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個驢皮膠性熱,煎製後必須存放三年,讓其慢慢退火才能出售。
原來如此!
想那西湖水原本是群山彙聚之泉水,水質甘醇,是生產驢皮膠的理想淨水。
靜待三年,必將功效獨特。於是胡慶餘堂的驢皮膠很快馳名江南,年訂單以萬斤計,成為胡慶餘堂的著名產品。
胡雪岩在用西湖水熬製驢皮膠的同時,還在錢塘門外建起鏟皮、漂皮工場。
他規定從北方采來的大批驢皮在鏟去毛肉之後,用大石塊壓於錢塘門旁水閘下麵用西湖水漂洗。
當年,漂淨的驢皮曬幹成件,絡繹不絕地從錢塘門外用船載運到湧金門膠廠上岸,成了西湖上的一個奇特景觀。按當時官府規定,西湖裏隻準行駛用漿劃的小船,不準行駛用篙撐的大船,而胡慶餘堂卻得到官府特許。每當運驢皮時,一艘古色古香的平底大船,兩邊是朱漆欄杆,船頭迎風飄著“胡慶餘堂”的大旗,猶如一艘官船行駛於西湖上,甚是氣派。
其實,製作驢皮膠隻是胡慶餘堂眾多試製秘方中的一個,是影響比較深遠的產品之一。還有其他許多朗朗上口的著名品牌。今天如果你走進杭州胡慶餘堂舊址,會看到懸掛在長廊廊壁上的一長溜黑底金字的丸藥牌。這全是胡慶餘堂的名牌產品,包括諸葛行軍散、胡氏辟瘟丹、八寶紅靈丹、神香蘇合丸、外科六神丸、安宮牛黃丸、十全大補丸、大補全鹿丸、小兒回春丸……黑底金字的丸藥牌共有36 塊。也就是說,胡慶餘堂的秘方試製工作,最少試製成功了36 個品種。
就在胡慶餘堂轟轟烈烈地試製藥品的時候,有一天,一個小瓷藥瓶進入了胡雪岩的視線,引發了他的思考。這個時候,胡慶餘堂已今非昔比。自己已經成了氣候,已經與葉種德堂平起平坐了。加上萬承誌堂、張同泰、泰山堂、方回春堂並稱為杭城“六大家”。不是葉種德堂動不動就聯合“絞殺”、封鎖的時候了。
但是,現在胡慶餘堂想采取點行動了。
其實,早在胡慶餘堂決定試製各種秘方的時候,就已經作了打算。我們已經知道,葉種德堂最出名的就是精製的多種丸散膏丹及藥酒。胡雪岩采用的競爭辦法就是直接拚刺刀的模式。你不是以精致秘方膏丹藥酒為主要優勢嗎?好,我也來!咱們比比,看看誰好得過誰!
不過胡雪岩還是比較講究策略的。他先是通過一些其他的秘方試製來奠定聲望。這些秘方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或是在全國很有名氣,但是區域性比較強,例如東阿阿膠;或者是在曆史上十分有名氣,但是製作方法已經失傳的,例如諸葛行軍散、十全大補丸。第一步走得出奇得順利。目前,胡雪岩覺得自己已經打好足夠的基礎了。
胡雪岩望著自己手中的小瓷瓶,從深思中醒悟過來。是的,是時候了!該采取下一步行動了。他叫過來餘修初,簡單地說了一句:“按計劃采取第二步行動。”
餘修初看了看胡雪岩,點了點頭出去了。
這第二步行動就是克隆葉種德堂的秘製藥品。研究明白葉種德堂的當家藥物,做出複製品,或者比其更好的替代品。其實,收集材料的工作一直在秘密進行,隻是沒有大規模運作,也沒有對外聲張。在研究的時候,也沒有大規模製作,隻是切分出小部分工作,由不同人分工完成。由於每天研究的工作都很多,誰都沒有起疑。
這個時候,該將網子擴大了!餘修初對科研隊伍下達了直接的“作戰指令”。
從葉種德堂常用的獨門藥品開始研究,僅用一個月就複製出來千金止帶丸、當歸養血丸、四製香附丸等丸藥及多種藥酒。試驗分析之後,發現這些藥物效果都已經達到或者超過葉種德堂相對應的藥物。
但胡慶餘堂並沒有急於將這些藥品推上市場。現在還不是時候,因為像葉種德堂當家的幾種藥品,胡慶餘堂的研發團隊還沒有摸清脈絡。這個時候,不能打草驚蛇。
最關鍵的一副藥,就是葉種德堂的當家名藥“紫雪丹”。根據藥理分析、內探人員探尋,所有的材料都已經備齊,加工過程也沒有什麼不當,但就是達不到相應的藥效。這讓整個研發團隊摸不著頭腦。到底差在哪呢?
實在沒辦法了,胡雪岩走了最後一條道路:收買。
通過相應的關係渠道,胡慶餘堂終於用重金收買了葉種德堂的一位老藥工。
這位老藥工在葉種德堂從學徒做起,做了已經超過30 年,可以說是對葉種德堂的所有製藥流程都了如指掌。這次因為急需錢用,答應到胡慶餘堂看一看,了解一下他們“遇到的問題”。
這位老藥工研究了一下胡慶餘堂的相應製藥藥方,然後從頭到尾察看了一遍胡慶餘堂的製作流程,隻說了一句話:“製作紫雪丹最後一道工序不宜用銅鐵鍋煎熬,用金鏟銀鍋才能保持藥效。”然後飄然而去。
手下人馬上向胡雪岩作了彙報。胡雪岩聽完後,沒有馬上做批複。他在考慮,按理說,錢都收了,這個老家夥是沒有必要撒謊的。莫非他在戲弄我胡雪岩?不至於啊!這對他沒有好處。再想想試驗一下也行,反正前期的試驗已經花了不少錢了,也不差這一點兒了。於是,胡慶餘堂請來杭城最有名的金銀匠,耗資黃金133 克、白銀1835 克鑄成了金鏟銀鍋,專門用來製作該藥。果然,胡慶餘堂製作的紫雪丹一點兒都不比葉種德堂的差。胡雪岩成功了,胡慶餘堂對葉種德堂的反擊開始了!
胡慶餘堂大量的新品上市,徹底打擊了葉種德堂的生意。你想想,你有的藥品人家全有,你沒有的人家也有,服務態度還比你的好,藥店還比你的大、比你的漂亮,別人憑什麼來你這兒買東西啊!
從此,葉種德堂生意一落千丈。葉種德堂當時的大老板,也就是葉種德堂創始人葉譜山的第四代孫葉鴻年從此一蹶不振。曆史是這樣記載當年叱吒風雲的杭城最大藥店的:因葉種德堂創始人葉譜山的第四代孫葉鴻年經營不善和揮霍巨金,葉種德堂走向衰落。另聘沈吉慶為經理,終因負債經營,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 年),由杭州總商會會長王薌泉征集股東向葉姓收購,聘柴梅生為經理。民國二十五年遷清河坊新址,營業興盛,成為當時杭州藥業六大家之一。翌年12 月,杭州淪陷,所養鹿200 餘頭盡被日軍屠殺,店關閉。1937 年複業,勉強維持。1958 年被胡慶餘堂所兼並。
這就是商業競爭的殘酷!陽謀陰謀、爾虞我詐的商業競爭!曆史不會為失敗者哭鼻子,無論你是被欺詐還是被冤屈。我們看到的是,胡慶餘堂的旗幟在130年後的今天仍在高高飄揚。這就是弱肉強食、自然競爭的曆史規律。
胡慶餘堂在這件事情中,更加了解到這個道理:辦藥堂經營藥品,藥品的質量是關鍵!在藥品的原材料上胡慶餘堂從此更加嚴格把關,保證使用是真材實料、地道的藥材,而且在藥材的加工、炮製過程中比以前更加講究“修製務精”。“修”,即炮製和製劑,一絲不苟。從此,胡慶餘堂在將“生藥材”入藥時,製定了一係列的規則:例如大黃削皮、杏仁除尖、蓮子去芯、麥冬去芯、麻黃去節、肉桂去皮、五倍子去毛等,以確保中藥的色、香、味和療效的獨到之處。“製”是對“生藥材”漂、煎、熬、煮等每道加工工藝精工細做,嚴格按藥用要求炮製成丸、散、膏、丹、酒等成藥。從此,胡慶餘堂的生意更加蒸蒸日上。
大清朝什麼最貴?人才!
就在胡慶餘堂事業蒸蒸日上之時,胡慶餘堂內部的權力爭鬥卻越來越嚴重。
這是因為在胡雪岩費盡心血打造胡慶餘堂的品牌的時候,正是他事業最鼎盛之時。
這個時候,他在全國設立的錢莊與典當行有二十多家,還要兼營蠶絲、軍火生意。
藥材生意隻是他的其中一支,在他將心思轉移到其他行業的時候,藥店的經理們權限自然就放得很大,權力的爭鬥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大家都知道胡雪岩“三聘經理”的佳話,使胡慶餘堂有了“阿大先生”(藥店主管兼CEO)。餘修初主管藥店經營,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胡慶餘堂還有個非常有名的“阿二先生”鄒文昌。“阿二先生”負責藥店采購,而且兼做銷售主管,地位僅次於阿大先生。按理說,這是藥店最有“油水”的職務了,權力也非常大。
工作那麼繁忙,你就好好幹得了。可是鄒文昌卻不這麼想。
鄒文昌是跟隨胡雪岩多年的老部將了,人也算是精明,能力也算是出眾,胡雪岩一直以來也比較賞識他。在胡慶餘堂創立之初,鄒文昌自己也一心以為可以當上胡慶餘堂的阿大先生。但餘修初一來,他隻能做老二,心中甚是嫉恨,一心要找餘修初的茬兒,擠走他。但是剛開始自己沒有機會。一是老板胡雪岩開始一直在胡慶餘堂,鄒文昌沒有下手機會;二是剛開始胡慶餘堂一直處於風波之中,加上秘製配藥,自己忙於采購、銷售還有收回扣,沒有時間下手。現在一直跟胡慶餘堂過不去的葉種德堂已經暫時消停了,自己工作也不那麼緊張了,該騰出手來搶一下老大當當了。幾天後,餘修初接到鄒文昌一份報告,說目前胡慶餘堂最緊俏藥品之一虎骨追風膏已斷檔,但是原材料虎骨又極難采辦。所以建議以豹骨替代,否則隻能停藥。這裏需要說明的是,虎骨在古代是很難得的。因為在冷兵器時代,要對付“大蟲”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受運輸條件、保存技術、收集範圍等多種因素影響,一旦批量生產,虎骨供應跟不上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並非完全由鄒文昌一手造成。
鄒文昌給出的建議是以豹骨代替。餘修初有點猶豫。因為他知道,“采辦務真”
是慶餘堂的頭條店規,就是說采購的時候一定要采購真品。如果明知故犯,用豹骨代替虎骨,是嚴重違反店規的行為。但停藥又會使店譽受到損失。權衡再三,餘修初最終決定一邊暫時以豹骨替代虎骨製藥,一邊加緊采辦虎骨,以補斷檔。
當餘修初跟鄒文昌批複可以的時候,鄒文昌笑了。其實,這是鄒文昌設計的一個圈套。當假的虎骨追風膏製出來以後,鄒文昌馬上把這件事向老板胡雪岩作了彙報。密報說餘修初嚴重違背店規,然後很“聰明”地將匿名信在一個夜晚扔到了胡宅裏去。他滿以為胡雪岩會懲治餘修初,自己可以順順當當地當上藥店阿大先生。
事情果然不出鄒文昌所料。胡雪岩聽後大為震怒,當時他就馬上派人調查。
事情很簡單,雖然鄒文昌的匿名信沒有使用自己的筆跡,但以胡雪岩的智慧,他很容易就猜出了緣由。詢問一陣,他就摸清了實情。
要知道,胡雪岩從來沒有好脾氣。他當即召開全體員工大會。先是叫上去“阿大先生”餘修初,當場研墨寫下了“戒欺”兩個字,讓餘修初捧在手裏。
然後當眾將鄒文昌辭退。鄒文昌很是不服,問憑什麼將自己辭退。以豹骨代替虎骨的決定畢竟是餘修初下的,他才是阿大先生!胡雪岩說:“采辦藥材是阿二先生管的事,鄒文昌雖然是聽從了阿大先生餘修初的命令采辦假藥,但對店規卻充耳不聞,並不執行,反而打阿大先生的小報告,對於這種人,慶餘堂不能容忍。”
餘修初聽到這裏,看著手中的“戒欺”,羞愧交加,淚流滿麵,無地自容。
他當著眾人的麵跪在地上說:“修初辜負胡大官人厚望,請準予卸職還鄉,此生無顏再為藥業!”但胡雪岩卻沒有同意餘阿大的辭職,他慢慢地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痛改前非,仍為真君子。你要繼續留下來,幫我牢牢樹立起這一店規,讓它代代相傳。”餘修初此時已經非常感動。他對著店裏所有的員工,高聲誦讀三遍“戒欺”。並十分激動地說:“這是東家胡大官人剛寫的戒欺!這是為我而寫的,因為我擅自用豹骨代替虎骨製藥。這也是給大家寫的,還是給以後本店的一代代員工寫的。我要把它製成巨匾,永遠掛在胡慶餘堂!這將成為胡慶餘堂永遠的店訓!”說完,他將假虎骨追風膏付之一炬,以示警戒。
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胡雪岩可以說是雷厲風行,快刀斬亂麻。但其實他在接到匿名信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不停地思索。因為這不是簡單的突發性告密,而是赤裸裸的權力爭鬥。胡雪岩經營這麼多的商業活動,逼著他要去用人。用人自然成為他事業成敗的首要問題。他是錢莊學徒出身,深知想要成就一番事業,自己各方麵的知識是遠遠不足的。他自知其所不知,而且能盡力利用各種人才,以彌補自己在這一方麵的欠缺。用什麼樣的人,怎樣去用人,在實踐中他大有領悟。
他曾經說過:“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用人先要識人,眼光、手腕兩麵俱到,才能使才智之士樂於為己所用。”
這次的事件中,他反複思量,仔細權衡:在這一假藥事件中,阿大先生餘修初與阿二先生鄒文昌都有錯誤,但其性質各不相同。首先,餘修初錯在信息不靈,被下屬蒙蔽,缺乏戰略眼光,導致決策失誤。但是,阿大先生餘修初的整個決策過程處處都在為藥店利益考慮,都是為全局計、為藥店的長遠發展計,自己並沒有想從中謀取一己之私利。因其意在“謀事”,本質沒有壞,其錯誤容易改正。
然而,阿二先生鄒文昌作為案件的始作俑者,從一開始便別有用心,陰謀策劃,設計圈套。他采取打小報告、推托責任等卑劣手段陷害他人,其用心之良苦隻在於“謀位”、在於“謀人”,在於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損毀別人聲譽,不惜損害藥店的利益。
最後,胡雪岩決定留用因“謀事”而被蒙蔽的阿大先生餘修初,辭退因“謀人”而遺患無窮的“害群之馬”阿二先生鄒文昌。
作出這個決定,他長舒了一口氣。其實胡雪岩對鄒文昌還是很有感情的,跟自己風風雨雨走了七八年了。但現在自己必須將他開除。
第一,胡慶餘堂必須注重以誠信為本。在整個事件中,誠信是問題的焦點。
胡慶餘堂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局麵,關鍵在於他們始終高舉了“戒欺”大旗。在這裏,“戒欺”不僅僅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承諾,更是胡慶餘堂的立店之本。有了誠信,才會有好的產品;隻有人品“務真”,才能創出名牌精品。在任何時候,誠信對胡慶餘堂的建設和發展都有其生死攸關的意義。借此機會,可以將胡慶餘堂的誠信美名宣揚開來。
第二,現在自己正處於事業巔峰時期,這方麵那方麵的事太多。如果這次輕饒了鄒文昌,無疑給其他店鋪一個假象。所有的“阿二先生”都會蠢蠢欲動,以後的管理將更加混亂。如果這樣,胡氏家業將麵臨崩盤危機!
所以,一定要下重手。盡管你鄒文昌是我的幹將,盡管你鄒文昌跟隨我很久,盡管你鄒文昌隻是犯了一個偶然的錯誤,但是你犯錯誤的時機太不該當。我隻能學習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處理完“假藥門”事件後,胡雪岩回到家中,晚上卻久久不能成眠。已經很久沒有這樣了。以前事情太多,所以經常有失眠的現象,後來事業漸漸上升,他又恢複了自己率真本性,一般倒頭即睡。但這天晚上他再次反複思量,不能睡去。
管理太重要了,自己需要加強各個分店的管理與用人。首先就要從胡慶餘堂開始!
是的,就這樣!再想想應該從哪裏下手。
正在這時,自遠而近,“篤,篤,當,篤,篤,當”的梆鑼之聲傳了過來。
二更天了,胡雪岩擁了擁被子,今年冬天真冷啊!忽然,他一激靈:這名極其普通的更夫真有可用之處。在這局勢並不太平的時候,他倒盡忠職守,每夜如此,從不間斷。世上有許多差使本來用不著有多大才幹的,人人會做,隻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經地去做,能這樣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聽餘修初說過,胡慶餘堂最近因為倉庫的守門人問題很是頭疼。因為胡慶餘堂藥物太緊俏,如果賣出去的話就很容易賺錢。所以盡管更換了數個守門人、巡查員,但總是每隔不久就會出現問題。如果叫他去巡守倉庫,倒真是一位讓人放心得下的人選。管理就從這兒下手!如果大家知道這次革新從倉庫巡查人員開始,肯定能取得不錯的效果!想到這兒,他一陣興奮,心頭事情放下了,馬上就呼呼睡去了。
第二天,他剛要去藥店看看,家中一名裁縫師傅找到了他,向他推薦一名在葉種德堂工作的藥工。胡雪岩微笑了一下,最近葉種德堂的員工托關係進胡慶餘堂的越來越多了。這是個好兆頭,說明胡慶餘堂越做越大,葉種德堂正在走向衰亡。
於是,他問這名藥工有何特長。裁縫師傅說:“他有把一顆檳榔切成一百零八片,而且片片簿如蟬翼的絕活兒。”
胡雪岩聽了大喜,滿口答應。不僅給這名藥工高額薪金,還聘他為切藥房頭兒。這名藥工叫孫永康,得到重用以後工作十分賣力。有一次,大井巷口發生大火,火勢直撲胡慶餘堂門口,孫永康冒著生命危險把掛在門口的兩塊金字招牌搶了進來。胡雪岩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為:金字招牌是藥店的象征,孫永康冒死去搶招牌,足見他和藥店生死與共,這種人應該獎勵。所以立即宣布給孫永康一份“功勞股”。這種“功勞股”是從企業紅利中提出來的,專獎給對企業有重大功績者,一般都是歸經理和高級職員所得,從沒獎給一般職工,這種“功勞股”是永久性的,可以一直到獲獎者去世為止。通過這一獎勵,全店職工受到極大鼓舞,人人都願意為胡慶餘堂效勞。
孫永康擔任配料房頭兒時,因技術過硬、工作認真出了名,被大家取了綽號“石板刨”。刨子是刨木頭的,能刨石板可見刨子之硬。有一次配製全鹿丸,遇到一頭梅花鹿未縊先死。“石板刨”立即拒絕,理由是:死鹿從不投料。開店時胡雪岩立下“戒欺匾”規定:“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以劣品以欺世人。”阿大先生見他說得有理,立即收回成命,將死鹿深埋處理。事後,胡雪岩再次表彰孫永康維護藥品質量有功。“石板刨”由此而成為堅持原則的美稱。這是胡雪岩的“有功必獎”。
在這次管理人員的調整中,胡雪岩更加注重了對人才品行上的要求。他公開對各店的員工表示:不可拆爛汙。並強調這是生意上做搭檔的基本準則。既然是一條船上共生死,如果有人在那裏做手腳,壞聲譽,那這條船就沒法行駛了。胡雪岩說:“你最多拆我兩次爛汙,第一次我原諒你,第二次,對不起,要請你卷鋪蓋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並且在胡慶餘堂製定了一條店規:“凡有偷盜行為者一律解雇,決不寬恕。”並且要這條店規長久沿襲下來,讓職工們引以為戒。
時間很快到了除夕之日。大清早,他叫人挑了一擔銀角子,給藥店職工分發壓歲錢。餘修初看了很不解,悄悄地對胡雪岩說:“藥店裏從來沒有分壓歲錢的慣例。”
胡雪岩卻不以為然。他說:“職工一年辛苦下來,過年分點壓歲錢高興高興,有啥不好,過去沒有慣例,我們可以做起來。”於是命令餘修初立即把壓歲錢分給職工。這受到了所有員工的一致歡迎。大家都覺得在胡慶餘堂工作是莫大的榮耀。你說說,就算今天的藥店,有幾個能在過年分錢的?好像隻有在銀行工作的員工能在過年分紅吧?要不說如果您以後想進藥店工作,必須先考察一下藥店老板是否在銀行工作過。胡慶餘堂員工士氣大漲。餘修初不得不佩服:胡大先生確實懂得經營和治人之道。
正月初三,是胡慶餘堂複工的日子。胡慶餘堂要大宴員工,感謝職工對藥店做出的成績,也預祝來年更加興旺發達。這是胡慶餘堂第一次請員工吃飯。大家在高高興興等著開飯的時候,胡老板來了,穿著年前慈禧老太婆給他發的衣服。
胡雪岩對這件黃馬褂頗為看重。這次胡雪岩穿著這件黃馬褂向胡慶餘堂全體職工莊重敬酒,職工們個個受寵若驚,坐立不安,宴席也沒吃好。不過胡雪岩後麵又說了一句話,讓所有的員工驚呼起來,年長的員工有幾個當場落淚。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對年齡稍長的夥計來說,卻是後顧之憂重重。
在舊社會,所謂“夥計做到老,不及一根草”。這次胡雪岩在胡慶餘堂立下了老年職工身後優撫措施,實行“陽俸和陰俸”。“陽俸”是對那些對藥店有一定貢獻,後因年老或生病已無法為店繼續工作的,依舊可以發給原薪,一直到死亡為止。
“陰俸”則是對藥店有一定貢獻的職工死後按貢獻大小分別發給“陰俸”,主要用於遺屬撫恤,至多可領取10 年“陰俸”。
這一下,大家一致拍手稱好。
兩個月之後,丸散部的頭兒毛祖恩逝世了。這個毛祖恩對製藥和櫃台管理都有突出貢獻,工作多年,也算是積勞成疾而亡。同事們都感到痛惜,胡雪岩知道後除發給“陰俸”10 年外,還由店裏出錢買棺成殮。沿街出殯,當棺材抬過胡慶餘堂門口時便停了下來,這時經理和高級職員代表老板出來跪拜、祭奠。門口設有祭桌,店中宣布停業片刻,以示吊念之意。這在市民中影響極大,要知道,這種被稱為“路祭”的追悼儀式,在商店中是極為罕見的。胡雪岩這種對死亡職工無微不至關懷的手腕是十分高明的,它激勵全店職工忠心耿耿,盡職盡責為藥店作出一切貢獻。
經過胡雪岩、餘修初的努力奔走,秘製藥方、管理改革等種種措施,胡慶餘堂實力逐漸上升。到光緒年間,胡慶餘堂生意、名譽到達頂峰。名氣已經趕上廣州的“陳李濟”、北京的“同仁堂”等老字號藥店。後來居然在全國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名牌老字號。
胡慶餘堂,非一般的感覺
胡慶餘堂的發展曆程主要就是這些了。但是,我們需要特別提醒的一點是,胡慶餘堂不僅僅是個藥店,它還是一個極具建築美感的藝術品。無論當時還是現在。
同治十三年(1874 年)胡雪岩特邀京杭兩地著名建築匠師尹芝、魏實甫等人,共同商討要建造一座別具一格的徽派古建築藥鋪。地點擇在商業繁華的河坊街,以及上吳山進香必經之路的大井巷。樣式要求是:大,漂亮,牛。
胡雪岩決定出資18 萬兩銀子建造店屋。按照我們前麵的彙算法則,18 萬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1 億4000 萬元人民幣!他認為:要打響牌子,除了貨真價實、服務優良外,建造一座氣派、有號召性的大藥鋪十分重要。夠牛不?還有誰家的藥店,光建築成本就要18 萬兩白銀?
重金之下,加上很牛的設計師,圖樣很快就擬定好了。胡雪岩十分滿意。但是胡雪岩決定藥店內部裝飾由自己來作設計。不是說胡雪岩有專業的裝修設計、施工本事,而是胡雪岩說出構想,裝修公司負責落實到圖紙,施工隊伍負責落實到地麵。
下麵,就由我們的導遊小姐,帶領大家遊覽一下130 年後的胡慶餘堂:大家好,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著名的胡慶餘堂古建築群。胡慶餘堂古建築群位於美麗的西子湖畔、吳山腳下,是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安徽績溪人)為“濟世於民”於1874 年建造的藥堂。整個建築群設計古樸雅致,富有江南亭園特色,布局別具一格,高牆大門,氣象凝重。古建築群占地麵積3000 多平米,是目前晚清工商業古建築中保留最為完整的一座,1988 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慶餘堂由三進院落組成。門廳位於大井巷北口,坐西向東,主體建築南北向布置。從門廳經轉折長廊,進入營業大廳,二、三進建築分別為管理用房、藥材加工場和庫房。頭進與二、三進由防火牆相隔,中為長生弄。整個建築按營業需要,吸取了江南住宅園林的特點,布局合理,雕刻華麗,是國內難得的、集江南建築之長的清代前店後作坊式建築,也是杭州百年老店中僅有的古建築。
喏,現在我們就站在胡慶餘堂的大門口前麵了。打開大門,我們看到的是一堵高牆。按照常規,店鋪營業店堂應與顧客直接見麵,但精明幹練的胡雪岩卻不這樣想,而是獨辟蹊徑。大門築起“神農式”青磚高牆,一進門,躍然入目是四個金光燦燦的鎦金大字“ 進內交易”,近看字字凹進,遠看個個凸出,頗具藝術之美感。
整個店鋪宛如一隻仙鶴匍匐在吳山腳下,進大門經過“鶴首”門庭拐角拾級而上,轉入“鶴頸”長廊,抬頭仰望,八角石洞門上青磚雕出“高入雲”三字,猶如登入仙境,右側壁掛上了38 塊藥品介紹,使人頓感這是一家豪華藥鋪。長廊末端有座四角亭,四周掛著古色古香的宮燈,梁上浮雕眾多人物花卉,神態栩栩如生。亭子下麵安有“美人靠”供顧客小憩。走進右側二大門,豁然開朗,一座金碧輝煌的營業店堂呈現眼前。門上高懸“藥局”橫匾。這意味著繼承了南宋時的官方製藥機構—太平惠民和劑藥局。憑著紅頂商人胡雪岩的特殊地位,經過清政府默許,才掛上這塊全國僅有的“藥局”匾額。也可稱作“胡慶餘堂藥局”。
太平惠民和劑藥局所載的許多傳統藥品,由胡慶餘堂繼續生產。如紫雪丹、牛黃至寶丹、牛黃清心丸、黑錫丹、蘇合香丸等。
二大門背麵,上刻“是乃仁術”四字,這是他的開店宗旨,意思是藥業是普濟眾生的事業。
在店堂正中掛有“慶雲在霄甘露被野”、“餘糧訪禹本草師農”及“益壽延年長生集慶”、“兼收並蓄待用有餘”對聯。對聯字體剛勁有力,還把“慶餘”兩字妙用在兩幅對聯的首尾。旁則又有“七閩奇珍古稱天寶”、“元霜搗臼玉杵奇功”
對聯,說明名藥的艱辛采集和精細加工的過程。
店堂內外各種招牌、楹聯、匾額50 多塊都掛向外麵,是給顧客看的。唯有一塊“戒欺”匾是朝向裏麵賬房間掛的。胡雪岩親自跋文:“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至欺餘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為自謀也亦可。”
“采辦務真”,就是原料要精選地道藥材。胡雪岩規定要到全國各地坐莊辦貨。
如到陝西辦當歸、黨參、黃芪;到四川辦杜仲、川貝、黃連;到東北去辦人參、虎骨、鹿茸等。
“修製務精”。胡雪岩不惜工本,花巨資鑄成金鏟銀鍋。一隻金鏟用了黃金133 克,一隻銀鍋用了白銀1835 克。目的是要求員工製造一切藥品必須精工細作,講究質量。如製辟瘟丹要齋戒沐浴;炮製大黃要九蒸九曬。在開店之初,店堂內就設有一隻大香爐,平時供顧客點吸旱煙,如顧客發現不滿意藥品,可隨手丟入香爐焚毀,另配滿意的藥品回去,在這種“質量第一”、“顧客至上”的經營思想影響下,胡慶餘堂樹立了良好的經營作風。如生產人參必甲煎丸,製造部門早一天就辦來數百斤甲魚放入缸內,次日一早動手宰殺,每次總有好幾隻甲魚在缸底被壓死,頭兒指出要把死甲魚一一挑出,絕不能投料,這是胡大先生規定的。
光緒四年(1878 年),胡慶餘堂雪記藥號在吳山腳下正式開張。在高大的石庫牆門上,題上“慶餘堂”金光熠熠的三個大字,遠近百姓聞訊紛至遝來,盛況非凡。
顧客買好藥後,又可進內看鹿。當時杭城還沒有動物園,藥鋪裏麵有一鹿園,養鹿50 餘隻,很值得一觀。
走出藥鋪在出口處八角門上,刻有“乃眷”兩字。“乃”是虛字,“眷”者戀也。
意思是走進藥鋪買藥或遊覽的顧客,出門之後有流連忘返之感。
當你跨入高高的門檻,那黑底金字的“進內交易”四個大字就一下子映入眼簾。這清代末期中藥坊兼門市部的店堂中,不僅吸收了江南傳統民居建築,以院落為空間單位的特點,而且恰到好處地滿足了問診、經營、生產及管理的需要。
沿著曲折的鶴頸長廊,緩步進入這溢滿藥香的中藥殿堂,我的腳步聲悠悠地回蕩在這寂寞的老屋中,一次又一次地叩響了那流傳千年的國粹—中藥之門。
由左側長廊北折為其第一進建築,其後為第二進,兩進之間有防火牆相隔,每進相互又用廊屋連接,環繞通達。雖然結構看上去十分簡單,但外觀裝飾得十分講究:曲廊廳作成船篷頂,兩進的建築都是重簷,且出簷較深,向院內傾斜,一來可防止雨水飄進,二來又意喻“肥水不流外人田”。上簷都有一列垂蓮柱,雕刻華麗的額枋,精鏤細刻的牛腿,雕龍刻鳳的梁枋和吉祥博古的格扇裙板雕,向我們展示著古建築獨特的魅力。當你輕拂因歲月的磨礪而變得愈加光滑的窗欞,一百多年來未黴爛的進口銀杏木、香樟木的梁柱;當你小心翼翼地翻動用黃銅定製而成的門窗的搖梗、梗臼、插拴;當你隔著玻璃,大歎刻著有“胡慶餘堂製,丁醜信源葉子”字樣的金鏟和銀鍋;當你輕誦“慶雲在霄甘露被野,餘糧訪禹本草師農”、“益壽延年長生集慶,兼收並蓄持用有餘”之時,當日門庭若市之景象就會浮現在你眼前,一切的一切都向我們折射出當年的景象。
胡慶餘堂高懸的“真不二價”匾也同樣引人注目。“真不二價”作為成語,來源於韓康賣藥的故事。相傳我國古代有個叫韓康的人,深諳醫道,以采藥賣藥為生。當時賣藥者常常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顧客因此也討價還價,爭執不休。
而韓康所賣貨真價實的藥材,卻不許顧客討價還價。說來也怪,病人吃了韓康的藥,往往藥到病除,於是“真不二價”也就傳開了。同樣地,胡慶餘堂堅守“真不二價”也自有其道理。
宮燈挑著常年的榮耀,雕欄透出經久的神韻。我們站在這裏,追憶往昔。胡慶餘堂見證了多少的榮枯勝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