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如何防止和抵製“類虛假新聞”(2 / 2)

四、新聞製作中一定要在每個環節求真到底

新聞的製作,從記者采訪寫作到編輯審稿修改,再到排版或播出,每個過程都可能會給“類虛假新聞”可乘之機,它總是會在每一個環節利用一切機會產生和釋放虛假性密碼。如,收集新聞素材時會在材料選取上出現偏重,寫作新聞稿時又會陷入刻板模式或進行合理想象,排版編輯時也會由於涵化作用而對新聞事件有所偏倚。所以我們在製作新聞時,每個過程都一定要求真到底,在每個步驟都要抵製“小比例”的虛假,要保證向受眾盡量展現新聞最高限度的真實,從而徹底杜絕和消滅“類虛假新聞”。記者對於新聞事實的選擇,一定要遵循事實第一性的原則,向真實性無限接近,不能為了突出新聞主體而誇大事實,選擇事實的基本元素要具體化、精確化,比如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不能含糊帶過,引用素材要說明來源和出處,不能以“據調查”等詞語加以搪塞郝雨:《新聞學:世紀性開拓與重建》,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頁。,避免主觀化地轉述事實,盡量讓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說話,讓新聞人物自己說話。

五、以專業眼光突破固定模式和客觀限製

新聞,講究客觀與真實,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新聞在實質上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一部分,新聞總是與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的。而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定的屬性又製約著新聞的傳播內容和方式,新聞中的框架現象和涵化手段就是如此,而且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是,我們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盡量避免某些過分的意識形態偏見的幹擾,盡量防止新聞框架被強勢話語群支配、利用,更不能讓新聞淪為某些不良企圖的宣傳工具。作為新聞工作者,不僅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定的新聞立場突破各種強製的製約和限製,更要有高度敏銳的新聞專業的眼光,能夠及時排除來自主觀與客觀的偏見和影響。做受眾滿意的新聞,使“類虛假新聞”再無藏身之地,讓真正以真實為生命的新聞永遠占領我們的媒體。

六、提升受眾的媒介素養

當然,要根除“類虛假新聞”,建構良性的輿論生態環境,受眾的媒介素養也至關重要。因為健康的新聞行風和理性的公眾輿論,歸根結底要靠受眾良好的媒介素養,而每一個社會人,是一些信息的傳播者而同時又是另一些信息的受傳者,這種雙重身份,使得受眾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作用彰顯。

“媒介素養”的概念,據學者魯賓分析,“主要有三個層麵,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觀點認為,媒介素養就是關於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係,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而理解模式的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製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製作用,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臧海群:《傳播學教育新方向:從媒介研究到媒介素養》,《現代傳播》,2003年第6期。概括地說,“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鮑海波、楊潔、王喜嚴:《象牙塔裏看媒介——西安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新聞記者》,2004年第5期。美國媒介批評家馬丁·李和諾曼·蘇羅蒙曾道出了大眾的心聲:“身為公民,我們有責任要求新聞界公正、完整且正確地報道新聞。我們每個人,不論個人政治觀點如何,都有權力監督新聞傳媒在報道我們周遭的事物時,必須給我們一個真實的全貌。”轉引自王君超:《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頁。而有這樣的意識或者說提出這樣要求的前提,是具備分辨和批評的能力。

應該看到,國內的媒介素養教育當前還處於“啟蒙教育”的階段,目的還在於抵製“虛假新聞,不良信息,媚俗、低俗、庸俗、惡俗之風”等,還談不上對“類虛假新聞”——這種遊走於客觀和虛假之間灰色地帶的隱蔽新聞的批判,但邁出第一步顯然是重要而必要的。“中國大陸首個媒介素養網站——‘媒介素養研究’開通”“中國大陸首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開通”,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應該和基礎學科教育一樣,從小學抓起,在增強受眾免疫力的同時鍛煉其客觀判斷能力。

“富媒體、窮民主”的社會是可悲的,而真正的民主精神的確立,必然有賴於媒體的充分自主;也有賴於廣大媒體人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那些標榜客觀,卻不由自主被權力和利益的潛網所左右的“類虛假新聞”,終將被真正的客觀新聞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