說李大偉被搜索得四處躲藏不敢出來,有的說編輯被停職下崗了……詳見劉向紅:《“上海話事件”調查》,《現代快報》2009年2月22日,第8版。從現在來看,這樣的新聞改變了人們對於地域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視,由“不了解”到“了解”到“參與討論”甚至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人員也參與其中,其價值可見一斑。2009年8月教育部發起的關於“漢字整形”的新聞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和關注,雖然“整形”的結果不了了之,但受眾由被動的被告知成為主動參與者。2009年8月14日,上海一家商場用上海話廣播再次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新聞晨報》隨機采訪了100位市民調查發現,支持用上海話廣播的有76%,足見市民對其重視程度。
本是一則冷門的學術新聞,但經過媒體的議程設置和報道討論後,它改變了人們對於文化的思考。所以,新聞,的確能“改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