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服用抗癲癇藥物不會“把孩子吃傻了”

在治療癲癇的過程中家長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吃藥會不會把孩子吃傻了”。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可能與癲癇病人長期服藥,又常合並有智力低下,誤認為智力低下是服藥所致有關。

癲癇病人有時合並智力低下這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實際情況,它與許多因素有關。許多神經係統疾病既能引起智力低下,又會引起癲癇發作。如新生兒時期曾有重度窒息、嚴重的顱內出血、先天性腦發育畸形或一些遺傳性疾病(如結節性硬化症)等都可以引起癲癇發生而且常合並智力低下,有時先表現出智力低下以後才出現癲癇發作,這類病人的智力低下與是否用抗癲癇藥物無關。出生後發生一些神經係統感染(如腦炎、腦膜炎)或嚴重腦外傷後遺症等也常出現智力低下和癲癇,這當然也與應用抗癲癇藥無關。

此外,癲癇的發病年齡、發作次數及癲癇的類型都與智力有關,所以不能把智力低下的原因都認為是服用藥物所引起的。

至於抗癲癇藥物對智力的影響,每個藥的情況不太一樣。有人認為在病兒應用苯巴比妥的早期,可對病兒的認知及行為有影響,以後逐漸不明顯。也有人認為苯巴比妥對部分病兒的智力有影響,如果血中藥物濃度達中毒範圍時,則影響更明顯。國內有人對服用苯巴比妥的病兒的記憶功能進行研究,結果是在服藥期間部分病兒的記憶力受到影響,但停藥後可以恢複,並達到中等以上水平。

苯妥英鈉對記憶、智力、反應速度等方麵均有一定影響,而且血中藥物濃度越高越明顯。即使在有效血濃度範圍內,且無任何藥物中毒的臨床表現,也能使病兒精神遲鈍。

卡馬西平和丙戊酸鈉對小兒認知功能則沒有多大影響。

雖然抗癲癇藥物對認知功能可能產生一些影響,但大量研究結果證明,當癲癇經過藥物治療發作得到控製以後,雖然繼續用藥,病兒的智商和記憶商均有明顯提高。

總之,癲癇病兒出現智力低下的原因很多,與癲癇的病因、發作類型、起病年齡,發作次數等有著密切關係,而與服用抗癲癇藥物的關係並不大。服藥對病兒是安全的。反之,如不應用抗癲癇藥物,發作不能控製,造成驚厥後腦損傷,倒是容易出現智力低下。

53抗癲癇藥物不是越貴越好

治療癲癇的藥物目前不下數10種,但還不夠理想。一個理想的抗癲癇藥應該是:抗癇譜廣(對各種發作類型都有效)、抗癲癇的療效高、用法方便、毒副作用、、價格低廉等。為達此目的,人們不斷研製新藥。所謂新藥是指化學結構、組成成分和作用與目前已知的藥物在某些方麵有所不同,而且有其一定的臨床使用價值。

現在市場上抗癲癇藥物種類繁多,既有80年前發明的藥物,也有近幾年才研製成功的新藥;既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價格也是高低不等,便宜的幾分錢一片,昂貴的近十元1粒,相差懸殊。於是人們心裏會問:是不是價格高的療效就高?回答是“不一定”。

目前各種抗癲癇藥物還是有針對性的,有些藥對某種類型有效,而另一種藥則可能對其他一些類型有效,例如失神小發作用丙戊酸鈉治療效果就很好,但若用卡馬西平治療則無效。有些藥物還有年齡限製,不適於小兒應用,切不可聽說某人用某藥有效時,家長就一窩蜂的去購買該藥給自己的孩子吃。

原來已應用多年的藥是否就比新藥差也不盡然,苯巴比妥自1912年開始應用以來,到現在已有80餘年曆史,但至今仍是一個廣譜、有效、低毒、價廉的抗癲癇藥。

一個藥物的價格是根據它的成本及市場需求情況來決定的,而不是根據療效來製定的。所以人們不要一味追求價格昂貴的藥物而拒絕價格低廉的藥物。

54苯巴比妥的優缺點

苯巴比妥的商品名稱為魯米那,從1912年開始用於治療癲癇,至今已有80餘年曆史,經過實踐檢驗,它治療癲癇的作用已被廣泛確認,而且毒性低,價格廉,至今仍為抗癲癇的第—線藥物。

苯巴比妥主要用於強直一陣攣發作及陣攣性發作,也可用於其他部分性發作,但對單純失神小發作無效。還可治療新生兒驚厥和預防熱性驚厥複發。

苯巴比妥的半衰期在成人大約為50~160小時,在小兒為30~70小時,需服藥2~3周後才能達到穩態血濃度。每天的劑量按體重3~6毫克/千克,分1~2次服用即可,不必每天服藥3次。其抗癲癇有效血濃度為15~40微克/毫升,中毒血濃度大於50微克/毫升。

苯巴比妥口服或肌肉注射後很容易吸收,口服後血中濃度達到最高峰的時間為3~4小時,肌肉注射後也需1~2小時才能達到高峰。過去有些醫師在處理正在驚厥的小兒,往往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其實並不能達到即刻止驚的效果,而有些驚厥的病兒在注射後不久驚厥停止,這是由於驚厥自動停止,隻是巧合,並非藥物作用。

苯巴比妥雖然起作用慢,但它維持的時間長,是預防驚厥複發的理想藥物。前麵已談到苯巴比妥每天的劑量為3~6毫克/千克,在具體應用時則要注意年齡差異,年齡越小,按千克計算的維持量就相對要大一些。有一個簡單的計算方法,平均每天每千克體重給1毫克苯巴比妥時,可達到5微克/毫升的血藥濃度。

苯巴比妥是個比較安全的抗癲癇藥,利文斯通醫師曾調查了1.5萬多例用苯巴比妥的病人,隨訪25年以上,未見到1例發生不可逆的毒性反應。其他一些研究人員也指出,苯巴比妥的不良反應與劑量有關,如血藥濃度在治療範圍(30微克/毫升)以下,很少有毒性反應;若血濃度大於50微克/毫升,可有眩暈、頭痛、乏力、精神不振、運動功能障礙、黃疸、中毒性肝炎等;血藥濃度大於60微克/毫升,可引起昏迷。

在開始服用苯巴比妥時,有些人會感到困倦、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1~2周後這些副作用會自動消失。人體對這些副作用能產生耐受性,這對癲癇的治療是一種好現象,在長期應用時病人不再出現副作用,而隻保留其抗癲癇作用。

除了常見的一過性困倦和嗜睡的副作用外,對小兒來說更常見的一種副作用是興奮不安,活動過多。如病兒整天在屋裏跑來跑去,鑽桌子、搬椅子,東摸摸,西碰碰,翻東西,語言增多,煩鬧,耍脾氣等等,整天不能安靜。這種情況與藥物劑量和血藥濃度無關。有時因此要換用其他藥物。

長期應用苯巴比妥的病兒需注意,用此藥時不能突然停藥,突然停藥可能出現“戒斷症狀”,如焦慮、震顫、興奮、驚厥等,甚至會出現驚厥持續狀態。當癲癇控製3~4年不再發作準備減藥時,也要逐漸緩慢減藥,—般在半年到1年內減完。

55服用卡馬西平要從小劑量開始

卡馬西平又叫酰胺咪嗪,商品名為痛驚寧、痛可定、得理多等,它是50年代人工合成的藥物,我國於70年代開始應用。

卡馬西平對複雜部分麵乍效果最好,在強直一陣攣發作、簡單運動1生發作的病人中也可應用,對肌陣攣和失神發作效果不好。本藥還可用來治療三叉神經痛。

國產的卡馬西平有100毫克及200毫克兩種規格,得理多為200毫克片劑,應用時要注意區別。

卡馬西平每日劑量為10~30毫克/千克,分2~3次服用。有些病人按每日2次服藥時,在服藥後2~4小時如出現頭暈、惡心等輕微副作用時,可將1天的劑量分成3~4次^用,副作用就可以避免。

開始治療時,應從小劑量開始,在2~3周內逐漸加到應服用的劑量。例如1個6歲病兒,體重20千克,按每天給藥15毫克/千克計算,他需要每天Sg用300毫克(即0.1的片劑,每天3片)。最初開始服藥的5天,每天2次(早、晚),每次服半片;第二個5天,每天3次(早、中、晚),每次服半片;第三個5天,早上服半片,中午服半片,晚上服1片;第四個5天,早上服1片,中午月g半片,晚上服1片;以後就加到足量,按每天3次,每次1片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