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癲癇病兒可以參加運動鍛煉,但要適度,運動不要過量,不要過於疲勞。

66癲癇病兒能看電視嗎

癲癇病兒能不能看電視,簡單的回答是:有人能看,有人不能看。

對於大多數癲癇病兒來說,可以看電視。但要注意看電視的距離不要太近,看電視的時間也不要過長,不要影響睡眠等等。

有少數癲癇病兒,每當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機時就出現癲癇發作,這種病兒就不適宜看電視了。此類癲癇稱為反射性癲癇。反射性癲癇指的是病人每當遇到某種刺激時,就會引起癲癇發作。如看到某種光線(特別是一些閃爍的紅光)、顏色或圖形引起的發作稱為光源性癲癇;聽到某種聲音(可能是單調的聲響或某種旋律)出現驚厥時稱為聲源性癲癇;進行熱水淋浴洗澡時引起的發作稱為沐浴性癲癇;看電視引起的發作稱為電視性癲癇(屬光源性癲癇)。

但要注意,不能簡單的認為隻要孩子在某次看電視時出現發作就診斷為電視性癲癇,因為這很可能是巧合。要診斷反射性癲癇(電視性癲癇)需要有腦電圖證據。最好在記錄腦電圖的同時,讓小兒觀看電視,如果這時出現癲癇波而且有臨床發作,即可明確診斷。

67癲癇病兒常有的心理障礙

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的關於健康的定義指出:健康不單純是體格方麵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在身體、心理、社會功能各方麵都處於健康狀態。要使癲癇病兒恢複健康,不僅要控製其發作,而且要使其心理狀態恢複到健康水平。

有這樣一個癲癇病的女孩,上小學5年級,經過治療已3年多未再發作,正逐漸減藥。她母親帶其來醫院門診複診,當醫生談到她還需要按小劑量再服藥幾個月時,她突然大發脾氣,當著醫生的麵就給了媽媽一耳光,這時媽媽不但沒有批評孩子,還安慰孩子說“別著急、別著急”。雖說女孩的癲癇病控製了,但其心理狀態卻遠遠沒有達到健康水平。

伴隨癲癇病兒的心理行為障礙常表現在認知、行為、精神、教育等方麵。由於癲癇是個慢性病,病程長,發作的時間常常不可預測,加上社會的偏見和歧視,以致引起病兒情緒紊亂,或有焦慮、退縮、孤獨症樣表現,或有攻擊性行為、易衝動、易激惹。還常表現有注意力缺陷、學習困難、社會交往異常等。

同時,癲癇病兒家長也常有情緒障礙,又反過來影響患兒。

醫院、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克服對癲癇病的偏見和歧視,為癲癇病兒創造一個和諧、樂觀向上的環境,使癲癇病兒盡快康複。

對已經懂事的病兒要教育其敢於正視現實,要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恐懼心理,勇敢的接受生活的挑戰和考驗,要認識到癲癇是可治之症,得了癲癇沒有什麼不光彩,也並不可怕。曆史上不少著名的人物都曾是癲癇患者,如古羅馬的愷撒大帝、法國的拿破侖,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他們雖有癲癇,但他們都具有卓越的才幹和超人的智慧。許多癲癇病人,經過係統治療,不少已考上國家重點大學或研究生:,成為同輩中的佼佼者。所以癲癇病兒要樹立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信念,克服自卑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配合醫生的治療,疾病就會早;康複,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68發作類型和癲癇預後的關係

孩子得癲癇以後的後果(醫學術語稱為“預後”)如何,這是家長很關屯、的冋題。影響預後的因素很多,包括癒痛的病因,治療是否得當、起病年齡大小、發作的類型等等,有時一個孩子受多個因素的影響,到底哪個因素是絕對的,也不容易判斷。現僅從發作類型這方麵分析一下癲癇的預後。

(1)失神小發作:這種類型預後最好。若是在10歲以前發病其預後比10歲以後發病的要好,失神小發作發病越晚,越容易合並強直一陣攣發作。失神小發作應用丙戊酸鈉或(和)氯硝基安定後很容易被控製。有人曾調查了600餘例失神小發作的病人,發現在沒有治療的病人中,有16%病人在10年到14年後也可以緩解。不過,得病還是應該及時治療,這可以早期控製發作,不必拖到10年後病情才緩解。

(2)複雜部分性發作:預後較差,治療時間比其他類型要長。一般癲癇服藥控製2~3年後即可逐漸減藥,而本型往往需用藥4~5年後再減量。複雜部分性發作經治療後大約40%的病人能完全控製不再發作。合並全身強直一陣攣發作的預後不好。

(3)強直一陣攣發作:又稱大發作,預後介於失神發作與複雜部分性發作之間。

(4)限局性運動性發作:介於複雜部分性發作和大發作之間。這種類型的預後和病因有密切關係,大腦半球大範圍病灶所致的半側抽搐很難用藥物控製;若為外傷後所致限局性發作,經服藥後大部分能控製發作。如果是和遺傳有關的限局性運動發作伴中央顳區棘波的良性癲癇則預後很好,多在15~16歲停止發作。

(5)肌陣攣發作:預後很不一樣,良性嬰兒肌陣攣癲癇發作容易被藥物控製,而嚴重肌陣攣性癲癇則很難控製並常有智力倒退。

(6)嬰兒痙攣症:預後不好,90%以上遺有智力低下或轉變為其他形式的發作。

(7)多種發作形式同時存在:多種形式發作較單一發作形式的預後要差,蘭諾克斯綜合征常同時有肌陣攣發作、失張力發作、強直發作等,預後不好。

69癲癇病兒能打預防針嗎

進行預防接種可以提高人群對某種疾病的免疫水平,達到控製以至最後消滅傳染病。我國50年代普種牛痘,60年代消滅了天花。60年代中期推廣麻疹疫苗後,麻疹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呈直線下降。疫苗在預防疾病方麵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有極少數的人,在接種疫苗後,引起神經係統病症,如接種牛痘疫苗、麻疹疫苗後可能引起腦炎。

也有少數個別的病例報告,在接種流行性腦膜炎疫苗、乙型腦炎疫苗後發生癲癇的情況。還有人做過調查,在注射全細胞百日咳疫苗後腦病發生率為0.3%,但感染百日咳後引起驚厥的可達1.7%。有人曾報導嬰兒痙攣症與注射三聯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有關,但又有人調查了丹麥地區兩個時期(分別是70年代前及1970~1怨75年)的嬰兒痙攣症的發病率,在這兩個時期接種對象的年(月)齡不同,但嬰兒痙攣症發病率沒有區別,否定了嬰兒痙攣症與注射三聯疫苗的關係。

在動物實驗中,有人證明了百日咳菌苗是自身免疫性病毒性腦病的強力佐劑,推測嬰兒在注射疫苗後可能使一些常見的、不重要的病毒感染的作用增強,以致發生腦病。

總的說來,預防接種雖有其不利的一麵,但其效益卻遠遠大於其風險。一般情況下癲癇病兒可按時進行預防接種。但在小嬰兒如癲癇發作頻繁,或是有原因不明的逐漸進展的腦病,則應推遲接種。7歲以上的病兒,若癲癇未能控製,不應再補種百日咳疫苗,因為年齡大的小兒患嚴重百日咳的可能性很小,而此時疫苗注射後不良反應率卻較高,因此不應再接種。

如果病兒有免疫缺陷病,應禁用減毒疫苗。若病兒在第一次注射後3天之內曾出現抽搐,就不應再進行加強接種;若第一次注射後7天之內出現腦病表現,也不應再進行第二次接種。

70癲癇病對智力的影響

人們往往有個印象,每當提到癲癇時,就和智力低下連係起來,似乎癲癇病人都有智力低下。這是個錯誤的概念,在癲癇病人中是有智力低下的,但大多數人智力正常,甚至少數人天資過人。

影響病兒智力的因素很多。首先,與癒痛的病因有關,如果原發病很重,其本身就可以引起智力低下,同時又有癲癇發作。例如出生時有嚴重的顱內出血或重度窒息或有先天性腦發育畸形,原發病本身就可以引起智力低下。還有一些染色體異常的疾病及先天代謝異常的疾病,它們所引起的癲癇,也常常合並有智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