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體影響案例的研究中,我們的著眼點和著重點是在新聞報道中的人物通訊、人物特寫甚至刻畫某一人物為主的報告文學等作品。
人物故事報道占新聞媒體報道很大的一個板塊,是弘揚主旋律、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裏,每天都發生著這樣那樣的人物故事,他們勤勤懇懇地為人們服務,或者他們的精神令人感動。“新聞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地把那些大量湧現的社會精英、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和事跡報道出來,發揚開來,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讓精神文明之花在更大的範圍內盛開,進一步推動物質文明的建設”周勝林、尹德剛、梅懿:《當代新聞寫作》,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頁。
所謂“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好的人物報道不僅是可讀的故事,其背後所折射出的,其實是時代和社會變遷的軌跡。從人物的點滴細節切入,“於細微之處見真情”,往往可以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
案例一:《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記者張嚴平田剛)
2005年6月2日起,新華社連續播發了《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長篇人物通訊,講述了在四川涼山州西北角的木裏,有一位名叫王順友的中共黨員在地勢險惡的馬班郵路上兢兢業業地做著郵遞員的工作長達20年的故事。據報道,20年來,每年至少330天,王順友要在蒼涼孤寂的深山峽穀裏躑躅獨行;20年,步行26萬公裏,王順友的雙足可重走長征21回,環繞地球六圈半;20年,沒延誤一個班期,沒丟失一封郵件,王順友的郵件投遞準確率達到100%。
這是一篇長篇典型人物通訊報道,它以真摯的情感和對人物原生態的觀察,記錄王順友愛崗敬業的故事,受到了廣大讀者發自內心的喜愛。
據作者張嚴平介紹,這篇報道刊登後,全國120多家報紙刊載,新華網、央視國際網、人民網等各大網站轉載。後來這篇《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獲得了2006年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是年,王順友也成為“200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仔細分析這篇報道為什麼能獲得如此之大的反響?就記者視角而言,張嚴平在給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作報告時這樣說道:“作為一個記者,我真實地走進了王順友馬班郵路的生活,真實體驗了他的酸甜苦辣,真實地感受了他質樸而高尚的心,乃至我真實地領悟了高原上被人們稱為‘聖潔之花’——索瑪花兒如詩如歌的內涵。我對自己說,那就把最真實的王順友從大山裏捧出來,把最真實的感動傳遞給讀者,把帶著高原土、高原風的索瑪花,獻給千千萬萬如索瑪花一樣的普通人。”範敬宜、李彬主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頁。作者一開始采訪的時候是和央視幾位記者一起的,由於王順友是苗族人,漢語說得不好,語言溝通成為巨大的鴻溝,采訪曾一度陷入僵局,但張嚴平堅持要隨著王順友走一走郵路。後來在一次篝火旁的對話時,張嚴平無意間發現王順友對馬有著特別的感情,正是這樣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細節,被唯一在現場的記者張嚴平找到了采訪的突破口,所以寫就了這樣一篇經典之作。她認為:“你必須了解這個人物最真實的、最原始的思想脈絡,然後才能知道他的事情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他會到這個地步,才知道他為什麼會哭、為什麼會笑。隻有這樣,人物在你心裏才會是很真實的,不然這個人物就會非常空洞。”範敬宜、李彬主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頁。從新聞傳播效果的角度來看,典型人物是某個時代、某個階層、某個類型的代表人物。報道宣傳這些人物故事是為了給人們提供學習榜樣,弘揚社會正氣,從而在一定的層麵上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所以作為新聞工作者,隻有從細微的角度入手,從生活細節、人物內心精心把握刻畫,采寫出來的人物才有血有肉,才能打動人,達到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從個體影響速效的角度而言,首先王順友的報道是由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刊發的,其新聞傳播的可信度以及範圍的廣度毋庸置疑。該報道發生後提升了甚至是重新定義了共產黨員事跡如何報道的業務層麵的探討。其次,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原本對於郵遞員的印象是辛苦但投信錯誤率極高的偏負麵形象。筆者考察了近10個網友論壇和博客,其中網友們對王順友這樣的幾個故事印象特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