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遇問題》教學實錄(1 / 2)

有一天,張華放學回家,打開書包正準備做作業。發現沒注意將同桌李誠的作業本帶回了家,她趕緊給李誠打電話通知他,兩人在電話中商量了一會,如果步行的話,有幾種辦法可以讓張華把作業本還給李誠呢?同學們你能幫助他們想出幾種辦法呢?

小組集體討論:

(1)張華送到李誠家;

(2)李誠來張華家取走;

(3)兩人同時從家出發,向對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給李誠。

認識相遇問題:

(1)找兩名學生表演第三種情況,其餘學生觀察並說出是怎麼走的?

(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

(2)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有什麼變化?(越來越近,最後變為零。)

教師指出:當兩個人的距離為零時,稱為“相遇”,像這樣,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最後相遇,我們稱這樣的問題為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請兩個同學到講台前行走一段路程,要求這兩個學生從教室兩端麵對麵同時行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

(1)他們兩人從什麼地方出發的?(從兩地。)

(2)兩人走的方向是怎樣的?(麵對麵,即相向或相對。)

(3)他們兩人出發時的時間怎樣?(同時。)

(4)結果怎樣?(碰在一起,也就是相遇。)

師:用你的肢體語言來表演這四個詞語。

一、創設情景,理解相遇問題

出示情境圖:(略。)

師:這是當時的具體情況。認真觀察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張叔叔和王阿姨約定兩人同時坐車出發。遺址公園和天橋的距離是114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麵包車,麵包車的速度是每時40千米。張叔叔乘坐小轎車,小轎車的速度是每時55千米。

師:為了便於我們觀察理解,把這條路線拉直,用一條線段表示遺址公園到天橋的距離,是114千米。

板書畫圖:(略。)

師:他們是怎樣做的呢?結果會怎樣?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小汽車,兩個人一組,演示一下他們是怎樣做的呢?邊演示邊想你發現了什麼?

生:以兩人一組活動,每人手裏拿一輛小汽車的圖片,演示行駛的過程。(學生彙報。)

師:通過你們的演示,哪個小組願意說一說他們是怎麼做的?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在實物投影邊演示,邊彙報。

生:開始的時候是同時走的,方向是麵對麵的,也就是相對,可以說相向而行。結果是相遇了。(演示。)

師:你們說得真好.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師:其他同學,你還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麵包車行駛的慢,小轎車行駛的快,所以小轎車行駛的路程比麵包車行駛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時候不是在中間,而是偏向遺址公園。

師:這個發現非常好,看路線圖,你們估計一下兩人在哪個地方相遇?說說你的理由?

生:根據兩輛車的速度的信息進行估計,因為轎車的速度快,所以轎車行的路程肯定超過一半,麵包車行駛的慢,相遇地點離遺址公園近一些,估計相遇地點在李莊附近。

課件在情境圖李莊的位置用▲標出相遇點。

師:在這條線段上,他們的相遇點會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