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類虛假新聞”現象,如果分別孤立地或個別地來看,一般都是無關大局或者無傷大體的。但是,如果不加防範,任其自流,其深層危害也是不容低估的。“類虛假新聞”的預防和抵製,千頭萬緒,但以下幾個層麵的努力必不可少。
一、強化新聞人的主體精神
被權力和利益的潛網所左右也好,難以抵禦各種現實的誘惑也罷,其最根本的原因,首先就在於新聞人的主體精神淡漠。不可否認,國內對於改善新聞理念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西方先進的新聞理念,諸如:社會責任論、新聞專業主義、公共新聞學理念等也被係統介紹,當作國內新聞報道實踐的範式。但需要強調的是,這種主體精神的淡漠,不僅僅是指新聞人報道有償新聞、庸俗新聞,或者為了獨家報道搶新聞而旁觀違法或不人道事件的發生。這些行為已經逾越了新聞人的道德底線,是本不應該出現,要嚴格杜絕和抨擊的。如果在這些問題上談論新聞人的主體精神,毫無疑問降低了“主體精神”的標準,使之在道德底線徘徊,是危險而可怕的。我們所說的主體精神,是一種新聞人時刻為客觀真實報道新聞而努力的專業態度,是一種不惜一切代價最大限度接近客觀真實的專業取向。也就是強調新聞人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事實,用自己的話語傳播新聞。隻有強化這種主體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類虛假新聞”,而虛假新聞、色情新聞等低層衍生的流弊自然也會隨之清除。
記者主體精神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增強,采訪中不僅深入細致,還要善於體悟采訪對象的真實心理,善於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更實際的問題,從而能夠對所有現象和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千萬不能因為采訪不到位而產生隱贅式虛假。如獲得2003年度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十佳欄目獎的河北電視台“真情旋律”欄目編導李濤在采訪一位農民企業家放棄自己的企業而擔任村長,帶領全村致富而自己卻由原來的富翁變得經濟水平下降的事跡時,曾經對這位村長的女兒提問:“你是喜歡原來做企業家的爸爸,還是喜歡做村長的爸爸?”女兒當時回答:“喜歡做村長的爸爸。”敏銳的記者從察言觀色中感覺到這位女兒隻是按照流行的觀念在故意迎合記者,於是後來通過更長時間的感情交流,終於使得她說出了真實的想法。這樣的一個細節在整個報道中的確無關大局,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認為其無關緊要就按第一次的說法發表了,就顯然在其中留下了一個隱贅式虛假。
二、加大媒介批評的深度和力度
除了新聞人的主體精神建設,媒介批評對“類虛假新聞”的規約力量也很重要。媒介批評是對輿論監督的監督,正像美國媒介批評家謝昂所說:“批評大眾傳媒就是對人類的探索,這在孕育人類命運的用意上,比登陸月球更重要。”轉引自王君超:《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應該注意,媒介批評旨在建立輿論的製約和平衡機製,這種機製的建立,基於社會的廣泛參與。目前存在的嚴重問題集中體現在“有限性”上,具體來講,媒介批評參與者很有限,遠沒有形成集中、有序、廣泛的批評空間;媒介批評的呈現形式很單一,還僅限於幾個欄目、權威學者的幾個研究報告;媒介批評的效果很被動,隻有在《焦點訪談》等具有政治權威欄目上曝光,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加大媒介批評的深度和力度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係統工程。所謂加大媒介批評的深度和力度,就是要強化媒介批評的透視力。對那些隱藏很深不易察覺的“類虛假新聞”及時加以打擊,不能因其看上去無礙大局就不加重視。如再任其發展,就是媒介批評的嚴重失職。
三、進一步完善和增強媒介自省機製
國內有一部分學者呼籲加強民生新聞的建設,體現了一種良好的願望,即希望新聞在客觀性本位基礎上,給人們生活提供資訊和便利,並致力於營造健康發展的社會輿論環境。但學術理念必須通過一定的具體製度形式來實現,否則學術高度永遠高山仰止,而現實的痼疾卻無大的改觀。
筆者認為,建立媒介的自省機製,可以從以下幾個小的層麵入手。當前國內新聞獎評選名目繁多,卻沒有一項是圍繞“新聞客觀性”設立的。雖然年年都有虛假新聞的評選和曝光,但這隻是預防和懲治了不該出現的報道,是彌補性質的工作,卻沒有努力使已報道和將要報道的新聞更加客觀完善。如果新聞評獎類活動能在這方麵有所關注,無疑會鼓勵客觀程度高的媒體和從業人員,同時也營造了客觀嚴謹的報道氛圍和健康的市場運作導向。從新聞類型來講,加強連續報道、深度報道、組合報道和介入報道顯然是必要的。當然我們也承認,信息快速流動使得新聞的時效性更加突出,但重視時效性並不意味著要丟棄深度和反思。受眾想要了解的不隻是具備“5W”的幾句話,更多的是這則信息的全貌和其意義。媒介的自省機製,是新聞人主體意識的自覺體現,是媒介批評深化的係統反映,又是新聞機構良性生態建構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