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精神是團隊意誌、情感、思想、文化的高度統一體,是團隊在任何情況下能夠取得勝利的法寶。組織的競爭,其實就是團隊精神的競爭。現在很多的組織都注重團隊精神的建設,比如一些保險公司,甚至一些很小的美發店,他們都注意培養員工的精神,每天有早課,一起集中訓練,提振一天的精神。一些團隊精神好的組織,員工的精神麵貌好,對人平和,遇到困難不屈不撓,容易得到顧客的支持與理解,容易達成事業的成功。
曾國藩非常重視團隊精神的培養與建設。他表達這一領導術的專用名詞就是“氣”。氣本來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是經過曾國藩的錘煉,氣成為可見可視、可觸可摸、可行可用的一種東西。擁有這種東西,他進可以克,退可以守,成不驕傲,敗不氣餒。重視氣、使用氣、培養氣,成為曾國藩領導術的重要內容,是他成功的重要法寶。
重視團隊精神
1854年12月,湖口之戰失敗後,湘軍氣勢受到嚴重遏製,水師被迫分為外江、內湖兩支,戰鬥力受到較大削弱。為了迅速改變這種局麵,曾國藩決定在江北發動攻擊。12月29日,命令李續賓、蔣益澧率領1200人從江南的二套口渡江襲擊小池口。因為擔心湘軍疲勞,難以取勝,羅澤南、塔齊布分別帶兵前往接應。太平軍石達開、羅大綱在這裏布置了重兵,開始接仗時湘軍小勝,不久即陷入劣勢,差點被太平軍包了餃子。幸好塔齊布及時趕到,左衝右突,奮力砍殺,才得以擺脫,回到江南。勝利後的太平軍3000多人,在石達開的率領下,抓住機會西進武穴,進入蘄州,聲言進攻武漢。麵對這種情況,鹹豐要他回師湖北,他想繼續留在江西。他認為:
陸軍屢勝之餘,士氣極盛,自至九江、湖口攻城攻壘,傷亡健卒多至數百人,銳氣挫損,若使一意前進,得勝仗數次,尚不難於振刷精神,再接再厲。若使回軍武漢,則兵勇雄心必減,加以遠道跋涉,消磨精氣,雖認真振厲,亦難作其方新之氣其可慮者三也。
如果回到湖北,那麼湘軍在江西的成績就會一掃而光,軍隊的氣,也就是湘軍的團隊精神就會受到很大的挫傷,以後要再一次振作難度很大。這裏曾國藩充分肯定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氣”既是思想,也是方法;既是精神,也是手段。湘軍的戰鬥力之所以能夠淋漓盡致發揮出來,得益就在這裏。根據對軍氣的認識,曾國藩選擇了一種非常正確的戰略,利用陸軍“銳氣尚盛”的“氣”,圍攻九江,等內湖水師整理就緒,揮師東下進攻金陵,“攻其所必救”。而外江水師,由李孟群、彭玉麟率領,返回武漢,一方麵想法休整、修複破船;另一方麵也回師守護武漢,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這樣就形成了湖北、江西兩個戰場,湘軍分別在這兩個戰場作戰,戰爭態勢進入相持階段。
曾國藩認為軍隊應該擁有、保持的勃勃生氣,旺盛的戰鬥力,戰鬥意誌。主要有“新氣”、“朝氣”、“初氣”、”銳氣”、“正氣”、“方新之氣”、“常新之氣”、“忠義之氣”、“振奮之氣”、“勇氣”、“一往無前之氣”等等。如他所說:
大約用兵無他謬巧,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唯荀銛之拔逼陽,氣已竭而忽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敝,此善於用氣者也。
這裏,曾國藩就講到“有餘不盡之氣”、“初氣”、“氣”、“銳氣”、“用氣”等不同形態的氣,其側重的含義略有不同。比如軍隊早晨列隊出門尋找戰機,士兵經過一夜的休息、又剛剛吃了早餐,加上對要去執行的任務的好奇、向往,急於立功的欲望,以及領導者的鼓勵,士氣高昂,戰鬥欲望強烈,這是“初氣”、“新氣”、“朝氣”、“方新之氣”等。“忠義之氣”、“振奮之氣”、“一往無前之氣”,更多的體現了“氣”的質地,凝聚了思想、道德的內容。他認為:“惟軍旅之事,必有毫無瞻顧之心,而後有一往直前之氣。”“毫無瞻顧之心”,是指“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曾國藩賦予勇氣以道德的內涵、正義正氣的內涵,他的軍隊有“常新之氣”,能夠較長時間保持戰鬥力與戰鬥意誌,能夠團結一心,夠結硬寨、打死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