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類虛假新聞”的根源與土壤(3 / 3)

七、涵化手段對新聞報道的主觀操作

涵化也是新聞傳播的重要規律。無論哪一種新聞媒介,在製作、報道新聞的整個過程中,往往會通過各種技術性手段把自己的傾向、意誌或觀點滲透出來,或者起碼也要按照自己認為的事件輕重作出版麵上的區別。在處理新聞稿件時,用新聞業務特有的非語言符號表達對事實的評價,稱作新聞的專業手段涵化。版麵安排、報道內容的詳略、報道材料與角度的選擇、廣播和電視新聞的排列順序以及是否報道提要等,都屬於新聞的專業手段涵化。越是重要的新聞,越具有專業手段涵化的特征黃芳、劉建明:《值得關注的新聞涵化》,來源:人民網——《新聞與寫作》;時間:20070702。

如果說新聞框架是一種客觀的必然存在,那麼這種涵化處理則主要是一種主觀的作為。新聞工作者在製作和報道新聞時,一旦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或態度,新聞的版麵、欄目以及樣式編排就會出現明顯的傾向性。如果新聞工作者隻為當地的政府服務,隻對上級領導負責,那麼新聞報道就成了為政府宣傳政績,給領導貼金的工具。如下麵的這個版麵安排:

第一條新聞以大標題和突出位置等被特別強調,但是,這樣的報道對於已經就業的畢業生和他們的家長來說,顯然毫無意義,然而對於未就業的那些少數畢業生來說又能有何作用呢?就業比例對他們個人來說仍然是100%的未就業。所以這樣的報道隻是空空地唱了一個就業形勢大好的讚歌而已。把這樣一條報道放在顯要位置,其真正的意圖讓人一目了然。

涵化手段使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使新聞帶上明顯的或潛在的主觀意識和傾向性,而這種傾向性如果沒能給受眾帶來任何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也就隻能是類虛假的。

八、新聞人專業精神薄弱

新聞專業主義是有關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新聞工作的職業倫理規範以及服務公眾的專業精神,美國學者阿特休爾把這些理念簡單概括為:新聞媒介擺脫外界幹擾;為實現公眾知情權服務;新聞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他認為,這“四條信念是美國、西歐和其他實行市場經濟工業國解釋新聞媒介問題的根本法寶”。在我國,新聞專業精神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實踐,特別是在媒介市場化的今天,新聞專業精神缺失的問題顯得格外突出。在新聞商業化的狂潮中,一些小小比例的失真,會自覺不自覺地出現在新聞中;有選擇、有目的的新聞事實被以偏概全;帶有偏見的新聞在左右受眾的視覺和聽覺;新聞工作者個人價值傾向甚至是潛在的利益取向悄悄滲透在新聞中;新聞就在不知不覺中不再是真實客觀的。所以,這就更要求新聞工作者把追求新聞報道的公正和客觀作為新聞的靈魂和核心價值,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以客觀性的方法報道新聞、反映觀點。

九、新聞寫作的痼疾之一:直接引語的缺失

新聞,必須經過記者的寫作才能呈現給受眾,而新聞寫作的方式和方法也會影響到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我們都明白新聞應該是一種“展現”,而不是“敘述”,但是在實際新聞報道過程中,記者往往是用敘述的方式寫新聞,向受眾轉述事實,而不是讓新聞事件的當事人自身去展現事實,一個主要的表現就是直接引語的缺失。直接引語,就是在新聞報道中直接引用事件當事人的原話,讓新聞人物自己為自己說話,從而讓受眾感到與新聞當事人發生了最密切的接觸,這樣的新聞才更具真實感和權威性。而我們的記者在新聞寫作中,多是大意轉述或部分引用,把新聞人物原話中分散的、各不歸屬的觀點歸並在一起,自己總結、轉述給受眾,這樣就會產生一些套話、官話,也就是受訪者所說的“1%的虛假”。如一篇有關報道選舉的新聞,“11月19日,天氣很冷,南昌市東湖區百花洲街道劉將軍廟社區的居民們心卻很暖和,因為在這一天,他們就要親手選出自己的‘當家人’——居委會主任、副主任、義務委員……7位候選人先後走向演講台,用一顆真誠的心表達自己願意盡力為一方居民服務”。這篇新聞,沒有直接引用社區居民的話語來表達他們的心情,而是被記者歸納為“暖和”;沒有直接引用演講者的演說,也是想當然總結為“用一顆真誠的心表達自己願意盡力為一方居民服務”。在新聞中,受眾看不到當事人的話語和態度,隻是看到幾乎在所有的新聞中都會出現的官話、套話,這樣就顯得老套,很難有說服力。此類新聞報道已經帶有敘述者的口吻,因為在加強“敘述”的同時,也就增加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新聞的真實性在轉述中遭到弱化,“類虛假新聞”也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