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類虛假新聞”的根源與土壤(1 / 3)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根源,類虛假新聞也有其滋生的土壤。如果說虛假新聞的製造大都帶有強烈的主觀動機,有明顯的個人利益或集團利益取向,那麼類虛假新聞的產生則是帶有更多複雜的“不可抗力”,甚至成為新聞從業者的習以為常的寫作套路和範式。對此類問題,必須深究根源。

一、權力和利益的潛網

美國學者沃倫·布裏德是傳播學控製分析領域的傑出學者,他曾通過實驗得出:“媒體內部存在一張微妙而又非常強勁的控製網絡。它一方麵確保媒介組織的傳播意圖得以順利貫徹,另一方麵防止新手對現行規矩的冒犯。”戴元光:《傳播學通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頁。長期在媒體供職的資深記者編輯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不成文的“守則”:哪些新聞必須要多報快報、哪些新聞要控製甚至是掩蓋、哪些是推陳出新的角度、哪些是不可觸犯的雷區等,都化成從業者的經驗,代代相傳。甚至按照權力和利益的需要和喜好來安排議程,如各種節日的紀念性報道、各級會議的專門報道等,都要開辟固定的版麵,別的新聞無論重要與否,都要為這些報道讓路。而媒介組織內部的潛網實際上是更大範圍的社會控製體係的折射,長期被一種強勢主流話語限製和框定,新聞業者頭腦中很自然地會形成一定的思維慣性和定勢,某些事件如何報道已經有了常用的套路,如運動員在奧運會獲得金牌就一定要讓他表示一下如何為國爭光的豪情,衛星發射就一定要讓國人掀起愛科學的熱潮等。這樣的類型化報道當中就難免會不知不覺地摻雜進一些並不完全屬實的內容,形成新聞中廣為流行的類虛假現象。而有些新聞中展現的主旋律影片的票房收入,主旋律活動的廣泛參與,無非是潛網覆蓋和控製下的“事實”而已。而對媒體從業人員和受眾來說,又是不得不遵守的潛規則。在潛規則支配下,“特權新聞”顯得自然而然,“類虛假新聞”的製造更顯得合情合理。

二、守門人行為的失範

記者和編輯作為一類守門人,對信息的篩選和過濾肩負重要責任。如果說權力和利益的潛網是導致守門人無法正常“把關”而造成不自覺地類虛假的原因之一,具有某種程度的“不可抗力”;那麼守門人自身的抗幹擾能力和防腐蝕意識就顯得更加重要。守門人的失範往往主要表現在缺少展現新聞事實全貌的能力,有時更因為缺乏對事實本質加以把握的功夫,尤其是在某些外部因素的侵擾之下,很容易使得報道以一概全,以局部事實代替整體事實;或者在文章中滲透個人價值取向,減少了受眾自由選擇的機會。這類帶有記者個人偏見的潛藏信息的發生,又往往是以下原因所造成的:“①給某種人、思想或利益集團以某種保護的暗示;②暗示給某種人特別優待,如來自美國的發明就是比中國的發明先進,來自農村的一定比城市的樸實;③對過去的留戀,對新生事物的恐懼;④對新生事物的過分樂觀,如對全球化和加入WTO;⑤反叛現有體製。暗示現有體製的不公平、政府一無是處;⑥玩世不恭,憤世嫉俗;對一切都不屑一顧;⑦一切朝錢看。金錢是萬能的,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⑧宣揚宿命論,不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等等。”李希光:《新聞學核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頁。此外,由於長期的機械化操作,使得新聞從業者喪失了活力和創造性,新聞寫作變成了完全的意識流日記,使其專業行為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守門人對“社會良心”和“公眾輿論的守望者”的角色定位變得漠然無視,類虛假新聞成了自己宣泄情感或者直接服務於某種利益的載體,傳播的效果和社會公信力可想而知。

三、新媒介的軟肋

迫於快節奏報道的壓力,新聞從業者習慣於或者說依賴於信息源相對易得的新媒介。需要數據直接從網上的搜索引擎下載,需要采訪直接拿手機電話詢問,需要圖片直接從圖庫裏搜取……總之,足不出戶,文章源源不斷。《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的名記造假事件曾引起業界學界一片嘩然,但在指責當事人道德缺失的同時,有多少人看到了新媒介推廣帶來的弊病?新媒介的軟肋在於:人們越來越難從海量信息中找到真實可信而且有價值的新聞。著名的“香農模式”即“數學傳播模式”(Mathematic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特別提出了傳播中的噪音問題,表示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所受到的幹擾。“這種幹擾有許多方麵,有外界的幹擾,有機器本身的幹擾,也有人為的幹擾”戴元光:《傳播學通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頁。“噪音增加了不確定性……噪音是假的信息……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信宿必須從接收到的消息中刪去假的噪音。”[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等:《傳播理論——起源、方法和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頁。網絡等新媒介,作為快餐式的信息提供源,滿足了受眾或新聞人短時間的需求,卻同時強化了他們的不求甚解。新媒介中流動的信息,在多重噪音的幹擾下失去了本色,卻一再被人們當作本源的東西傳播和利用,比如數據圖表在轉載中失實,而失實或部分失實後的數據被繼續轉載,作為新聞報道中的數據例證,類虛假新聞也就很容易由此而生。當然,有些通過人為策劃,故意利用網絡的信源混亂而渾水摸魚的現象,就更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