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個體影響案例的速效與長效分析(3 / 3)

陳海新事跡的報道還被評為“2007年上海十大新聞”、“上海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特別獎”、2007年度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換句話說,瞬間讓公眾知曉、讓社會引起關注、讓相關部門樹立典型弘揚正氣等速效是有積極意義的。

從長效上來看,這則新聞改變了廣大受眾怎樣的情感觸動、信息記憶、認識轉變甚至行為轉化呢?

這篇報道是在備受關注的“新醫改”方案討論前夕發布的。當時新聞背景是,社會普遍彌漫著對於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尤其是醫患關係的這樣那樣的非議。尤其是近年醫療領域裏的一些黑幕被媒體公之於眾後更是如此。可以說,人們對於醫療衛生的評價是較為消極的。作為新聞媒體,如何體現出其為政治體製和經濟體製服務的社會責任便越發凸顯。即新聞媒體作為特殊的“企業”,既要承擔政治傳播功能,同時又要體現“三貼近”的原則,這樣的幾種利益訴求在報道中如何達到“黃金平衡比例”是一個重大課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則《輪椅上的天使》的人物通訊首先是觸動了人們的內心世界,人間充滿溫情。主人公陳海新是已故的一位殘疾醫生,她的事跡的確讓人動容。

從信息記憶的角度來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編排以陳海新為原型的話劇《輪椅上的天使》,以及12月27日,市委宣傳部、市科教黨委、市衛生局、浦東新區區委聯合在周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陳海新雕像揭幕、電影《燃燒生命》拍攝啟動、圖書《陳海新——輪椅上的天使》首發儀式,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新民晚報》等四家單位發起成立的“海新天使基金”至今募集118餘萬元社會捐款,社會各界掀起學習海新精神的熱潮。包括《新民晚報》記者魯雁南在內的陳海新同誌先進事跡報告團深入全國學校、區縣等巡回報告,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從受眾的角度上來說,這篇新聞報道出爐後,網民迅速在百度貼吧上成立了“陳海新吧”,各路網友紛紛留言,表達了對於陳海新事跡的讚揚歌頌。一位網友更是寫了一封名為《我為海新阿姨寫的信》,很快成為了網友爭相轉載的熱文,由此可見這則新聞報道的積極效果。

著名報人、中國青年報王牌欄目“冰點”的創始人李大同在自己的專著《冰點故事》中是這樣看待人物報道的:“原本普通的人,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情,或者在不普通的命運中展示出一種普世價值,這才是能夠打動我的地方,也是新聞的基礎之一。我反複強調要關注人的命運和生存狀態。這種命運和生存狀態並非因為它普通而應當關注,而是因為它在特定時空中呈現出‘不普通’才應引起我們的關注。換句話說,隻有普通人的不普通之處方能構成新聞,才會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李大同:《冰點故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164頁。

以人物新聞報道為首的新聞傳播“個體影響報道”還有一個功能,即推動社會曆史進程的功能。這裏,我們可以套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唯物史觀的相關理論來說明。曆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的重大貢獻,其中馬克思對於個人與社會曆史的闡述大意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承認個人特別是傑出人物對曆史發展的作用。個人對曆史的作用是通過“合力”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就是說,每個個人的意誌的力量彙成一個總的“合力”對社會曆史產生影響。總的“合力”不是單個人的力量,但是它是把個人意誌的力量包含於其中的。當然,人物通訊報道不全是傑出人物的報道,有時甚至是後進的甚至是反麵的人物,但隻要這個人物的所作所為是伴隨著重大的新聞背景或事件產生的話,其新聞傳播效果也是不容小覷的,例如孫誌剛一案,直接導致了國家收容遣返製度的取消;如楊佳弑警、羅彩霞冒名上大學等案件,這些普通百姓都是事件發生的核心人物,但他們的行為或遭遇一旦被媒體發布,其事件本身足以改變相關部門的政策以及法律規範的完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曆史進程。因研究此類新聞事件的成果較多,在此便不贅述。總而言之,人物報道在新聞傳播效果方麵的研究不容忽視,需要媒體工作者在實際操作中加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