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開張沒幾天,胡慶餘堂就遭遇到了一次“生存危機”。話說這天,胡慶餘堂迎來了一位湖州來的香客。這位香客是來吳山還願的。下山的時候,看到了新開張的胡慶餘堂,就順便過去買了一盒胡氏辟瘟丹。這位香客對藥物也是略有研究,打開一聞,臉上就露出不滿的神色。胡雪岩當時剛好在場,一看這場麵,就知道出問題了。於是就上前詢問,是怎麼回事。
這人也不客氣,直愣愣地扔過來一句話:“你們這賣的啥藥啊!”
胡雪岩一聽,就不高興了。但是畢竟店鋪新開張,不便說什麼,就換了一副和顏悅色的神情問到:“怎麼了?有什麼問題敬請指教!”
這人直截了當地指出了問題,說藥物串味了。要知道辟瘟丹是當時比較普遍的藥物,他胡氏的辟瘟丹,也不能帶有硫磺的味道啊!
胡雪岩一聽就明白了。最近幾天有個藥櫃壞了,一時沒有買到新的,就在附近找了一個用。這個藥櫃可能原來放過硫磺。辟瘟丹放在原來放硫磺的位置之後,受到硫磺留在藥格子裏的氣味影響,就帶有硫磺的氣味了。既然是這樣,趕緊賠禮認錯吧!他趕緊解釋因更換藥櫃引起藥物串味,並且連連致歉,讓店員給換新的辟瘟丹。但是店員檢查完之後,發現所有的辟瘟丹都已經串味。這湖州香客也是通情達理之人,覺得就小小一盒辟瘟丹,沒必要小題大做。再說誰還能沒個失誤的時候呢,就表示算了,不追究此事,退了錢走人就可以了。但胡雪岩卻不放了,他有自己的考慮。這香客遠道而來,來一次就再也不來了,讓他走也不會對業務有什麼直接影響,何況他隻是買一盒小藥丸。但是現在藥店剛剛開張,需要樹立聲譽與威信,放他走了,就再也找不到了。於是死活不讓這位香客走,保證三天內趕製出新藥,這三天香客可以隨便遊玩,吃住他來負責。這香客覺得沒必要搞這麼大,所以堅決不肯。但胡雪岩一再堅持。看著胡雪岩穿著官袍真情相邀,香客也不好意思,想想還完願後也沒啥事情了,還不如看看吳山風光,於是就留住下來。三天之後,胡雪岩把新藥親自送到顧客手中,令香客滿意而歸。這湖州香客從此到哪裏都宣傳胡慶餘堂的美名。
胡雪岩對這個事情的處理,在很多人現在看來仍然有些多餘。好言好語打發走了就得了,隻要他不回去說壞話就行了。其實胡雪岩這是借鑒“千金買馬骨”
的故事,為剛開業的胡慶餘堂做個廣告。果然,他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老子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其實大多數時候,企業是處於各種各樣的危機之中的,關鍵是要看這個企業怎麼去麵對。當公關危機、信用危機,甚至生存危機來襲時,企業能利用好危機製造的機會,就可以順勢取得更大的發展前景。害怕危機、躲避危機的唯一道路就是走向破產滅亡。
處理危機,各人有各人的手段。水平不同,路子就會不同。但是胡慶餘堂處理危機的案例告訴我們,以人為本真的很關鍵。人心都是肉長的,你怎麼解決事情,人們都看著呢。你開店,無論開藥店、飯店還是水果店,還是開錢莊、做房地產,歸根結底不都要將產品賣給消費者麼?除了你的產品就是獨特、就是牛之外,顧客買你東西不就買你個服務嗎?
胡雪岩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將“顧客乃養命之源”立為胡慶餘堂店規。
要求店員把顧客當做活命源泉、衣食父母來尊敬。為此,胡慶餘堂要求店員做到:(1)禮貌待客。在胡慶餘堂,“學徒剛進店,就要學習如何接待顧客”,也就是先進行企業服務文化培訓。軍訓太時髦,就算了。但是把服務顧客的規矩背熟了悶爛了裝心裏還是很有必要的。“顧客到店雖未到櫃,店員就要先站立主動招呼顧客,絕不能背朝顧客”。如果發現哪個店員在顧客進屋後,還在那扯犢子聊天,甚至背對著門口幹自己的事情,那麼你就完了。輕則內部批評警告,重則罰錢、扣獎金。再有犯者,那麼對不起,本店太小,容不下你這尊大菩薩,您另謀高就吧!
“顧客上門,不能回絕,應盡力促成買賣成交”,也就是說,隻要人家說出個頭疼腦熱的,你就得說出對應的藥材。胡慶餘堂店裏不會配備一個醫生,所以每個店員都要有醫藥常識,能告訴來買藥的人該吃什麼藥,該怎麼吃。如果你實在不知道,也沒關係,可以問問別人,或者是坐堂的藥品谘詢師。但你要是隨口亂說,把人家吃出毛病來了,那你就是有毛病了,需要修理了。胡慶餘堂不賣一貼治百病的狗皮膏藥,你得努力學習知識。“顧客配藥,不能缺味,一定使顧客滿意而回”,咱們胡慶餘堂要做最全的藥店,不能說我們沒有這藥之類的話。即使真的沒有,也要告訴顧客用什麼替代、什麼時候能有。反正中藥沒有那麼著急的,有的時候等等就把生意做了。總之,隻有禮貌待客、服務周到,讓顧客滿意,才能招客生財。
(2)仁義待客。這方麵,我們在這裏先不講,因為內容太多,我們到後麵慢慢分析,也就是所謂的“是乃仁術”。
(3)熱忱待客。除了前麵提到的條條框框規章製度外,胡慶餘堂還進行了思想意識方麵的指導與培訓。最主要的一點是:一定要熱情!服務熱忱,一切為顧客著想,隨時為顧客服務。舉個簡單例子來說,江浙地區天氣多濕,人們容易患有呼吸類疾病。冬季半夜三更的,總有身患氣管炎、支氣管炎或者哮喘病的人敲門求藥。一般的藥店隨便對付一下就過去了。但胡慶餘堂是這樣做的:值夜的藥工,需要為急診病人現熬鮮竹瀝。所謂的竹瀝,就是新鮮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竿經火烤瀝出的液汁,味道有點甜,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熱滑痰,又叫竹油,最好就是現用現做現服。胡慶餘堂的店工劈開新鮮的淡竹,在炭爐上經過文火烘烤。通常熬製竹瀝需兩個小時,待竹瀝慢慢滲出,再用草紙過濾,當場將熬好的藥端給病人服用。此舉深受廣大患者的支持。即使病人多,藥工也會不厭其煩、滿腔熱誠、耐心細致地為病人服務。所以大家都對胡慶餘堂非常抱有好感。
胡慶餘堂還有一個非常受大家歡迎的經營舉措。就是每到初一、十五日,將藥品降價出售。此舉在當時被認為是有違常理。通過前麵的介紹,我們知道每到初一、十五日,無論遠近的香客都會趕廟燒香,大批湧入杭州城。吳山地區自然人就會多,香會也就繁榮起來。但是胡慶餘堂每到這個時候就會降價。沒用多久,大家都知道了有個胡慶餘堂藥品好,而且便宜。所以一到初一十五的,胡慶餘堂就會顧客盈門,熱鬧非凡。
江浙地區,夏天氣溫比較高,容易中暑、發流行病,胡慶餘堂便免費供應清涼解毒的中草藥湯和各種痧藥。也就他這麼一位儒商,別出心裁地將藥方刻成書法牌匾懸於長廊上。其雲:“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 采辦務真,修製務精”寄托了胡慶人的職業道德和對質量的執著追求,當年胡雪岩為保證急救藥“紫靈丹”質量,特製的金鏟銀鍋現保存完好,成為佐證醫藥行業的珍奇瑰寶。
商人言利,天經地義;商人講義,聚財得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胡雪岩深知經商得利,必以誠實守信、堅守職業道德為重,誠實守信是立身行事之本。
以“誠”為重成為胡慶餘堂經營取勝的法寶。在胡慶餘堂創辦之初,胡雪岩就親自書寫“戒欺”匾,上書:“凡百貨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不至欺予以欺世人。”在後麵介紹胡慶餘堂結構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胡慶餘堂的很多牌匾。胡慶餘堂眾多的牌匾中,隻有這塊“戒欺”匾高懸在店堂內側,掛在營業廳的背後,很明顯是掛給內部員工看的。這是在時時告誡員工:戒欺。
為了使新創立的胡慶餘堂將誠信的名場打響,胡雪岩這個廣告天才,又做出了頗有經營創意的“活鹿廣告”。這也是其宣傳“戒欺”的重要活動。胡慶餘堂製作全鹿丸時,讓夥計穿著號衣抬著活鹿,扛著寫有“本堂謹擇× 月× 日黃道良辰虔誠修合大補全鹿丸,胡慶餘堂雪記主人啟”的廣告牌,敲鑼打鼓遊街一圈,然後回來當眾將鹿宰殺,以示貨真無詐。此廣告牌現存於胡慶餘堂中藥博物館內。
這可以作為中國古代商人廣告意識超前的一個見證。
這些經營理念、經營舉措讓胡慶餘堂越來越火,也讓其他的藥店眼紅起來。
眼看著這個“另類的”的藥店人氣越來越高,利潤還不怎麼高,一切的經營思路都“反傳統”。這還了得!行有行規,你還讓我們活不?反正生意慘淡,其他的幾個中小藥店在葉種德堂的帶領下,開始了針對胡慶餘堂的進攻!
這裏需要對葉種德堂進行一下介紹。葉種德堂國藥號創設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 年),為浙江慈溪人葉譜山所創。葉譜山本在清政府刑部任職,精通醫術,後來辭職,在杭州行醫。於清嘉慶十三年,在望仙橋直街開設葉德堂國藥號。
這個藥鋪取名來源於蘇東坡的《種德亭》詩“名隨市人隱,德與佳木長”意,以期宣揚樂行善事、不期名利的風氣。葉種德堂以“劉仙”為記,店內中堂掛“劉海戲金蟾”畫,店後設工場,按古方、宮廷秘方及祖傳驗方,精製多種丸散膏丹及藥酒,藥效甚佳,求醫撮藥者甚多。光緒年間,葉種德堂已成杭州國藥業中翹首,聞名浙、贛、皖、閩等省,成為當時杭城最大的一家國藥號。
這個故事的時間發生在胡慶餘堂剛開業的第一個冬季,正是葉種德堂的鼎盛時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葉種德堂一開始就發現了胡慶餘堂來勢不小,所以趕緊采取行動,打算將之扼殺在搖籃裏。
冬季本應該是藥店銷售的旺季。因為這個季節流行病多發,還有前麵說過的呼吸係統疾病犯的比較多。按照“阿大先生”餘修初的估計,這個時候是胡慶餘堂減少虧損的中心環節。前麵說過,按照餘修初的規劃,前兩年是要賠錢的。大家都是同行,成本、銷售大體都有了解。葉種德堂作為原來的龍頭老大,自然不會放過這一“黃金季節”。小樣,你不是牛嗎?你不是玩另類嗎?我就抓住最關鍵的東西,讓你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見鬼去!來,咱們一起降價!於是,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攻守同盟:20 多家藥店在同一天宣布降價,全部以成本價進行銷售!
矛頭直逼胡慶餘堂!
於是胡慶餘堂的營業額在本該上升的季節反而大幅下降,原來的門庭若市變成了現在的門可羅雀。胡慶餘堂很快就發現了這一反常局麵的症結所在。胡慶餘堂又一次麵臨生存危機!
比較有藥店管理經驗的“阿大先生”餘修初第一時間向胡雪岩彙報了問題。
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應對建議:“胡慶餘堂老對手葉種德堂在壓價競爭,其他一些藥店也在低價銷售,胡慶餘堂是否也采用此法競爭。”胡雪岩什麼都沒有說,他需要想一想。
其實這種情況胡雪岩不是沒有見過。做了這麼多年的生意,什麼事情沒有經曆過呢?即使餘修初,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他的處理建議也已經提出來了,事情已經如此,消極對待肯定是不行了。胡慶餘堂必須拿出應對舉措。可是,自己該怎麼處理?
擺在胡雪岩麵前有兩條路。
第一,按照餘修初的處理意見,胡慶餘堂也降價。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價格聯盟很快瓦解。因為大家價格一樣,就沒有什麼聯盟的必要了。但是這樣做還可能引起一個後果,就是大家陷入價格戰,彼此不停降價,最終讓大家都沒有生意做。
第二,知難而退,乖乖卷鋪蓋回家。可是,這不是胡雪岩的風格。何況,光投資藥店就已經花了幾十萬兩白銀了。再說,傳出去,我胡雪岩還怎麼在江湖混啊?所以這是不可能走的道路。
胡雪岩再一次發揮了自己的牛人本質。高度技巧地作出了非常漂亮的處理意見:做一個牌匾。
什麼?!
生意都做不下去了,人家20 多家子在排擠你呢,你就做一個破牌匾?!
是的,先讓我們看看牌匾上寫些什麼內容吧。隻有四個字:真不二價。
是的,就這四個字。
餘修初也是老江湖了,但是,這次卻有點兒犯糊塗。他看了看胡雪岩,心想這個一世精明的活財神是否今天嗑藥了,還是老年癡呆提前到來了。
但胡雪岩沒有太多解釋,隻是笑了笑,安撫道:“放心吧,顧客心中自有一杆秤,我們還是靠真取勝。”
盡管餘修初不太明白,但還是照做了。反正是你家的店,你這麼胸有成竹,就按照你說的來吧。胡慶餘堂所有藥品價格維持不變,“真不二價”牌匾高高懸掛。兩周之後,生意就好了起來。
這是怎麼回事?餘修初仔細研究之後,終於發現了胡雪岩的老辣。那些壓價競爭的藥店不是一家子,而是20 多家分散、相互獨立的藥店,大家心是不一樣齊的,沒有人會因為葉種德堂的一頓飯就放棄了自己的飯碗。為什麼要降價呢?
降價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是的,他胡慶餘堂用了一些另類的經營手段,但是那又能怎麼樣?反正我就這麼大的客流量,就是附近這些人來我的藥店買東西。你葉種德堂要做大做強,你怕胡慶餘堂搶了你的生意,關我們什麼事!
但是老大的麵子還是要給的。畢竟你那兒貨全,有些東西還是要去你那裏才能進到的。所以不能得罪你,名義上這價格還是得降的。但實際上我這錢還是得掙的,不然我怎麼養家糊口,我拿什麼給我的小二、小三,我上哪裏旅遊去!於是,缺斤短兩、以次代好、假冒偽劣等種種物不所值的手段就浮出水麵了。
這一來就便宜胡慶餘堂了。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物不所值,我就不去!
於是低價聯盟的藥店反而門可羅雀,而胡慶餘堂卻是顧客盈門。“真不二價”之匾也就從此高掛於胡慶餘堂營業大廳之上。“真不二價”反過來也可讀為“價二不真”,提醒消費者不要為所謂“拆房價、血本價、跳樓價”而騙,尤其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藥品,更來不得半點馬虎。
胡慶餘堂再一次贏得了勝利。兵不血刃,不用附加成本,除了要製作一個牌匾。當然,這個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2000 年前,戰國七雄中有六國聯合起來,組成反秦合縱隊,勒馬函穀關,要一舉消滅秦國。秦王沒有匆忙迎戰,而是“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2000 年後,20 多家本地藥店聯合起來,組成價格聯盟,要將新生的胡慶餘堂扼殺在搖籃之中。胡雪岩隻是掛了一個牌匾,便大獲全勝。不一樣的級別,相同的策略!一大一小,同樣的笑看風雲,我自橫歌向天笑!
六國合縱失敗後,秦王一掃六合,虎視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降價聯盟失敗後,胡慶餘堂迎來了新生之機,奠定了百年基業!
是乃仁術
也是合該胡慶餘堂要火。在它開業的第二年,湖州城發生了瘟疫。這話說得有點不人道,很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幸災樂禍的感覺。但是,不可否認,這場瘟疫的確讓胡慶餘堂壯大發展起來。原定的第三年盈利的規劃,因為這場瘟疫,在開業一周年的時候就回本了。同時,還為胡慶餘堂的百年基業徹底打下了基礎。
因為,很多藥方、製藥器械,都在這個時候完善起來。
有關瘟疫的慘狀咱們就不介紹了。因為在古代,即使是晚清時期,醫療水平也是很有限。麵臨瘟疫,大多數時候大家都是靠念“阿彌陀佛”來求生存的。醫生們(中醫)即使發現了問題,都難以控製事態。曆史上少有能公布藥方、救難民的醫生,因為這是發瘟疫財的絕佳時機。
別說古代了,就是現代,醫療水平比過去不知道要先進了多少倍,全球人民聯合起來,新發現、新技術高度合作,非典、禽流感、豬流感、瘋牛病……還是橫行無忌,需要一年半載的才能控製住。在當年就更別提了。
剛開始,所有人都沒太注意。關鍵這場瘟疫來的時間有些蹊蹺。一般而言,中國古代的瘟疫都是地區性的。因為古代人口流動沒有今天這麼頻繁,所以一般瘟疫就是在某個城市或某幾個城市蔓延。而且很少有城市這麼倒黴,能在10 年、20 年之內連續爆發兩次。很不幸,湖州就有過10 年內爆發兩次瘟疫的經曆。
整個清王朝時期,也就是公元1644 ~ 1911 年間,江浙周邊一帶雖出現了幾次較大規模的疫病,但浙西山區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受到的影響並不大。但是,19 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運動,打破了這個地區的寧靜。蘇浙地區作為太平軍與清軍的主戰場,使得即使是偏遠的山地也不可能成為人民的避難所。如地處浙西丘陵山區的嚴州府,便是太平軍與清軍多次廝殺之地。由於戰爭持續時間太長,加之災荒和饑饉,死亡人數太多,死人太多,瘟疫就很容易流行。但是這場瘟疫實在太大了。這場大疫始自鹹豐十年,至同治元年達到高潮,同治三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漸趨平息。史書上這樣評論:“它是清代江南波及範圍僅次於嘉道之際的大疫,是疫死率最高的瘟疫,致使數百萬人罹難。”
同治元年,這場瘟疫由安徽傳播到浙西地區。看看史書上是怎麼描寫這場瘟疫的:
“同治元年,四月間,嘉興有吐瀉等病,不及一晝夜即死。婁縣、上海、川沙、南彙,夏五月大疫。上海霍亂大流行,死者數千人。五月,嘉定大疫。金山、張堰夏五月大疫。金山夏秋之間大疫。夏五月,江浦大疫。嘉善正月大寒,人多凍死,夏大疫。石門,夏大疫。青浦、蒸裏兵亂,田多不治,夏大疫。夏秋之交,吳縣大瘟疫。夏秋以來,常熟時疫流行,無家不病,病必數人,數人中必有一二莫救者。間有子午痧,朝發夕死。吳江時疫流行,日死數十人,名吊腳痧,無方可治,不過周時。臨安夏秋疫,時大兵之後,繼以大疫,死亡枕藉,邑民幾無孑遺。昌化夏秋大疫,徙死相望於道,黎民幾無孑遺。六七月,孝豐瘟疫,民遭兵戈者半,遭瘟疫者亦半。烏程、歸安難民均病瀉痢,穢氣逼人,死者日二十餘人。
紹興六月大水成災,七月,疫大作,加以窮餓,民死者益多。秋八月,江南大疫,南京軍中尤甚,死者山積。溧水大疫,時寇亂方劇,民皆乏食,死者無算。秋八月即望,昆新淫雨十晝夜,河水暴漲,鬥米千錢,道饉相望,癘疫大行,有全家病歿者,瑣尾流離,至斯為極。閏八月間,駐海寧之太平軍瘟疫大發,死者無算。
“同治二年,春二月,婁縣、奉賢、上海、川沙、南彙城鄉鬼嘯,大疫。五月,嘉興疫。時天熱亢旱,酷熱,盛川死疫者經掩埋局收管,三日間計死二百餘,餘鎮亦每日各有數人,皆半日病而已。諸暨、山陰二月淫雨,夏旱,大疫。六月常熟疫氣大作,病者隻半日不治。海寧自四月下旬,旱災嚴重,七八月,複遭潮災,米價騰貴。又遭時疫(原注:吊腳痧),亦傷無計。八月,吳江各處時疫流行,死者甚多。新陽、信義,大亂初平,繼以大疫,鄉間無槥可售,屍骸枕藉。嘉定大疫,夏,河水生五色蟲。孝豐癘疫盛行。富陽大疫。鎮海秋疫。”
湖州地區自然也不能幸免。上麵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孝豐縣,在同治《孝豐縣誌》卷八《祥異誌》中是這樣記載的:“同治元年六七月瘟疫,民遭兵戈者半,遭瘟疫者亦半。”可見瘟疫肆虐到什麼程度。這次瘟疫在同治四年基本上平息了。到同治十四年,已經過去10 年。所有的人都想不到,瘟疫再一次降臨湖州。幸運的是,這次沒有上次那麼嚴重,但也是全城性的。
由於剛過去一場大瘟疫,湖州人沒有人太注意第二場瘟疫的到來。好在這場瘟疫不大,沒有死很多人。隻是全城人都感到惡心、頭暈、乏力。然後就是出痧。
出痧沒處理好,就會在皮膚上留下疤痕。如果嚴重,會發高燒,一直脫水而死。
不分男女,不分老少。
到藥店谘詢、買藥吃的人多了,胡慶餘堂就注意起來了。他們在仔細研究過發病範圍、病者所在區域分布以及人數統計之後,得出了結論:瘟疫又來了。要不要上報政府呢?胡雪岩和餘修初商量起來。商量的結果是:不做瘟疫襲來警報,隻做建議性備忘錄。由於胡慶餘堂已經研製出化解的丹藥,就由自己來承擔配置、發放任務。
於是,胡雪岩派夥計到水陸碼頭等交通要道向百姓免費贈送痧藥。店內職工對胡老板如此大方贈藥頗為不解。有一次,這員工見到餘修初,就問為什麼,不正是掙錢的好時機嗎?經理餘修初隻是笑了笑:“是乃仁術!”
是的,仁術!這就是仁術。仁者,愛人。這種愛,是博愛。是對生命的尊重!
醫者父母心,以父母之心麵對患者,麵對世人,而不是苦苦追尋利益,大發瘟疫財。
是的,商人的本性就是追逐利益。“無利不起早”是天經地義的,這沒有什麼。
胡雪岩在一生中也是在追逐利益,也曾發過戰爭財。甚至在瘟疫時期免費散發丹藥也有為營造聲譽、長遠利益考慮。但,這些手法起碼是溫和的,是在維護生命的尊嚴。
我們不是在說所有的醫者都要像胡雪岩這樣,這個難度太大。我們隻是希望,當麵對災難的時候,當人類的生命遭遇危險的時候,商人們能夠擁有起碼的人道主義。當洪水把家園衝散、親人離失之時,他們接到手裏的溫暖不是黑心棉;當疾病肆虐、所有人搶購藥材的時候,不會出現假藥冒充真藥出售的現象。
要知道,“商人”的後綴是“人”。人是要講良心的!
不久,又有一件事情,讓胡慶餘堂大大地出名了。不過這次不是危機再次來襲,而是胡慶餘堂自己找的“危機”。有一家境貧寒的書生,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終於榜上有名,誰知因大喜過望引發癲狂。不過這名書生並不叫範進。不過可以說他跟範進是同一個故事、不同的版本。或者說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幾十年後的真實演繹。我們先不討論這個人的心理素質,也不討論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製度,單說這種“疑難雜症”。按理說,這病應該屬於心理疾病,在今天要治愈也不太容易,更別說在當時了。所以,他家人帶他四處求醫均遭拒絕。餘修初聽說這事後,跟胡雪岩商量了一下,就接納了這個病人。
這事聽起來也是有點匪夷所思,感覺好像是天方夜譚。就是說現在,你的村子裏或者小區裏有一個考試考成神經病的人,到處看醫生也沒人給治,你是一個開藥店的老板,你會不會主動提出給醫治?
當時,大家也以為胡慶餘堂是跟這個舉子有親戚。但是經過某閑人仔細分析“範進二代”的親屬關係,包括其七大姑八大姨的親屬關係之後,大家不得不承認事實:他們確實沒有什麼關係。
看來是胡慶餘堂自己給自己弄了個挑戰。這有點匪夷所思,好好地開你的藥店唄,沒事給自己找什麼事啊!一般做醫藥生意的,最是怕事。因為跟人命息息相關,弄不好就會出人命。我們經常看到有些醫生,一看病人,就說自己忙,你去張三醫生那兒吧。張三醫生一看說,你去李四醫生那兒吧。李四說你去王五那兒,還沒等到王五那兒,人就過去了。也就不用去了。誰都不願意有病人砸在自己手裏。何況,你胡慶餘堂隻是個藥店,你又不是醫院!
葉種德堂的葉掌櫃聽說後,挺高興。他挺願意看著胡慶餘堂在風口浪尖的。
你就浪吧,我看你早晚把自己浪下去!
胡慶餘堂何嚐不知道自己正處在風口浪尖上!當胡雪岩跟餘修初第一次討論的時候,他們就知道了。但是,他們決定做。於是廣邀名醫坐堂會診,甚至將遠在廣州的名醫黃飛鴻請到胡慶餘堂。後來二十幾位名醫聯手開出了藥方,並且取名“龍虎丹”。這是一種新藥,盡管經過二十幾位名醫研究,但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胡慶餘堂決心試製。於是特地組織店員用了十幾天時間研製出了這個對症藥“龍虎丹”。經過悉心調製,終於在三個月後,將這個新科舉人的癲狂症治愈。可以說,為治療這個病人,胡慶餘堂做的是虧本買賣,胡慶餘堂沒有因此失去什麼,反而店譽蒸蒸日上。在當時,沒有電視,沒有廣播,但口口相傳更具可信度。一來二去,胡慶餘堂在民間都快被說成神了!生意自然就紅火起來。
這次專家會診對胡慶餘堂的發展來說,意義深遠。除了在名望聲譽上的影響外,還有結構體製上的變化。
發展壯大
給這個“範進二代”會診的時候,胡慶餘堂邀請來的名醫、中藥業商人還借機開了個會。會議上分析了當時的國內經濟形式,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共同研究製定了胡慶餘堂的經營方針,做出了創辦大規模藥店的重大決定。大會決定,胡慶餘堂需要自創品牌,自製藥品。這個自製藥品是在原來自製丸散膏丹的基礎上,進行檔次提升。也就是說,通過聘請各地名醫、搜集古代驗方藥方,結合一些土方偏方,試製成藥。
這是胡慶餘堂經營模式的一個提升。從此,胡慶餘堂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藥販子”式藥房,而是加重了科研比例,走科研、深加工自產自銷路子。為此,胡慶餘堂專門設置了製丹丸大料部、製丹丸細料部、切藥片子部、膠廠,以製造成藥。
先說這個膠廠。這個不是說胡慶餘堂產業鏈擴大到橡膠業了,更不是說開始生產“杜蕾斯”了,而是驢皮膠。什麼叫驢皮膠呢?驢皮膠又名阿膠,原產於山東阿縣。係用阿縣井水熬煮黑驢皮製成的,故有此名。是全國聞名的傳統補品。
關於阿膠的來源與功效,我們可以先看個故事。
話說唐朝時,山東阿城鎮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田銘,女的叫阿嬌(此阿嬌非彼阿嬌),兩人靠販驢過日子。田銘和阿嬌成親5 年後,阿嬌有了身孕,並且順利分娩。可是阿嬌分娩後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臥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藥,也不見好轉。後來田銘聽人說驢肉能補,或許讓阿嬌吃些驢肉,她的身體會好起來。於是,就叫夥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裏煮。誰知煮肉的夥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裏撈出來吃。這可不得了了,其他夥計聞到肉香,也圍攏來嚐嚐,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夥計們的肚裏。
這下煮肉的夥計著了慌,拿什麼給女主人吃?無奈之下,隻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裏。倒滿水,熬了半天工夫才把皮熬化了。夥計把它從鍋裏舀出來倒進盆裏,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湯冷後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膠塊。沒有辦法的夥計把這驢皮膠塊送給阿嬌吃,就說是肉全煮化了。心想死活就這麼回事了,聽天由命吧。沒想到,雖然自己家販驢,但是阿嬌平時喜歡吃素食,居然從未吃過驢肉。嚐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兩頓飯便把一瓦盆兒驢皮膠全吃光了。幾日後奇跡就出現了,阿嬌食欲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阿嬌再要吃驢肉的時候,覺得味道不是一回事。這個時候,夥計們才敢說出實情,黑驢皮的功效也才被發現。
自此以後,驢肉膠大補,是產婦良藥,便在百姓們中間傳揚開了。田銘和阿嬌開始雇夥計收購驢皮熬膠出賣,生意十分興隆。有些莊戶,見熬驢皮膠有利可圖,也相繼熬膠出售。可隻有阿城當地的驢皮膠有滋補功能。縣太爺帶著郎中先生來到阿城調查,經過實地探測,發現阿城水井與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甜,水的重量也沉重許多。縣太爺十分驚喜,才知道驢皮膠補氣補血,除驢皮之外,還賴此得天獨厚的井水。於是下令:隻準阿城鎮百姓熬膠,其他各地一律取締。
行家建議說,越是獨門的,利潤就越大。阿城有好水,咱們也未必沒有。我們可以利用西湖淡水煎製驢皮膠,質量估計可以超過北方阿膠。胡雪岩和餘修初覺得專家們分析得在理,決定接受建議。要不然說專家這個東西—不對,專家不是東西,也不對—有時候還是很管用的。隻是現在很多披著專家外皮、打著專家名號在電視、報紙上做廣告的人,愣是把專家這個詞給抹黑了。但是胡雪岩請的這幾個專家還真是行貨。不說別的,光這個探討民間秘方、試製獨門藥品的建議,就很是不錯。其中這個自行配置阿膠的建議不知出於誰之手,但真不愧是一個好建議。
胡雪岩聽了行家建議,決定於光緒二年(1876 年)先在湧金門買地十餘畝建造膠廠,利用西湖水漂洗驢皮。膠廠建成後,胡雪岩叫人在湧金門湖邊打下排排水樁,搭起又長又闊的跳板,每天雇用數十名工人,穿上號衣,挑起擔桶,排成長隊來湖邊挑水。吆喝之聲,不絕於耳,聲勢之大頗惹市民注目。這樣市民都知道了,胡慶餘堂的驢皮膠是用西湖水熬製的。這對杭州人來說顯得特別親切,美不美,家鄉水;而對外地人來說,也不乏吸引力:杭州佛地,西湖淨水,使人們產生美好的遐想。加之驢皮膠這東西,無副無毒,有病醫病,無病強身,所以尚未上市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歡迎。
這個時候,一般的廠家會怎麼做?假如你是胡慶餘堂的老板,你會怎麼做?
無非擴大生產,增加技術比重,加強技術保密工作。再高明點的會記得加強科學研發比重,為其他秘方的研發做好基礎,擴大收益來源。
問題是,胡慶餘堂不是一般的藥廠,胡慶餘堂的老板是胡雪岩,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他是個牛人。牛人往往會做出一些突破常規的舉措。
“驢皮膠不得現貨銷售,隻可接受訂單。”胡雪岩這樣下的命令。
出乎意料的,沒有任何人反對。在胡雪岩印象裏,這還是第一次他在胡慶餘堂做出重大決定沒有人提反對意見。
沒人反對。夥計們已經習慣了聽從胡老板的命令。反對也沒用,因為老板的決策每次都是對的。“阿大先生”餘修初也沒有說什麼,因為這是他的提議。“阿二先生”鄒文昌也沒有說什麼,因為該說的他早說了,但是“阿大先生”還有胡老板都已經告訴他反對無效了。
問題是,為什麼餘修初會提出這個銷售建議呢?市場商機稍縱即逝,何況是要雪藏三年。三年啊! 1095 個日日夜夜,會有多少的變數!競爭對手可能會做出類似品進行替代;百姓可能沒有那麼長的購買耐心,現在的造勢活動可能三年後全無用處;三年後,胡慶餘堂什麼樣子還不可知!但是有一點是餘修初堅持的,那就是:是乃仁術,戒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