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毫克/千克計算,每次最大量不超過10毫克,緩慢靜脈推注,每秒鍾0.1毫克。

氯硝基安定的不良反應為嗜睡、乏力、肌張力低下、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個別小兒用後可有不安、焦慮及行為異常。

59為什麼要查血藥濃度

抗癲癇藥物進入人體內,要經過一係列過程才能發揮作用。口服的藥物經腸粘膜吸收入血,在血中達到一定濃度並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當藥物進到腦組織後,與藥物的特異性受體發生反應,產生抗癲癇效果。

過去人們曾設想,不論任何人,隻要用的藥量大,吸收就多,療效就好。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而是人們服用相同劑量的藥後,有人有效,有人無效。有關的研究已證明和藥物的療效有密切關係的因素是血中藥物的濃度。雖然服用相同的劑量,但每個人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率都不一樣,在血中保留的濃度(血藥濃度)不盡相同,腦內的藥物濃度也不一樣,療效當然就不同了。

血藥濃度是指藥物在血中的含量,即用一定體積的血清或血漿中的藥物重量來表示,如每毫升多少微克(微克/毫升)。它包括與蛋白結合的藥物及未與蛋白結合(遊離型)的藥物,目前檢測技術大多是測定血中藥物總濃度。

檢查血藥濃度可了解藥物在體內吸收後的情況,可以指導治療。遇到以下情況時,一般都應進行血藥濃度檢查。

(1)選用的抗癲癇藥物安全範圍較窄時:如苯妥英鈉的有效血藥濃度和中毒血藥濃度接近,其有效血藥濃度為10~20微克/毫升,中毒血藥濃度大於20微克/毫升。而且此藥的代謝特點也和其他藥物不一樣,當機體對其消除能力達飽和時,增加很小的劑量就會引起血濃度驟增而致中毒。

(2)懷疑為藥物中毒時:尤其是服用常規劑量藥物出現中毒表現無法解釋時。

(3)用常規劑量或大於常規劑量治療不能控製發作時:此時查血藥濃度如不足,則可繼續加藥,如血藥濃度已很高,則可考慮是否換藥。

(4)多藥合並聯合用藥時:了解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有時在與其他肖卩抗癲癇藥物同時應用時,也需監測血藥濃度。如利福平是藥酶強誘導劑,可使合用的其他藥物血濃度降低。

(5)長期服用抗癲癇藥時:機體可能受內外環境的變化而使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發生變化,為及時發現過量或劑量不足,長期服藥的病人,即使病情穩定,也應每半年至1年檢測—次血藥濃度。

(6)判斷服藥內容:正常情況下醫師應了解病人服藥的內容,但有時病人服用的是某些醫療單位(或個人)自行配製的藥物,而病人或家屬又不知藥物所含內容,故不能向醫師提供,因此為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也需測血藥濃度。有一個10歲男孩,在服用某單位自製的所謂“純中藥製劑”後,出現頭暈、嗜睡、步態不穩。經查血濃度發現苯巴比妥血藥濃度高達35微克/毫升。經換用其他藥物後,不良反應消失。

60癲癇的免疫治療

癲癇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但對其發病機製並沒有完全了解。60年代以後人們認識到免疫機製和癲癇的發病有某些關係。有些癲癇病人存在著免疫缺陷狀態,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兩個方麵。有些癲癇病人表現為原發性IgA缺乏,即IgA濃度低於50毫克/升,而其他免疫球蛋白無缺陷和細胞免疫功能也正常。

有人曾報導,在有癲癇家族史的癲癇病人中,20%~25%有血清IgA降低,而無癲癇遺傳史的癲癇病人中血清IgA則不低。

還有一些研究指出,在癲癇病人的血清中可測出自身抗體,主要為抗核抗體及其他一些抗體。除癲癇本身原因外,還可能與應用抗癲癇藥物有關,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癇酮、卡馬西平等都可弓|起病人血清中自身抗體滴度的升高。

有人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靜脈點滴治療難治性癲癇,如治療嬰兒痙攣症、蘭諾克斯綜合征、低IgA血症及反複上呼吸道感染伴頻繁複雜性熱性驚厥等,每日或隔日按每次2.5克丙種球蛋白靜滴1次,5~10次為一個療程,部分病例有效。

臨床用免疫抑製劑治療癲癇已取得一定經驗。如治療原發性嬰兒痙攣症時,用皮質激素療法,首選ACTH,每日靜脈點滴ACTH50毫克,應用2周時,如肌陣攣發作減少和腦電圖改善,則可減量,至6周時停藥;如用藥2周後症狀無改善,則應繼續用藥至4周,然後再逐漸減量至停藥。

沒有ACTH時可改用強地鬆,每天2毫克/千克,2周後逐漸減量至6周停藥。此療法60%~70%有效。如無效,即使加大藥物劑量或延長療程也無濟於事。

61癲癇的外科治療

1886年英國神經外科醫生霍斯利成功地進行了第1例腦外科手術治療癲癇,以後雖有些發展,但進展卻緩慢。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腦電圖技術和神經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癲癇病灶定位的能力大大加強,加之手術方法的改進,手術後護理水平的提高,而使癲癇外科才廣泛開展起來。現今癲癇手術已成為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方法之一。但外科手術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每個癲癇病人都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選擇手術治療的病人應具備以下3條適應證:①發病4年以上;②在血藥濃度監測下,經過係統服用抗癲癇藥2年以上,發作仍不能控製;③發作頻繁,每月平均4次以上。

癲癇手術大致有以下幾種。

(1)腦皮質癲癇病灶切除術:適合此種手術的病人是:①年齡在5歲以上,頻繁發作;②病灶位於大腦皮質,定位明確,並與臨床表現、腦電圖、腦電地形圖一致;③經正規藥物治療不能控製發作;④癲癇病灶不在大腦皮質的重要功能區域。此種手術總有效率大約為85%,有時因病灶不能完整切除,手術僅能減少發作次數,故還需服用藥物才能控製發作。

(2)—側顏葉切除術:適宜此種手術的病人是:①發作為複雜部分性發作,往往有幻嗅、精神症狀及自動症等;②經多次腦電圖檢查,確認病灶僅限於一側,經CT或磁共振檢查證實有限局性病變。

(3)大腦半球皮質切除術:若患兒有明顯的圍產期腦損傷史,表現為偏癱、手功能減退、智力低下、性情暴躁、癲癇發作頻繁,CT或磁共振檢查示大腦半球完全萎縮,藥物治療幾乎無效時,可考慮采用此手術治療。

(4)胼胝體切開術:胼胝體連接大腦兩半球,切斷胼胝體,可以阻止從一個半球至另一個半球的放電通路,因而也限製了癲癇的發作。手術適應於以下情況:①頑固性全身性大發作;②大腦半球嚴重損害或大腦皮質發育不良。術後可有60%的癲癇發作減少,其餘病例隻能稍微改善或無效,有些病人術後可能表現緘默,出現理解困難及尿失禁,過一段時間可以自行緩解。因此應嚴格掌握此手術的適應證。

(5)多處軟腦膜下橫纖維切斷術:此手術是切斷腦軟腦膜下的組織結構,但不影響腦細胞傳導信息的功能,所以不會引起偏癱或單癱。適宜此手術的病人是:①頑固性癲癇大發作,腦電圖示雙側大腦半球重度廣泛異常,或CT檢查示大腦半球廣泛萎縮,有多個癲癇灶;②癲癇灶位於腦的重要功能區,如運動中樞、言語中樞等。

(6)腦立體定向手術:禾_特製的腦立體定向儀,將某種特殊器械如射頻針電極,導入大腦內皮質下主要癲癇病灶,行立體定位手術切除。適用於:①多發性癲癇灶或兩側大腦半球呈廣泛的癲癇活動;②一側大腦半球癲癇病灶;③癲癇灶位於腦內重要功能區。此種手術大約40%有效,60%無改善,有時病人還需要再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