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團隊精神培養術 (1)(2 / 3)

曾國藩認為軍隊長期積累的惡劣風氣,是嚴重影響與損害軍隊戰鬥意誌與戰鬥力的歪風邪氣。主要有“暮氣”、“舊氣”、“惰氣”、“浮氣”、“驕氣”、“習氣”、“惰弱之氣”、“ 久疲之氣”、“陳腐之氣”等等。他認為,任何一支軍隊,隻要時間一久,各種不良的習氣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滋生出來。湘軍到了後期, “暮氣”、“惰氣”、“久疲之氣”越來越重。有一段時間,湘軍由兩支部隊駐紮在皖南祁門一帶,這裏是太平軍進攻的重點,經常打仗,有個叫唐桂生的湘軍將領產生了驕矜之氣,看見別的友軍出門打仗不配合,友軍遇到危險的時候不出手相救。對此曾國藩很惱火,很氣憤,多次寫信、寫批文批評唐。在曾國藩的批評教育下,唐的態度有所好轉。

曾國藩認為有些客觀因素也是造成團隊精神衰竭的原因。軍隊中最害怕的就是疾病流行。1862年5月曾國荃舉兵進紮雨花台後,軍隊中流行疾病,死亡人數高達1萬多人,進兵寧國一帶的鮑超部,因疾病而死的過半。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葆也死於疾病。疾病對軍隊的影響很大。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湘軍也能打勝仗,打惡仗,究其原因,與曾國藩平時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上分不開的。

使用團隊精神之法

善於鼓氣,是曾國藩使用團隊精神的一大特點。一個組織,一支軍隊有沒有戰鬥力,有沒有戰鬥意誌,能不能吃苦耐勞,能不能在遇到強敵的時候敢於亮劍。曾國藩十分重視士氣的鼓動,善於激活願景、溝通上下、激發熱情。1854年3月湘軍成軍出師,他組織了盛大的出征儀式,發布《討粵匪檄》,激勵士氣。他經常給各級將領寫信、寫對聯,一有機會就召見或者看望他們,以增強統帥和下級軍官間的親密關係。對於鼓舞士氣來說,激勵是最好的措施。曾國藩激勵的措施有很多,有物質的、精神的;有政治的、有名譽的;有感情的,有感覺的。他堅持找軍隊各級領導,包括營官、哨官談話,這是感情投入;堅持到部隊點名、看操、訓話,這是感覺激勵;表現好的給予金錢等獎勵,這是物質獎勵;戰場立功的,給予提拔,這是政治的獎勵;戰死疆場的,給他們建祠,並著文紀念,這是名譽的獎勵。對追隨者的優點,曾國藩總是津津樂道。有兩副對聯,可以作為證明。

矯激近名,揚人之惡;有始無終,怠慢簡脫。

平易近人,樂道人善;慎終如始,修飾莊敬。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憂以終身,樂以終身。

樂道人善、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就是多發現追隨者的優點,並且加以頌揚。這是一種高明的、行之有效的領導術。領導者這樣做,追隨者往往樂於被他所使用。曾國藩說:

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

通過對追隨者善的張揚,達到影響追隨者“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善於預籌“氣”,是曾國藩使用氣的又一特點。所謂預籌,就是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打無把握之戰。在這個問題上,曾國藩曾經吃過虧。他在總結1854年的作戰經驗時反省自己道:

臣國藩自二十五夜失去座船,暫駐陸營。本擬另辦一船督飭水師,不圖逆黨上竄,既不能分軍回剿;風波突起,又不能不往修理。而自潯至漢數百裏江麵,將複為賊所有,曷勝憤懣。細思臣等辦理錯謬之處,蓋有二端:武漢當留重兵駐守,並當留戰船數十號以為後路聲援,茲因江漢無戰船,致使賊匪乘虛上竄,其失一;九江未破,遽攻湖口,冀通江西餉道,弁勇冒險輕進,致輕舟百餘號陷入內河,一軍分為兩截,外江無小舟,內湖無大船,擊形薄弱,其失二。

1854年雖然曾國藩捷報頻傳,但是問題也不少。攻下武昌後,沒有建立武漢為中心的上遊根據地,致使武漢以及湖北很多戰略要地得而複失;更為慘痛的是在回援湖北中,著名幹將羅澤蘭戰死,給湘軍造成巨大的損失。戰略進攻上,急躁冒進,九江沒有攻下,就急於攻打湖口,特別是一些下級指揮官,輕易冒進,與主力失去聯係,兵力分散,戰鬥力減弱,導致失敗。一天晚上,石達開指揮太平軍水師偷襲曾國藩水師,當時曾國藩坐船周圍戰船少,倉促應戰遭到慘敗,連他的座船也丟棄了。他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投水自盡,幸虧被人救起。這次失敗後,很多人要離開他,他拿出路費,說:你們都回去吧,我留在這裏,等我好轉了,你們要來我歡迎。要走的人受到感動,很多又留了下來。進攻湖口、九江都是輕率的行為。當時太平天國處於全盛時期,著名戰將很多,如石達開、林啟榮等集中在江西一帶,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與頑強的戰鬥意誌。曾國藩沒有仔細分析形勢,過分相信軍隊的“一鼓作氣”,一味的猛攻猛打,從而出現湖口之敗、九江久攻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