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25560267168418874,7267090248478231593,6867361770747464712,722072370607764582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2,\"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6},\"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2,\"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6},\"quote_content\":\"《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74904035243592758,72570884393575414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提起胡慶餘堂,人們很容易聯想起“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是的,偌大的中國,古往今來大大小小的中藥號到底有多少家,這個問題好比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恒河裏到底有多少粒沙子。但不可否認,最有名的、最被大家公認的隻有“兩家半”—北京的同仁堂算一家,杭州的胡慶餘堂算一家,廣東的陳李濟算半家。可惜的是,同為老字號,同仁堂與陳李濟的古建築包括作坊已被全部拆掉,換成新造的房子,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失去了傳統特色。隻有胡慶餘堂保留了下來。

對胡慶餘堂,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胡慶餘堂坐落在杭州秀麗的吳山北麓,一直享有“江南藥王”的美譽。它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國藥老字號,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業古建築群。是的,一句話足矣。可是這一句話的分量,是如此的沉甸甸!

都51 歲了,為啥還開個藥鋪呢?

我一直在琢磨,胡雪岩為什麼要建立這麼一個藥店。要知道,一直有“黃金有價藥無價”的傳言,開藥店可以賺大錢。胡雪岩作為一個天生極具商業頭腦的商人,肯定早就發現這麼一個長久賺錢的行當。

早年,胡雪岩先後涉足食品加工業(火腿店打工仔)、製造業(生絲)、金融業(錢莊)和軍火領域,但這些都是經過或是學徒階段學得技術、或是隻進行貿易往來,依托錢莊,不離本行。胡雪岩51 歲的時候,以年過半百之身,在記憶力、行動力大不如前的情況下,投資巨款涉足從未接觸過的醫藥行業,這很讓我想不通。要知道,在當年可沒有這麼多醫書可以看,隻有簡單的《神農嚐百草》、《黃帝內經》等資料。最全麵的要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了。資料是一方麵,關鍵當年大清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很是落後。距離魯迅先生痛批的“庸醫”階段跨度也不過二三十年,行業內還普遍流行“保密”的風氣。

當然,也可能是胡雪岩受身邊環境影響,不得不考慮做一個可以持續長久、讓後代餓不死的行當。

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說有一次胡雪岩的一個小妾生病了,胡雪岩派傭人去當地有名的葉種德堂抓藥。等藥取回後,發現有幾味已發黴變質,不能使用了。

胡雪岩又派人前去調換,誰知藥沒換到,反被葉種德堂夥計嘲諷:“本店隻有這種藥,要好藥,請你們胡先生自己去開一家藥號。”胡雪岩聽後大怒:怎能拿人命當兒戲,莫非真的看我胡雪岩開不起藥店?這一怒,使胡雪岩立誌開一家比葉種德堂更大的藥店。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胡雪岩開始籌建慶餘堂藥號,光緒四年,大井巷店落成並正式營業。當時藥號廣請浙江名醫,選用曆代驗方加以研究,采辦地道藥材精心配製成藥,使之在大江南北聲譽鵲起,於是就有了“南有慶餘堂,北有同仁堂”的說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譽為“江南藥王”。但是這所謂“一怒創堂”之傳說,頗具曆史演繹之風格。因為胡雪岩不是瓦崗好漢,這種做法有悖胡雪岩一貫的性格邏輯。

還有一種最客觀、最從胡雪岩商人本質出發的觀點。這種觀點結合當時的曆史背景以及胡雪岩所麵臨的狀況,這樣分析促使胡雪岩下決心要創辦一家規模宏大的胡慶餘堂藥店的動機:為了錢。

胡雪岩曾孫胡亞光在《安定遺聞》中雲:“賊退,公以瘡痍滿目,慘不忍睹,乃設難民局以安插之,立掩埋局以清理之,安閭閻則練商團以保衛之,救疫癘則施丹藥以消弭之……”

左宗棠曾寄胡雪岩之信雲:“師人多病,尊處所寄丸散,希再配寄一份,以便分布。飛龍奪命丹尤為合用,需多見付為要。”

撰寫《活財神胡雪岩之死》一文的作者鄭逸梅曾在文中寫道:“我與亞光稔熟,且住處鄰近……他(指胡雪岩)創設胡慶餘堂動機何在呢?這是有緣故的。當洪楊之亂,死亡慘重,以至疫癘盛行,胡動了惻隱之心,便邀請若幹著名中醫,商量處方,配製紅靈丹、辟瘟丹、諸葛行軍散等,送呈曾國藩、左宗棠軍中,為行軍間署令要製,以其成分精粹頗著奇效,外界人士商購的很多。胡雪岩施送痧藥十餘年名聲大噪,各地農村上門索藥者日眾,左宗棠軍營中需藥數量極大,小作坊已無法滿足索藥者需要,隻有自開大藥鋪才能省費、省事。因此他動了腦筋,於1874 年,在杭州直吉祥巷九間頭開設胡慶餘堂藥鋪。”

除此之外,胡雪岩為後代子孫著想,留一點不敗的基業。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頗有遠見。

他的事業迅速發展,與當時官府勢力是密不可分的。他所做的蠶絲、茶葉、軍火生意所投入的資金達2000 萬兩白銀,這些資金都沒有投資於相當穩定的實業,而全部用於金融流通事業,發展固然迅猛,但同樣潛伏著失敗的巨大風險。

開藥店既穩妥而又不易虧損倒閉,又能行善揚名,於是胡雪岩經過深思熟慮,下決心投資18 萬兩白銀,開一家氣勢恢宏、獨步江南的胡慶餘堂雪記藥號。

但是文人總是感性的,更願意事情按照自己的思維走。所以,我們更願意相信胡雪岩是出於善意,出於他那樂行善事的天性。而且,左宗棠西征之時,曾委胡雪岩為上海采運局,替左宗棠籌集軍餉,采辦武器。胡母篤信佛教,經常訓兒要行善積德,槍炮殺生是罪過造孽。胡雖是個孝子,為了事業卻不得不違母行事,為彌補不孝之名,行善積德,濟眾博施,開藥店是最大的善舉。有這麼幾件事情,足以說明胡雪岩在官商勾結、全力賺錢之外,還富有同情之心。

其一:

左宗棠收複杭州之後,在劉不才陪同下,胡雪岩帶家眷重新回到了杭州。看到了城內一片慘景,真是恍如隔世。街頭斷垣殘壁,饑民個個骨瘦如柴,餓斃的屍體隨處可見。胡雪岩不禁一陣心酸,想起左宗棠、蔣益澧所委7 項賑濟措施,感到肩上重有千斤。

劉不才對杭城的情況比較熟悉,而且與地方紳士、下層遊民有過接觸,尤其在太平軍占城期間,對這些人的所作所為一清二楚。於是,胡雪岩與他商量如何做好賑濟工作。劉不才說:“胡先生,你是個生意人,賑濟工作最好由官府去做。”

胡雪岩說:“做生意一定要市麵平靜,不然的話,像現在這種局麵,錢莊開了也做不好生意。隻有與官府齊心協力,我們生意人才有前途。”他把左宗棠委任他杭城賑濟善後工作的經過詳細講了一番,劉不才感到胡雪岩有眼光、有見地。有一晚,胡雪岩忽做一夢,夢見有一隻神虎,匍匐於地,形似求乞。他想起與日前在街頭見到饑民之狀十分相似,頓生惻隱之心。次日醒來,才知隔壁是一座伏虎廟,難道是廟內伏虎將軍指點。

伏虎廟位於撫寧巷內。清朝許又文有《伏虎神廟偈記》一文,敘述伏虎神廟的來龍去脈:“ 神李氏,失其名,有廟錢塘縣之保安社。守廟者曰:‘昔有神,憑人語:某李氏神也。能伏虎衛諸氓,鹹立廟焉。’神伏虎,廟於野直,胡為於市?

或曰:‘市有人之野焉,駭於虎,號曰神虎,曳尾去,故廟於市也。’”伏虎廟自宋建廟以來,年久失修,牆塌廟圮,荒草沒脛,斷絕香火。

胡雪岩找了劉不才,打算就在這伏虎廟內向市民施粥。此舉深得民心,不僅有利穩定戰後局勢,恢複杭城秩序,而且胡雪岩本人在杭城百姓心中留下了樂善好施的大善人形象。自此之後,伏虎廟便開始有市民陸續進香,成為城內貧民樂於聚集之地。鑒於廟宇陳舊,胡雪岩決定出資重建。光緒三年(1877)秋,胡雪岩為伏虎廟立碑紀念,其中有《王墳碑記》:伏虎廟有大塚,相傳為王墳。《鹹淳誌》記曰:“伏虎大王廟,實即在此,則當宋代建廟時,並葬王衣冠於廟後,如嶽王之於棲霞嶺無疑,今因歲久圮壞,亟為修葺,以存舊跡矣,俟諸博考雲爾。

光緒丁醜(1877)秋仲裏人胡光墉識。”

戰後土地荒蕪,糧食減產。杭城缺糧情況依然十分嚴重,窮人靠施粥度日。

胡雪岩在施粥同時,又分別在江幹,湖墅,上、中、下城各處設局施米。這本來是件好事,但後來,卻引出了一場激起群憤的風波。

胡雪岩施米的消息不脛而走,杭城各施米局窮人接踵而來,川流不息。一局分兩處排隊,一處填報姓名、年齡、家中人口,然後發放領米憑票,一處憑票領米。但有少數人從中取巧,虛報人數,也有的人天天來領,領去賣錢。這樣領米的人越來越多,無法控製。施米局監視人員想出了惡計,凡是領過米的剃去眉毛,次日再來,一望便知。

有一秀才,迫於生計,也與窮人一起來排隊領米。當米背到家中時,妻子看到他已剃去眉毛很不高興,嘲諷了他一頓,這秀才遭妻子辱罵之後,悔恨不已,竟上吊自盡。

此消息在街坊傳開,領米窮人大為震動。加以施米局監視人員克扣施米,私自賣錢,從中肥己,激起了領米者的極大不滿。

湖墅施米局有一漢子與監視人員發生衝突,在爭吵和抓人時,在場眾人一聲呐喊,蜂擁而上,一下子把施米搶劫一空。監視人員通報差役,抓了幾個送入官府。

胡雪岩想不到施米會引起如此騷動,忙寫了信件請縣裏把抓來的人放掉,以免惹起更大民憤。

這一天,元寶街胡宅一下子擁進了一大夥人,他們個個都被剃去眉毛。為首一彪形漢子,大聲喝道:“胡大先生為窮人施米,本來是件好事,但是誰出的主意把我們這些人的眉毛都剃去?並且有人看見這幫監視人員把施米克扣下來去賣錢。今天,米我們願意去買來還你們,但你們也要還我們的眉毛,要把監視人員的眉毛也拔光。”一時群情沸騰。

胡雪岩從後堂出來,忙向眾作揖行禮:“弟兄們,在下先賠個不是,米是我發的,有事我來承擔。有人克扣施米,從中肥私,本人一定從嚴處罰。至於剃眉毛一事,我向在場弟兄深表歉意,此舉不妥,以後不再效仿。已損各位尊容,本人願意奉上每人銀子10 兩,聊表心意,懇請原諒。”胡雪岩當場一番話,把堂上數十名窮人說服了,一個個由家人陪同到賬房領了銀子,一場剃眉毛的風波就此平息下來。

其二:

胡雪岩在返回杭城不久,又做了一件深得民心的善事—興辦義渡。

同治三年(1864 年)前,錢塘江兩岸民眾往來均靠小舟擺渡。舟小不穩,上遊水急,江中泥沙多變,航道不定,小舟渡江,十分艱險。加之有的船老大凶悍異常,船到江中乘機敲詐強索擺渡費,民眾怨聲不絕。有一次,胡雪岩從蕭山回杭,乘擺渡船至江中發覺衣衫袋破,所帶之錢全都丟失,無法交付擺渡錢。船老大怒稱要剝光衣服作押,幸而同船有位好心人代胡償付過了渡。生平遭此大辱,胡雪岩立誓,有朝發跡一定興辦義渡,讓兩岸民眾免費渡河。

同治三年,胡雪岩在舉辦各項善舉之同時,想到過去的誓言,決心興辦義渡。

胡首先出資10 萬兩白銀,在三廊廟與西興建造渡船碼頭,購買數艘方頭平底渡船,這種渡船行駛比較平穩,對渡河者不收分文。這一善舉開始曾遭到渡船老大的聯合反對,他們聚眾鬧事,騷擾建造碼頭工程。因為義渡一辦起,使船老大無法再敲詐民眾。幸而得到官方和地方紳士的支持,官府為此出了告示,不準船老大阻撓這為民謀利的好事。如有破壞建造碼頭工程者,肇事者將嚴懲不貸。後來總算如期建成碼頭,順利為民辦成義渡。段光清在《鏡湖自撰年譜》中記載:“胡在錢江義渡的捐簿上首寫捐銀10 萬兩。”並說:“此事不做則罷,做必一勞永逸,至少能使受益50 ~ 100 年。”舊義渡局入口門處有一石碑,刻著認捐者姓名、銀數,是查之有證的。

光緒八年(1882 年)應寶時撰的《鑄錢塘江義渡碑記》總結了錢塘江義渡的情況:“錢塘義渡古未之有,同治三年,粵匪初退之後,杭紳胡光墉時方主善後事,垂念錢塘江中,渡船以多得錢為利,人眾載重,又不論潮漲風大,黑夜貪渡,往往至傾覆,雖憫之無法可拯也……”義渡興辦18 年來,錢塘江兩岸從未發生有覆舟死亡事件,胡雪岩這一善舉深得人心,後人立碑為記。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胡雪岩的藥店還是開起來了。起個什麼名字好呢?正在沉思之際,抬頭忽見佛堂上有副對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胡母信佛,胡雪岩專為其母設有佛堂。而這句話又源自《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胡在佛堂自語:“有了,不妨取個餘慶堂吧。”胡母也是有文化的人,一聽就急了:“萬萬不可,餘慶堂是秦檜堂名,取了它日後被人唾罵。”胡雪岩聽了覺得有理,便說:“那就叫慶餘堂吧,既有積善餘慶之意,又有衍續承慶堂的含義。”於是,慶餘堂就成了藥店的名字。

其實想想,杭州城裏提起秦檜,誰會不知道呢?這位陷害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第一大奸臣,被後人鑄成鐵身,反剪雙手,跪於嶽飛墓前。有詩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不過秦檜品德雖然不好,卻是大名人。胡雪岩將原來秦相府的“餘慶堂”手跡倒過來為“慶餘堂”所用,這不也隱含從反麵利用秦檜的“名人效應”的因素麼?也可以說是胡雪岩的一則廣告創意!

找個最牛的CEO

在許多人看來,胡雪岩這位“紅頂商人”是靠勾結官吏而發家致富的。不可否認,他的確與官場勢力互相勾結,經營錢莊獲得暴利,依靠左宗棠,發戰爭財成為巨富。但,他真的是一個很精明的商人。我們分析胡慶餘堂,真可以得出一些經商感悟。

決定開設胡慶餘堂藥店,第一件事就是選址了。這藥店總不能開在郊區當度假山莊吧?也不能開在妓院斜對個,方便男男女女工作吧?從賺錢的角度來看,是應該選個好地段。

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紅頂商人”胡雪岩選中吳山腳下的大井巷為址,建屋造店,創辦胡慶餘堂。消息一傳開,很多人由衷地感歎道:“眼光真辣。”

為什麼呢?讓我們先看看吳山這個地方吧。

吳山坐落於西湖南麵,連綿起伏著紫陽、雲居、七寶、峨眉等十多個小山頭。

西湖就不用多說了,曆朝曆代的溢美之詞不勝枚舉。而吳山,卻是西湖美景的一大組成部分。首先,吳山這名字就大有曆史淵源。相傳,在春秋時期,這裏是吳國的南界,因而得名。吳山之上,更是古跡處處,包括春秋的伍子胥廟、晉朝的郭璞井、宋代的東嶽廟、明朝的城隍廟,等等,令人頓生思古之幽情。早在清雍正年間,“吳山大觀”就被列為“西湖十八景”之一。

擁有這樣的美景,吳山自然會吸引人們到此遊玩,加之我國人們自古就有踏青、郊遊的傳統,所以每年春暖花開時,杭嘉湖三府及蘇南一帶的善男信女就會身背“朝山進佛”的黃布香袋,成群結隊上吳山。大家誰都不願意背很多東西遊玩,所以就到吳山腳下的店鋪攤點上購買木魚、經卷、玩具、花籃、梳子、藥物等物件。吳山腳下也就自然形成“香市”。有詩為證,元代詩人貢有初《春日吳山絕句》雲:“十八姑兒淺淡妝,春衣初試柳芽黃。三三五五東風裏,去上吳山答願香。”注意,這裏提到了遊人采購的物件裏麵有“藥物”。為什麼會有這種東西呢?沒見到今天的人們出門遊玩帶一堆藥物回家啊。頂多帶點吃剩下的暈車藥,或者沒吃完的感冒藥。要不然,大家準得問你是否旅途中生病了,嚴重不嚴重之類的問題。

這是因為我國古代人民有一個良好傳統:換季的時候吃點藥物。比如,春秋季節喜歡吃點驅蟲的藥。大家還記得白娘子一千年的道行也現原形的故事吧?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喝雄黃酒。白娘子經不住許仙勸說,喝了點雄黃酒,控製不住事態了。所以,春天既是踏青的好時節,順便買點藥品回家是很正常的。

那為什麼要在踏青的時候買呢?平時買不就行了麼?這是因為周圍人們踏青的時候,肯定會去香市逛逛。很多藥材商都會在香市那幾天集中出現。也就是說,在這裏,你可以買到平時買不到的藥物。明白了吧?貨源齊全,很關鍵!胡雪岩將店址選擇在吳山腳下,還有一個打算。那就是他要把胡慶餘堂做大做強。吳山不但有市場(香市)優勢,還有貨源優勢。吳山附近山嶺眾多,因而藥材也比較廣泛。選址在此,不但可以節約運輸成本,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貨源供應,甚至可以建成藥材批發、集散中心。這就是胡雪岩的深謀遠略。而且每年的春秋香訊期間,還可以迎來滾滾商機。

確定選擇在吳山腳下,具體地點就無須懷疑了。吳山腳下的大井巷是人們登臨吳山的必經之路。守在這裏,就等於扼住了進出吳山的咽喉之地。每個進山的人都會看到胡慶餘堂那大大的牌匾。胡雪岩在路邊買了8 畝地,把個胡慶餘堂藥號建立起來了,並且將整座建築設計成仙鶴狀。鶴年延壽,借喻店鋪生機長存。

胡雪岩不愧是個牛人。他把胡慶餘堂建在“左控長江右襟湖,萬家燈火滿康衢”的吳山之麓。這就是他獨到的商業眼光!

地方選好了,下一步的事情就是需要考慮裏麵的人了。胡雪岩自己沒有出生在中醫世家,往上數八代,除了找大夫看病沒人跟大夫發生過關係。雖然自己已經年過半百,但是有近30 年是在跟金錢打交道,對藥材是一竅不通。於是,胡老板決定花重金雇一個CEO,替自己打理藥店生意。

“胡財神”名聲在外。他要招聘個經理,自然有的是人前來應聘。經過手下仔細研究簡曆、考察資質之後,有三位應聘者先後坐在了他的麵前。這三個人都有五年以上大型藥店工作經驗,並且都曾經將剛成立或快要關門的藥店經營得有聲有色。胡雪岩董事長在考察的時候,自然不會出“背誦一下彼得·德魯克工商管理理論基本要點”之類的題目。他對這三個人問了兩個相同的問題:“你需要多少錢做本?多長時間能回本?”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關係到藥店是生是死、能否做大的問題。企業如果在短時間內不能回本,其實就是在一步步走向破產。因為回本的周期越長,企業的金融壓力就會越大;而本金越大,回本的速度就會相對越慢,企業的負擔就會逐漸變大。有些房地產企業,房蓋好之後,如果開盤即售罄,則賺錢最多,賣得越慢,資金鏈拖得越長,收益就會越少,就是這個道理。另外,本金要得多,資金回籠快,更能體現經理的能力。

不知道第一個應聘者是否走後門進入麵試的,還是實在是在小地方待慣了,總之他給出一個很小家子氣的回答:“百兩白銀為本,10 年後回本。”根據本書第一冊的計算原則,百兩白銀也就相當於今天的12 萬人民幣。這對一個家庭來說數量還湊合,開個小食雜店也足夠,但是對胡雪岩董事長來說就是一塊小肉絲。

而且還是10 年回本!那時候胡雪岩都61 了!所以胡雪岩董事長眼睛都沒眨的說了聲:“下一個!”

第二個應聘者回答說:“萬兩白銀為本,3 年後回本。”這個似乎還不錯。但是感覺有點空。胡雪岩有點拿不定主意,所以沒說什麼。想看看下一個再作結論。

第三個應聘者略微一思索,回答說:“第一年虧2000,第二年虧1000,第三年不虧不盈。”聽到這話,胡雪岩眼睛一亮。是的,這就是我要找的人才!有規劃,而不受太多束縛。我胡雪岩現在事業正在蒸蒸日上,豈會在乎10 萬兩白銀!

何況這可能會成為我未來甚至子孫後代的傳家之寶!因為他經曆過太多事,見過太多人,年過半百了,他有幾次與死亡擦肩而過,他與無數的王公大臣、販夫走卒打過交道,誰能做誰不能做,說幾句話、看幾眼他就心裏有數了。但他決心再考察考察,看看他是否真的胸有成竹。

“你打算怎麼做?”胡雪岩說。

“推行仁術。”

“仁術?”

“是的,仁術。”

胡雪岩不禁心頭暗喜。這與自己辦藥店的宗旨還是一致的。除了老母親,胡雪岩沒有跟任何人提及過這個宗旨。假設真的能夠如此不謀而合,在茫茫人海中恰恰找到一位能符合自己意圖的經理,真是上天厚待我胡雪岩!且慢,再聽聽他怎麼說,看看他的仁術理論是否真的與自己意圖一致。更何況,這個人名字叫餘修初。

胡雪岩在杭州待了幾十年了,生意場上跌打滾爬中認識了數不清的人。加之其天賦聰明,幾乎見人一麵即可記住其姓名。餘修初,他又怎會不認得!別說你了,你爺爺我都認得!你家的底細,我也是一清二楚的。

胡雪岩暫時沒有聽餘修初的演講。他需要仔細思索一下。趁這工夫,我們讓大家也了解一下這個應聘者餘修初的身世。餘修初也算是出身名門大家,他的祖父是鼎鼎大名的種菜大戶遊園公餘兼藝。這一支餘氏人家世代務農,始遷祖洪一公是從慈西岐山到寧波沈氏人家當長工而定居下來。到遊園公時,餘氏家族人丁興旺,家道也漸漸富裕起來。遊園公是種田好手,又有經濟頭腦,除了種糧食以外,還種雪裏紅菜,又收購雪裏紅,然後精心醃製成鹹菜,裝船運到鬆江去賣,每年如此。他的船停泊在西門外河邊,鹹菜攤就擺在附近的一家中藥店前。由於他醃的鹹菜質優價廉,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而且他為人和氣,所以生意很好。他把存下來的銀兩就存放在這家藥店裏。他年複一年到鬆江賣鹹菜,在當地有著很好的聲譽。到他50 多歲時,感到自己老了,而且他的四個兒子也都成了家,他打算以後不再這麼辛苦撐船到鬆江府賣鹹菜,於是請這家藥店老板結清賬目。而這家藥店老板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的銀兩,而且老板也因年老而想葉落歸根回寧波老家去安度晚年,便將這家藥店盤給遊園公。

遊園公“無心插柳柳成蔭”,他根本沒有想到過自己會成為一家藥鋪的老板,以為這是老天爺做成的美事,於是把這家藥鋪的店名改為“餘天成堂”,委任族中懂行的人前來管理。自從“餘天成”的招牌掛起以後,藥店的生意日益興隆。

按老一輩人的說法,是他“命好”,而實際上主要是靠他多年來一直在這地方規規矩矩賣鹹菜而獲得的聲譽。此後餘氏子孫中從事中藥業的人也多了起來,米路庵餘家也發達起來。那時在莊橋一帶流傳這樣的話:“童姚馬涇張,銀子好打牆;半路庵餘家,人參炒鹹菜。”前句童姚張三姓子弟多從事銀樓業,而後句中餘姓子弟多從事中藥業,故而人參在他們眼中不是稀罕之物。可見其做藥店已經很有曆史。

這個餘修初,就是遊園公四兒子餘全吉的長子。這小子也算是秉性聰穎,上學讀書,過目不忘,學習也比較勤奮。稍長即進餘天成堂“學生意”(當學徒)。

關於清朝的學徒製度咱們在第一冊已經知道了,在此不做贅述。所以他雖然是老東家的嫡孫,但也擺不了少東家的架子。因為藥店裏麵的少東家太多了,即使擺少東家架子,也輪不到他。好在餘修初肯虛心向師傅們學習,從最底層做起,經多年潛心鑽研,餘修初不僅掌握了各種藥材的性能、加工、炮製的技術,對從工場到店堂的各項事務都了然於胸,而且對經營藥店之道也有了一定見解。

受祖父遊園公賣鹹菜“自產—自製—自銷”的影響,餘修初嚴格管理產供銷的每一個環節。

他從“學生意”升為店員,一步一個腳印,最後擔任餘天成店的“阿大先生”,也就是CEO。不過盡管他在店中地位很高,但在股東(族人)中卻是小輩,很多時候,盡管他想搞點創新、搞點適應朝代的調整,卻總受到族人的白眼。家族企業很不好做啊!麵對著自己的叔叔伯伯,你怎麼發號施令,怎麼發領導脾氣?所以,盡管餘天成堂聲譽日隆,而他心裏卻並不十分舒坦。所以聽到胡雪岩辦藥店,需要找個CEO,想要大展宏圖的他就過來了。

念及此,胡雪岩決心把心裏的疑問說出來。“你餘修初自己家世代開藥店,而且你就是你們家的阿大先生,怎麼會到我這兒來應聘?難道你還想讓我胡慶餘堂變成餘天成堂分店啊?”這話說得很重,而且很有財大氣粗的味道。胡雪岩想我看看你怎麼說,於是抬起頭斜著眼看餘修初。

“你怎麼不說話呀?”

“我在餘天成藥號,並非經營不善,而是條件不足,難以施展抱負。”餘修初很簡單地回答,然後抬起頭迎著胡雪岩的目光,對視了一下。

“條件不足?仔細說說?”胡雪岩繼續考察。

但餘修初不願意在此方麵多做糾纏。轉而說起自己的理想抱負:“辦藥業,乃仁術也,必須不顧血本取信於人,藥靈則民在,民在則業興呀,古人雲,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孟子說醫者乃仁術也,開藥店也是仁術,不該因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這樣以仁為本義利相濟,上天必有大的回報,以藥利民,以救治生靈而修善業,將贖人生之罪孽,乃大慈大悲大恩大德之業呀!可是,要讓吃藥比吃飯還貴,又於心不忍,豈不等於見死不救乘危殺人嗎?唉,可惜我餘修初空有抱負,在餘天成藥號卻無法施展。再怎麼努力都是蚍蜉撼樹!今天主動來找胡大人,不外乎為施展平生抱負,助君一臂之力,共創大業,幸勿見疑!”

聽到這裏,胡雪岩再無懷疑。這個人可以放心合作了。下麵需要研究工作細節了:“你想用什麼方法達到義利相濟,以仁為本?”他有意地略去了下半句“以至於家族不能接受”。但是很明顯,胡雪岩需要知道餘修初的規劃是否合理。

“要靠大投資,辦大藥業,辦成藥廠藥號藥行藥市一條龍,集南北仙方成藥為一體,召天下名師藥工於貴堂,一家製藥,分號通銷,不讓藥販子從中漁利,也不讓轉賣者以假亂真,自己的藥不可為謀利而誤人,也不能看別家的藥好而傷天害理,這樣必可達到義利相濟。”餘修初說這些話的時候,都沒有怎麼思考,幾乎是脫口而出。其實,這些話在他心中滾動了不知道多少次、思索了有多久!

“我要是主張為商不可義呢?”

“那就請胡大人去開當鋪不要開藥店!”被牽著鼻子走了半天了,餘修初有些生氣。說話時也就不那麼客氣了。何況這個問題與自己的觀點偏離太多。

胡雪岩也覺得自己的問題不太妥當。於是微笑了一下,說:“接著講,別怕。”

“胡大人要在藥上圖利不義,那可是缺大德遭大恨哪,萬萬不可動此念頭啊!”

今天這番對話算是都說到胡雪岩心裏去了。他又何嚐不是這樣想的呢!另外,他還想到一層,即在仁術的基礎上,廣施愛心,扶危濟困,則聲名可遠播。短時間內看,藥店不會掙錢,實際上是在為以後掙錢作鋪墊。仁術可為藥店做百年計。

隻是怕餘修初懷有異心,或者觀點與自己不一致,所以一直在考察而已。胡雪岩一聽大喜,再不遲疑,當即以重金聘其為胡慶餘堂第一任“阿大先生”。於是,胡慶餘堂迎來了第一位CEO。

顧客乃養命之源

一切準備妥當。胡慶餘堂,開張!

伴隨著劈裏啪啦的鞭炮聲,胡慶餘堂開張了!當天正好趕上香市開市第一天,人來人往本身就熱鬧,加之“胡財神”開藥店,各種生意場上的熟人,還有數不清的提前得知消息、想過來看看情況的香客,將個胡慶餘堂擠了個水泄不通。但當胡雪岩真正出來見客的時候,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因為胡雪岩是穿著官服出來的!

你想想,假如你聽說一個超市開張了,你去看熱鬧呢,這時候一個官老爺出來認真地接待你,問你買這個還是買那個,而且這個官老爺是傳說中的“活財神”

的時候,你能不激動麼?於是,現場很多人同樣也激動了,紛紛圍上去索要簽名,差點把偌大的胡慶餘堂給擠破了。

胡雪岩就這樣,頭戴花翎,胸掛朝珠,身穿官服,鄭重其事地親自接待顧客。

而且一接待就是十幾天。看看胡雪岩這廣告意識!在很少有人知道什麼叫廣告的時候,胡雪岩利用自身名人優勢,製造名人效應,達到轟動的目的。真是讓你不服他都不行!廣告意識就是這麼超前,牛人就是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