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黃金小結】黃金流向(3)(3 / 3)

然而,無獨有偶,幾乎同時,新中國在上海也遭遇了類似的財政問題:通貨急劇膨脹,人民幣迅速貶值。一些人甚至得意地聲稱:“共產黨打得過蔣光頭,打不過袁大頭。”那麼“鐵腕”市長陳毅,又是如何接管上海、“管製”上海經濟的呢?(詳見第九章)

對於黃金運台之事,台灣曾有兩種模糊的說法。有些人說:“國民黨有從大陸運黃金來,是騙人的!”(參見前言部分)另有人說:“大陸這些‘乞食’帶來的黃金早就用完了,大陸來的人,是靠台灣人養的。以後別再提黃金的事了。”那麼,如果沒有這筆運台黃金,當年的台灣究竟會如何呢?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前經濟學教授鄭治明在給吳興鏞博士的一封信中,是這樣評估的:

“……這300多萬兩,從大陸來的黃金以及外彙(按:沒提那1億多兩純銀及外彙),可以說是救了當年‘饑餓的台灣嬰兒’;沒有這瓶水,這嬰兒早在沙漠裏幹死了,即使是那1951年開始的美援,也回天乏術。”

此處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筆黃金及等值的純銀及外彙,那麼台灣1949年至1950年用什麼來支付軍餉民薪,購買軍實米糧、進口汽油零件,及填補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一百的年預算赤字?如果沒有這筆金銀外彙做準備金,新台幣也會像金圓券一樣狂貶,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從而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發生上海那種“黃金擠兌”慘劇。

美國前駐蘇聯大使蒲立德(William C. Bullitt),也曾在分析1949年至1950年台灣的經濟與財政時指出:

“台灣麵積僅為波多黎各的四倍,它怎能維持60萬的武裝部隊呢?這完全靠蔣先生將大陸的黃金運台才安定台灣軍人的生活。沒有蔣先生由大陸運台價值10億美元的黃金(資金),台灣的經濟將被通貨膨脹的洪流所淹沒。”

鄭治明教授又說:

“……依據IMF(國際貨幣基金會)之《國際財政統計》,在1950年年底,台灣有130萬兩黃金儲備,大概應該是原先375萬兩(按:包括第二、三、四批及海外各地運來的)所剩餘的。……一般來說,台灣經濟從1951年已開始正常運作,黃金作為貨幣的準備金,不能做別的用途,政府開支,均需在預算以內;超出之數就需以政府債券開支。由於外銷成長,外彙、黃金開始積累。……如果說原先375萬兩黃金的‘原璧’還在國庫裏,那是不切實際,也是不必要的。應該說那瓶水救活的孩子,已長大成人,已經能擔來更多的水了。”

這個結論應該是中肯的。新台幣的發行因有足夠的準備金,最終成功了,也為未來寶島的經濟崛起立下一塊堅固的墊腳石。

【蔣總裁下野生活費及出國費用】

據1949—1950年間在蔣介石侍從室工作的趙誌華回憶,在蔣介石下野期間,從溪口、廣州、重慶、成都到台北,吳嵩慶經管的財務署的“軍費”,也曾提作“蔣介石總裁辦公室”的經費,照顧了下野的蔣總裁。

另外,蔣介石於1949年7—8月裏出訪菲律賓及南朝鮮,據趙誌華回憶,所用經費也是由財務署管理的軍費外彙裏支出的,是由他經手數萬美金購置的禮物。1949年7月10日,蔣總裁應菲律賓總統季裏諾之邀,有碧瑤會議;8月6日應南朝鮮李承晚總統之邀,有鎮海會議。此前,據趙誌華向吳興鏞回憶,吳嵩慶以“軍費節餘16萬美金,交總裁辦公室,方得出國訪問”。譬如,到菲律賓,預算為5萬美金,包括購買珊瑚等禮物在內。在1950年蔣介石複職前,毛人鳳(在蔣介石離開溪口轉往馬公、複興島前後,毛人鳳曾“周濟”銀圓4萬塊)和吳嵩慶轉撥的這兩筆款子,據趙誌華記憶,除了寧波市銀行的少數生活費外,是“總裁辦公室”僅有的兩大筆收入(詳見第四章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