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哭時“背過氣”不是癲癇
有些小孩,在啼哭開始哇的一聲還沒有哭完時,就突然出現呼吸暫停、麵色發青、意識喪失,甚至抽搐的表現,醫學上稱其為“呼吸暫停症”,又叫“屏氣發作'這種情況常見於2歲以內小孩,但很少在6個月以內出現。屏氣發作前都能找到原因,如精神受刺激、疼痛,不如意或要求未能滿足時所引發的突然哭鬧,均可導致屏氣發作。屏氣發作輕時呼吸暫停30秒~1分鍾,嚴重的可持續2~3分鍾,然後呼吸恢複,青紫消失,全身肌肉放鬆,意識恢複。
呼吸暫停症隻在啼哭開始出現,如已經哭過一段時間,往往就不會發作了。發作次數多少不等,有些病兒幾天犯一次,發作多時每天數次或更多。一般到4~5歲時逐漸消失,很少在6歲以後還繼續發病。
這種病需要和癲癇區別。癲癇往往是先抽搐然後出現青紫,而本病是先出現呼吸暫停、青紫,然後才出現抽搐。本病在發作前均有明顯的精神、情緒因素,而癲癇發作前不一定有精神因素。本病均在清醒時發作,癲癇在清醒及睡眠時均有可能發生。本病的腦電圖是正常的。
孩子有這種發作時,家長不必過於緊張,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自行停止。孩子發病時可將其放平,臉側向一方,拍撫幾下就可以了,不必大喊大叫、搖晃小兒。平時盡量減少對孩子的精神刺激,但也不能嬌慣、溺愛孩子。
屏氣發作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有報告用鐵劑治療能減輕發作。個別嚴重病兒可用鎮靜劑。
41“交叉擦腿動作”不是癲癇病
交叉擦腿動作常發生在女孩;男孩比較少見。多見於1~3歲的小兒,但也有在1歲以內發生的。其發生往往在小兒入睡前或清醒後尚未起床時發生,表現為兩腿緊緊交叉夾在一起,做一彎一伸的動作,連續有節奏地動1~6分鍾,爾後入睡。在做這種交叉擦腿動作時,麵色轉紅,微微出汗,兩眼有些發直,但神智始終清楚,能答話,但不願回答,有人在其眼前走動時,眼球會隨之轉動。
有些小兒僅表現為兩腿用力夾緊,持續數分鍾,沒有屈伸的動作。
小兒做這些動作時不願別人打擾或中斷這種動作,強製中斷這種動作時會引起其不高興或哭鬧。
有些小兒將浴巾或被單夾在兩腿中間,兩手握住浴巾或被單一端,做這種伸屈腿的動作;還有的小兒會抱著大人的腿或桌子腿做這種動作。有些年齡小的孩子,在母親懷中也會做這種動作。
病兒的這種動作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抽搐而診斷為癲癇。本病和癲癇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①本病“發作”時需要一特定的環境,例如都是在床上臥位的姿勢下才發生,而癲癇發作不拘時間和地點;②本病“發作”過程中神誌始終清楚,而癲癇若為全身發作則意識喪失;③本病可以中斷“發作”,把小兒抱起來不使其兩腿相夾,就能中止這種動作,而癲癇在抽搐時不會因改變姿勢而中止發作;④本病腦電圖始終正常,既使在做交叉擦腿的動作時,腦電圖也無癇樣放電。
孩子有這種動作時家長不必過於緊張,這不是因為孩子性早熟或有什麼性要求,隻是一種不良習慣而已。治療也很簡單,在孩子沒有困的時候不要過早把其放在床上;當孩子早上醒來後就讓其起床,不要讓其躺在被窩裏玩,家長還要檢查一下孩子的外陰部有無濕疹或其他疾患,如有的話應盡早治療。每天晚上上床前用溫水給孩子清洗外陰。當發現孩子做這種動作時,應將其抱起來或改變其姿勢。經過一段時間的糾正,就會使孩子克服掉這種不良習慣。但也有個別小兒,到5歲~6歲時還有此情況,這就需要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42癔病和癲癇的區別
癔病又稱歇斯底裏,在小孩也可發生,多見於6~7歲以後的兒童。
癔病的發生與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某件事引起了孩子氣憤、委屈、悲痛、激動或恐懼,這件事就會成為癔病發病的誘因。患癔病的孩子多是被家人過分溺愛的,平時任性,一旦願望不能滿足就易發生瘡病。有些患瘡病的小兒t生格往往比較幼稚、敏感、容易動感情、興趣不穩定、願意模仿成人、希望引起別人注意。
瘡病的症狀多種多樣,幾乎所有疾病的表現都可能在瘡病發作時表現出來,但對某一個病孩來說,症狀往往比較單一。
有些癔病在發作時表現為意識障礙,不認識周圍人,在屋裏亂走亂鬧,毀物打人。也有的表現為暈倒、臉色發白、肌肉鬆弛、對外界沒有反應。有些則表現為情感的異常,如一陣陣急躁,大哭大鬧,或又說又唱,說唱的內容與誘發的精神因素有關,且表情和手勢也非常豐富,周圍的人越多,越注意他,其表現越厲害,持續的時間也越長。
還有些癔病病兒表現為肢體癱疫,不能站立或行走,以兩下肢癱疫比較多見。有些還表現為感覺喪失,不知道疼痛,用針紮也不躲避。有的患兒表現為突然失明,看不見東西,或者突然不會說話、發不出聲音。還有的患兒表現為不停地打嗝或惡心,有些表現為頻頻地嘔吐動作或做深呼吸動作。
有的癔病病兒在發作時表現為四肢抽搐或四肢挺直,兩手呈爪狀,和癲癇全身性發作非常相似。但有幾點與癲癇不同,癔病發作有明顯的精神因素,圍觀的人越多、家人越緊張,其症狀表現就越突出。癲癇發作時意識喪失,摔倒時不拘地點,不會躲閃周圍物體,很容易造成外傷;而癔病發作時意識障礙程度往往不太深,不是完全喪失,所以一般都不會有嚴重摔傷,當醫務人員給其紮針時,也會抗拒。
癔病發作時用暗示治療常能取得良好效果,而癲癇發作時暗示治療不能控製其發作。癔病患者腦電圖檢查正常。
小兒癔病發作時給醫生的印象往往很嚴重,但又檢查不出什麼特殊的異常,病情表現雖然“很重”,但孩子並不感到什麼痛苦,而且有高度的暗示性。
對付癔病發作的方法主要是消除症狀。首先要消除引起病兒精神激動的因素,或讓病兒暫時離開引起發病的環境。當孩子發病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緊張,如果家長驚慌不安,甚至哭哭啼啼,隻會加重孩子的病情。到醫院以後,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向醫生述說病情。
43癲癇是可治之症
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疾病,起病突然,無法預測何時發生,而且往往會複發,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由於治療比較困難,於是流傳著一些錯誤的說法,如“癲癇是不治之症”“癲癇是世界十大疑難症之一”等等,這些說法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實際上治療癲癇的方法很多,如各種民間驗方、中西藥物、腦外科手術、伽瑪刀射線治療等等。但經過多年來實踐的結果,最可靠、最安全有效的方法還是服用抗癲癇藥物。
由於癲癇的類型複雜,藥物種類也很多,而且每個病人又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小兒還存在年齡的變化,所以沒有一種抗癲癇藥能對所有病人都有效。雖然治療癲癇有一定困難,但癲癇還是可治之症。
治療癲癇除應用藥物外,還應做好對病兒的生活安排,加強對其的心理指導,另外還應對病兒周圍的人進行教育,使他們對病兒也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為病兒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要想把癲癇病治好,有兩點必須注意,一是醫師治療方案正確;二是家人的配合,兩者缺一不可。治療方案包括選擇適當的藥物,調整藥物劑量,安排服藥時間,決定治療療程。但是,再好的方案如無家長的配合還是達不至痕好的療效。要按醫師的囑咐服用藥物,不要隨意增減藥量,服藥要按時,平時注意觀察病情,做好記錄,最好能為病孩建立一個“癒痛日記”,將每天用藥的情況及病情作一簡單記錄,病情主要是發作的時間,比以往縮短或延長;發作的次數等等。
此外,還需要定期測量體重,每1~2個月測一次即可,許多抗癒痛藥物都是根據體重計算的。
定期到醫院複查也非常重要,進行體格檢查及必要的化驗檢查、腦電圖檢查等等,更重要的是利用複診的時間向醫師反映情況。來醫院前把要想詢問的問題及反映的內容先寫下來,免得臨時遺忘。反映情況一定要客觀真實,切忌誇大或掩蓋病情,醫師正是根據這些情況來調整下一步的治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