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網癮引發惡性事件的現狀
我國正經曆著一個信息社會的成長之痛。網絡的普及,特別是網絡遊戲在給本行業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負麵影響。當前網癮青少年激發惡性事件已成為信息社會成長之痛,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全社會都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據新聞報道,因網癮引發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後果觸目驚心。2003年,成都大學生黃可和張燦因為網絡遊戲《傳奇》中的虛擬糾紛大打出手,雙雙重傷在血泊中;2004年,廣西政法大學學生何洪益因上網花去30元錢而搶劫;2005年,南京大學生許某因連續3天玩網絡遊戲猝死在學校宿舍;2009年2月,湖北一名16歲少年沉迷網絡遊戲,竟半夜持刀砍傷母親,搶走8000元錢;同年3月,湖南沅江一名14歲少年因網絡遊戲入魔產生幻覺,從4樓跌落身亡。2010年,一初三學生因沉溺網絡遊戲導致殺死母親後自殺;一對年輕夫妻沉迷於12小時,沉迷於虛擬喂養在線遊戲,置剛出生的嬰兒而不顧,將嬰兒餓死;一名32歲男子連續網遊五天後猝死;2011年3月,兩個中學生在課堂上商量學習網遊裏刺客人物,用刀去殺個人玩玩,將無辜的外校學生右腎刺傷,導致切除……
值得注意的,近年來新聞媒體對大中學生自殺接連報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在深深為之惋惜痛心之時,也積極探索,研究其中的原因及預防對策。
據調查,我國在校兩千三百萬大學生中,7%左右有網癮傾向,但有網癮傾向者對自知力缺失嚴重,均不承認有此心理障礙。加上社會對此問題的認知普遍缺乏,更無人在這方麵深入研究。一般出現惡性事件後,多從當事人的事實表象等誘因去分析,如“學習壓力”、“經濟壓力”等,但現實是越來越不能忽視網癮帶來的心境憂鬱、社會不適應等因素,這是值得注意與探討的問題。
網癮激發惡性事件的主要特點是:激情病理心理瞬間爆發,來得突然;喪失理智、不顧後果;失去自我控製力的突發性惡性犯罪行為,侵害手段殘忍,危害性嚴重。
除攻擊和傷害他人外,網癮者還會出現另一極端的行為——自殺(或自虐)。網癮者多因上網遇到無法解決的挫折對父母等產生怨恨,極為仇恨,先殺死對方然後自殺者多見。在順境中迷戀遊戲者較少見,但沉迷於在虛擬網絡世界中,或融入遊戲中扮演角色與現實情感長時脫離情感連結,如能飛翔,這些網癮者雖沒有想死的念頭,但因有意識障礙可能從高樓上跳下,或者把窗戶誤看成是門,導致無意中“自殺”身亡(前些年日本報道動漫成癮者較多)。
網癮者另一些類自殺者,以女性較多見。這種人並沒有想死的念頭,以自殺來威脅他人(以父母為對象,多平時溺愛慣養)。在上網得不到滿足時,采用致死的可能性較小的“自殺”方式,如用小刀在一臂表皮劃傷。作者見到十五歲女孩因網癮不聽父母勸解,屢次作此表現,兩臂上有條劃痕足跡,家長感到無奈,隻有順從。也有多次服安眠藥者,他們上網遇到挫折與不滿時,反複揚言要自殺。有些家長也將這種行為作為家常便飯了。
在網癮引發的惡性事件中,男性多於女性,初中文化水平占67%,因網癮輟學占29%,退學50%,被學校開除占9%。
未成年人模仿性強,愛冒險,總想幹些引人注目的事情,往往模仿網絡遊戲中的暴力性情節,持棍、刀、匕首等凶器,實施鬥毆、搶劫、殺人等行為。網癮引發的惡性事件年齡越來越小,14、15、16歲分別占2.5%,9.5%,29.4%,特別是未成年人惡性事件年齡提前,15歲以前者占38.9%,被調查的人員中,有63.5%未成年人曾有過離家出走,浪跡社會的曆史,14.2%的未成年人來自安徽、四川、貴州、黑龍江等省市農村。
第二節引發惡性事件的原因
導致網癮惡性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心理需求失衡。渴望網遊而得不到,導致網癮發作。由於自我處於心理萌芽期,對網遊的內答刺激表現出一種潛在的本能反應。加之困惑、興趣等未能得到正確的教育與疏導,就容易產生心理需求失衡。網癮青少年由於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信念等心理活動處於不夠成熟及低水平的情況下,一旦無法應對複雜社會生活的衝突而誤入歧途,往往以心理病理意識決定自己的行為。如果此時再受到外部環境中壓力加大,遇到不合適的阻止等,致使網癮者激惹性增強,便會出現心理危機,形成惡性事件,造成反社會行為等嚴重後果。
2、家庭教育失誤。家庭是人實現社會的第一場所,是未成年人了解社會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對未成年人施以積極向上的影響。家庭教育不當,輕則使孩子沾染各種惡習,重則可導致他們走上違法的道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①溺愛過度。有的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溺愛過度,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驕橫霸道,爭強好鬥的個性,稍不如意就出現激情狀態。
②管教過嚴。有一部分父母對子女教育走向另一個極端,家庭管教過於嚴厲,認為子女是自己生的,一切應無條件服從,否則為大逆不道,也有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格言,一旦達不到要求,就采取打罵等過激的教育方式,有的平時不教育,一旦孩子出現劣跡時,全家群起攻之,導致離家出走,走進犯罪的深淵。
③放任不管。有些父母隻養不教,認為孩子年幼無知,犯點錯誤沒關係,樹大自直,對孩子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
④父母自身素質不高。一部分家長文化素質不高,又不注重自身修養,孩子從小耳濡目染,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埋下違法犯罪的禍根。
從下麵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正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科學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一個家庭的重視。
尊敬的魯教授:
我是一名患者的母親,一年來,在絕望中掙紮,自從看了您的《心理疏導療法》後,我一下子又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我兒子今年17歲,從小學到初中成績優異,一直被老師視為掌上明珠,他天資聰明、思維敏捷,前途無量,這是每位教過他的老師對他的稱讚,父母一切希望寄托於他。200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升入省重點高中,由於成績不再拔尖,有些不適應,經常說老師不重視他,但他還是很努力,成績還能處在上遊。然而,就在他學習非常緊張的時候,家庭的劇烈矛盾嚴重刺激了他,天天說不想上學了。但第二天上學時,他還是會去的。因為他從小一直生活在惡劣的家庭環境中,他一直認為學習是唯一出路。但自從家庭變故後,他的成績逐漸下降,脾氣越來越古怪,與此同時,他開始迷戀網絡小說,有色情的,後來家裏還發現黃色錄像帶,他手淫也越來越頻繁。這孩子從小老實、忠厚、道德觀念強,走到這一步,誰也無法相信,這一切都是在幾個月後我們才發覺的,知道後不分青紅皂白打了他一頓,過了一天,他還是看色情小說,然後我下跪求他不要看(看錄像一直沒敢問)。他自己也覺得不該看,但無法控製。每次想看書,拿起筆強迫自己看書,不到幾分鍾,嘴裏深深地吸氣,氣憤而無奈地走開。後來發展到叫他看書就發怒,打自己、打媽媽,離家出走,說如果我們找他,就殺掉我們。過了幾天,自己又回來了。平靜的時候,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胸口有股悶氣,經常胃痛,注意力無法集中”。現在想起來,才覺得孩子那時候有些精神恍惚,不許在別人麵前說他,以致到後來敏感、多疑,如此煎熬了兩個多月,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第一次帶他看心理醫生,說是精神障礙待查,服用維思通,用藥第二天他說不能再上學了,否則,頭腦要壞了。第三第四天,說頭部有緊箍感,還說看到有人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第二天問他,說根本沒這回事,隨便說說的。第五天,感到大禍臨頭,好像控製不住自己,維思通每天從一顆半增加到三顆。後來幾天有時候看到某一東西,眼睛不會轉移,不知道為什麼有天和地,有時頭腦一片空白,有時情緒非常低落,老說人活著沒意思,有時候也說:“媽媽,我已一定要考大學,我要為家爭光,我想過大學裏的生活。媽媽,你一定要幫我。”萬般無奈,到某個心理專科看病,被診斷為神經症(焦慮、強迫),服用中藥和文法拉辛,感覺有所好轉,注意力漸漸恢複,治療四個月後又去上學,在學校也能聽課,還上晚自習,到家根本看不進書,也從來不看,這兩個月雖然好了不少,但發怒症狀一直都沒改變,一句話不按他的意思,馬上就揪住我發火,大吵大鬧,眼睛冒火一般,學業沸騰,雙手拳頭緊握,一會兒就過去了。就在治療7個月時,病情又嚴重了,又不去上學了,說是看見班主任就心煩(他對班主任一直沒有好感),成績又沒預想的好,覺得心裏有壓力。現在天天上網,一天十多個小時,心情特別煩躁,一點小事就發脾氣、摔東西、打自己,罵我,最近又說看見人覺得怪怪的感覺,說為什麼人會長這個樣子?看了你的書後,我感覺他有幾方麵的壓力:1)期望值太高,無法實現,又不能自己認識;2)受黃色錄像的毒害,自責,恐懼,擔心自己失控,作出違背道德的事情,反複掙紮,不能自拔。3)虛榮心強。希望你能給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