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為主”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總方針。網癮行為目前全世界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因此,在青少年網癮方麵更加體現出“預防為主”的正確性和必要性。我國傳統醫學家曾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而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網癮行為的預防還包涵著貫徹心理衛生的原則,即提高神經係統的技能和效率,增進國民的心身健康。做好預防,對避免或減輕患者的痛苦有更為積極的作用。
網癮行為的預防是一個大的係統工程,預防工作必須從多種要素著手。
第一節要從嬰幼兒抓起
預防青少年網癮行為必須從嬰幼兒抓起,在他們的幼小心靈中播下優良的種子。這是一項深入細致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把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結合起來,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麵、同步的發展。
我們祖先就非常重視在人生初始階段進行形象直觀、具體的“學做人,學適應”的教育,把修身列為人生第一課,充分運用“砸缸救友”、“讓梨敬兄”等故事使孩子們懂得和學會如何處世。以“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等喻之以立誌、自強、自信的人生哲理。我國格言“三歲定終身”與國外心理學家“五歲前是基礎”的說法是基本一致的。在五歲之前,對孩子所做的一切,等同於整個人生教育的90%。古今中外資料表明,善於從幼兒時期認真、正確地抓好孩子心理道德的啟蒙教育,在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質未定型之前,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麵能千方百計地對他們進行心理道德品質訓練,使未成年人從小養成舉止文明、禮貌、友愛、團結、誠實、守紀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基礎。教育孩子學做人、愛勞動、學生存、愛審美,懂得不勞而獲是可恥的,有利於他人的行為是高尚的。家長應該從小事做起,善於給孩子講道理,說清楚,讓孩子理解、明白,養成自覺、自信、勇敢、積極,不怕困難的心理品質和雛形框架。同時,給一些挫折和磨難的實踐,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
孔子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如果未成年人在少兒時期有了紮實的“人生功底”,則會終生受益。故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根據他們的心理、生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挫折、磨難、意誌及毅力的鍛煉,引導他們養成艱苦樸素、愛勞動、講公德、與人為善、樂於交友、善於交流的習慣,能與知心朋友溝通心靈,與他人友好相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應該使未成年人在麵對矛盾與分歧時,逐步學會能正確、冷靜地對待和理智、靈活地處理,並擁有樂於助人和寬容他人的願望與行為,具有能接受愛和愛他人的風範,養成情緒穩定、樂觀、開朗、靈活、果斷,勇於戰勝困難,使他們能一直在一種健康和諧的氛圍中成長,心境保持相對平衡,在順境中積極向上、謙虛謹慎,在逆境時能意誌堅強,勇於克服困難。
應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集體活動和深入細致的引導工作,促使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與認識層次不斷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能適應各種複雜環境和挫折的心理防禦機能,自覺抵禦來自社會的不良誘因,增強心理免疫能力。
當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時,要進行生理心理的健康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倫理等),同時,要對未成年人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理想、道德追求的啟蒙教育,使未成年人敢於麵對現實,並防止、克服、矯正和抵製他們從不良社會環境中沾染違反公德及法紀的不良意識、壞毛病、壞習慣。通過耐心疏導,使他們能正確認識和對待出現的生理心理變化,比如對“性”產生神秘和新奇感,對性的要求及試探欲望等。否則,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及心理扭曲,嚴重傷害他們心理的正常發育,從而發展為病態心理。
在進行心理、生理等教育的同時,應大力淨化社會環境,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及客觀條件。重視培養他們的正當興趣和追求,使他們充沛的精力有正常的用武之地,從而達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目的,使他們安全度過“危險期”。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老師、社會有關人士應當率先垂範,時時處處為未成年人樹立良好的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孩子心理道德的發展。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是啟蒙孩子走向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父母不僅要教育孩子成長,更要培養孩子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如能給孩子做好榜樣和示範,就能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家長,除了營造一個寬鬆、和諧、健康、美滿向上的生活、學習、成長環境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自身的個性修養及心理素質,為孩子樹立表率形象。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認識、知識、心理活動不斷趨向複雜和成熟,對人際關係的承受能力也日益增強和加深。因而潛在於長者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像一部具體生動的教材,孩子細微的觀察、模仿是對該教材無聲無語的具體體現。在日常生活及實際行動中,成人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作為成年人,必須注意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及自己的為人處事,將自己的言談舉止時刻置於孩子的監督之下,具體的說在心理上,要樂觀、開朗、勇敢、果斷、靈活、大方;處事上,要實事求是,表裏如一,胸懷坦蕩,光明正大,誠實守信;生活上,要先人後己,廉潔奉公,平易近人。要努力做到知識廣博、豐富,語言準確生動,儀表清潔整齊,舉止文明和諧,以實際行為影響孩子。
我們已進入了一個暫新的電腦時代,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不斷改善我們的生活、學習質量,是青少年必須掌握的先進工具,同時,也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怎樣利用其有利的一麵,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十分關鍵的難題。從觀察來看,網絡成癮正在異化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根據調查,絕大多數家長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有關知識一無所知,從而無法正確引導和預防孩子。孩子出現網癮後,說服教育無效後采取不冷靜及粗暴的態度對待,如冷漠、諷刺、貶低或一味的訓斥,難以客觀、冷靜、公正、公平的態度對待,這就犯了原則上的錯誤。如果孩子是網癮早期,迷戀網絡時間不斷延長,應及時與老師聯係求教,共同幫助,早期發現,早期幹預,更有利於孩子擺脫網癮。如果等到孩子出現更為嚴重的心理障礙表現,如撒謊、逃學、厭學等,可能就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