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的癲癇,對智力的影響也不相同,大田原綜合征、嬰兒痙攣症的病兒絕大多數合並有智力低下,蘭諾克斯綜合征也常合並智力低下,而良性癲癇、失神小發作很少發生智力低下。
發病年齡與智力發育也有關係,發病年齡越小,影響智力發育越大。1歲以內發病對小兒智力的影響更大,9歲以後發病對小兒智力的影響就較小。
發作次數對智力也有一定影響,發作越頻繁,智力低下的發生率越大。國內有人研究證明,在小兒癲癇中,若是每年平均發作11次以下,智力低下者僅占28%;若每天均有癲癇發作,智力低下者高達76%。
癲癇每次發作持續時間長,對腦的發育不利,一次驚厥時間超過30分鍾時,稱為驚厥持續狀態,頻頻出現持續狀態,容易造成驚厥後腦損傷,可引起智力低下。
抗癲癇藥物對小兒智力影響很小,不必顧慮藥物會引起智力低下。如不用藥治療,癲癇頻頻發作,倒會影響智力發育。
71有提高智力的藥物嗎
就像尋找長生不老藥一樣,人們希望能找到一種能提高智力的藥物,30多年前曾流行一陣的服用豬腦片、狗腦片就是例證,還有人抱著“吃什麼補什麼”的幻想,以求通過吃動物的腦子來提高智力,經過實踐的檢驗,這些方法毫無效果,如今又時興什麼吃海產品、吃魚腦子來提高智力,但也缺乏科學證據。
人腦的發育在嬰兒出生時腦細胞數就已接近成人,不會因服用某種藥物而增加細胞數。人的智力高低,一靠先天遺傳,二靠後天教育,唯獨不靠藥物來提高。
但對某些智力低下的孩子來說,若能找到引起智力低下的原因,並給予必要的糾正,智力是可以提高的。例如當小兒飲食中缺乏某些氨基酸、礦物質或維生素時,可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表現出智力低下。當補充所缺乏的某些物質時,小兒的智力會有所提局。
國外曾有人對雙胎小兒做過實驗,他們平時飲食中缺乏足夠的蛋白質,不能得到必需的氨基酸,試驗中給雙胎小兒中的一個每天服用一定量的賴氨酸和蘇氨酸,另一個則不服用。3年後檢查其智力水平,結果發現服用氨基酸的孩子比沒有服氨基酸的孩子平均智商高出10以上。
近年來我國醫學家還發現,孩子飲食中缺乏鐵,不僅會發生缺鐵性貧血,而且智力水平也稍低,當補充鐵劑後,貧血得到糾正,智力也得到提高。當嬰兒缺乏維生素月12時,除引起貧血外,還會出現神經係統症狀,表現為全身不停地抖動,智力發育出現倒退,原來會笑的孩子變的不會笑了,對外界反應淡漠。當補充維生素b12以後,智力情況可以改善。
飲食缺乏碘,會引起甲狀腺疾病,可影響體格發育及智力低下,補充碘後能好轉。
甲狀腺素和小兒智力發育也密切相關。當各種先天因素使小兒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減少時,不僅生長發育減慢,而且智力低下,醫學上稱為“呆小病”。如果早期發現及時服用甲狀腺素,智力可以提高。
以上例子隻是說明,如果小兒體內缺乏某種物質,可以引起智力發育障礙。一旦及時補充這些物質後,智力能夠得到改善。但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並不缺乏這些物質,補充過多並不能提高智力,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
72熱性驚厥和癲癇的關係
熱性驚厥又稱高熱驚厥,中醫稱為“火風”或“熱驚風”,是指各種熱性病在體溫突然升高時出現的驚厥。但不包括腦炎、腦膜炎等顱內感染,也不包括腦部已有器質性疾病在發熱時出現的驚厥。國內一般公認的定義是:初次發作在1個月至6歲之間,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當體溫在38℃以上時,突然出現驚厥,排除顱內感染或其他導致驚厥的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熱性驚厥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驚厥,在小兒各種驚厥中,熱性驚厥占30%。據統計在5歲以下小兒中,約2%~3%曾發生過熱性驚厥,在全部小兒人口中,約5%~6%曾發生過熱性驚厥,男孩發病多於女孩。
熱性驚厥與癲癇有著密切關係,在熱性驚厥的家族中不僅熱性驚厥的患病率高於正常人群,而且得癲癇的也多。癲癇病人的家族中也有同樣情況,得這兩種病的也高於正常人
熱性驚厥的病兒發展為癲癇的高達2%~7%,遠遠高於一般人群的發病率。有人認為這兩個病是同一類疾病。
在1989年國際抗癲癇協會提出的“癲癇及癲癇綜合征分類(修正)草案”中,就將熱性驚厥列在“與某些情況有關的發作的特殊綜合征”條目內。但國內及國外教科書或專業參考書內仍稱本病為“熱性驚厥”或“高熱驚厥”,而不稱為“熱性驚厥癲癇”,即使在國外小兒癲癇的專著中,也將熱性驚厥另立一章專述。目前醫生對家長解釋時也隻是說“您孩子得的病是熱性驚厥”,而不說“您孩子得的是癲癇”。因為“熱性驚厥”從誘發因素、年齡特點、治療方法和預後與其他類型的癲癇還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
73熱性驚厥的發病與什麼有關
熱性驚厥的發病因素和遺傳、年齡、發熱有著密切關係。
(1)遺傳:通過對熱性驚厥患兒親屬的調查,在患兒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26%~53.8%有驚厥性疾病,其中兄弟姐妹中有14%~31%曾患有熱性驚厥,而對照組僅為6.2%。作父母的如果自己在幼年時曾有過熱性驚厥,其子女患熱性驚厥的機率是一般人群的3.5~4.4倍,男孩高達8倍。國內調查的材料也證實,熱性驚厥患兒的近親中,曾有過熱性驚厥者占35%~43%。
關於熱性驚厥的遺傳方式還沒有定論,大多數人認為是多基因遺傳,遺傳因素僅影響熱性驚厥的發病傾向,其遺傳信息須通過一定的環境因素才能表達。也有人認為本病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單基因顯性遺傳,有不完全的外顯率和表現度。外顯率大約自出生後6個月開始出現,1歲半達高峰,4歲後減少至最低點。不論怎樣解釋,本病與遺傳有關,筆者曾見過一家四代均有熱性驚厥發作的病例。
(2)年齡:熱性驚厥的發病與年齡有著密切關係,它隻在某個年齡段出現。熱性驚厥第一次發作的年齡最多見於6個月到3歲之間,1~2歲是發病最多的年齡,6個月以下和6歲以上發病者很少。有人曾統計文獻中7000名患兒的首次發作年齡,95%在5歲前,75%於6個月至3歲間。高峰年齡是9~18個月,6個月前僅占4%左右。這種發病的年齡特征與此年齡階段腦在解剖生理和生化各方麵不成熟有關。出生後頭2~3年,各種神經功能處於快速發育但又極不穩定狀態,驚厥閾值低,因此發熱很容易促使驚厥的發生,隨著年齡增長、發育日趨完善,驚厥發作減少。為什麼在新生兒時期未見此病發生呢,從動物試驗發現,新生動物腦的抑製性活動更占優勢,反而不容易出現熱性驚厥。
(3)發熱:本病先有發熱,然後出現驚厥。主要由於發熱改變了神經細胞的代謝,使其耗氧量和血流量增加;高熱又可使神經係統處於過度興奮狀態,使腦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加強,這種作用可以影響到小兒尚未發育成熟的丘腦,使之強烈放電,故而出現驚厥。
引起發熱的原因往往與感染有關,熱性驚厥的發生則在顱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引起驚厥發作的直接原因不是感染本身而是感染所致的發熱。
還有不少學者發現,熱性驚厥患兒在胚胎期及圍產期有異常情況要比對照組多,異常情況可能影響到腦的發育,促使熱性驚厥的發生。
總之,熱性驚厥的發病是在諸多因素作用下發生的,遺傳是驚厥的傾向,發熱是驚厥的條件,感染是引起發熱的原因,年齡是機體的內在基礎,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致使熱性驚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