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個體影響案例的速效與長效分析(2 / 3)

●1995年的一天,郵路上騾子受驚後腿亂踢,王順友的腸子被踢破了。他捧著肚子,連走9天,王順友終於送完郵件。當被老鄉架到醫院時,人已氣若懸絲,奄奄一息。1988年7月,雅礱江上溜索繩突然繃斷,王順友人摔在江岸上,郵件彈入水中,順江而去。王順友跳進江中,把郵包拖上岸。

●除了送郵包,王還自掏腰包,從城裏帶回了良種送給深山中的鄉民,現在,深山裏不僅莊稼畝產上升,冬天這裏都能吃上新鮮蔬菜。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正是在這樣平凡的工作中,王順友表現出堅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強烈的敬業精神詳見中央電視台網站中關於王順友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

後來,這也成為“感動中國”給王順友的頒獎詞。不僅如此,2007年7月6日,以王順友為原型的電影《香巴拉信使》在四川省西昌市舉行開機儀式,引來30餘家媒體的追蹤報道。該影片在2007中國廣播影視大獎——“華表獎”中一舉獲得最佳故事片獎。雖說最終這部小成本製作的電影的票房不能與商業大片相提並論,但從個體影響長效的角度上說,王順友對於普通群眾關於“黨員郵遞員”的評價的改觀是有積極意義的。此外,從附加的效果來說,它又掀起了各大媒體以及網民對《香巴拉信使》中的演員之一,網絡草根明星“天仙妹妹”走紅的過程的討論以及學界對於影片造星功能以及幕後網絡推手的討論。

百度貼吧中至今仍有網友對於王順友表示高度的敬意:

由此可見,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傳播者要有意識地對所采寫的人物故事見諸報端後可能帶來的速效與長效進行預判,也就是說,新聞傳播者必須要拷問自己采寫的人物有沒有呈現出“典型性、時代性、貼近性、人情性”等特征。隻有這樣才能采寫出更好的新聞報道,弘揚社會正氣。

案例二:《輪椅上的天使》(記者魯雁南通訊員蒲欣)

2007年2月10日《新民晚報》在頭版頭條發表題為《輪椅上的天使》的短篇人物通訊,記者圍繞“水:喝與不喝”、“藥:用與不用”、“痛:說與不說”、“人:留與不留”這四個問題,全麵報道這個“醫生兼病人”的感人事跡。第一個問題由她重病帶來,她每天上班,父母要為她花一小時穿衣服;她不是不愛喝水,而是為了從每天7時半開始,牢牢地坐定在椅子上,為五六十個乃至上百個病人搭脈、開方,不喝水為的是不上廁所。而她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口氣喝下幾大杯涼開水!“藥:用與不用”是寫她醫術與醫德。陳海新在診病時想著如何為老百姓開既便宜又有效的藥方,這在許多人抱怨“看病難、看病貴”的今天實屬不易。第三個問題,是寫她對病痛的態度。她病痛時,渾身像刀割一樣,但她強忍痛楚,隻有在家在父母麵前時才會叫出口。“我知道自己的病,但為病人看病,是我活著的價值。”她“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忻才良:《發現典型·發掘典型·發展典型》,《新聞記者》,2007年第5期。《新民晚報》在刊發此文的同時配發言論《有的人死了,但還活著》,這篇通訊采訪深入、構思精巧、感人至深,在人民群眾對“看病貴、求醫難”有普遍呼聲的背景下,塑造了一個追求生命價值、親民的好醫生,引起強烈反響,可以說是上海近年來典型報道的一個“成功案例”。

中共中央宣傳部對這篇報道的評點是:“陳海新救死扶傷,竭誠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令人感動。《新民晚報》這篇報道的成功,在於寫出了典型人物對生命的渴望、對事業的追求、對他人的關愛,細節描寫生動感人,富有典型的個性特色。”吳振標主編:《上海新聞評點(2007)》,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督查組,第429頁。

從個體影響來說,一個兢兢業業工作在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何以打動人?這樣的新聞報道所產生的速效與長效分別是什麼?

從速效上來看,陳海新的事跡經報道後迅速成為媒體宣傳的焦點。該報道先後獲市委宣傳部、中宣部閱評表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誌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同誌專門批示,要求中央媒體跟進報道。隨後,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作了長篇報道,陳海新成為全國醫務界典型,先後被追認為“國家衛生部人民健康好衛士”、“上海市衛生係統先進工作者”,被追授“上海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特別獎”、“上海市衛生局人民好醫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