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癲癇門診工作時,往往遇到一些病兒家長,當問到以往治療情況時,回答是:“什麼藥都用過了,都沒效”。再進一步了解才知道,原來一種藥隻用了幾天,沒看出效果就換藥,第二種也隻用了少數幾天又換藥,幾乎把常用的幾種抗癲癇藥都用過了,也沒看出效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因為換藥太頻繁。
某種抗癲癇藥是否能治療某個癲癇病兒,首先要看選藥是否正確。不同發作類型應選用不同的藥物。若用卡馬西平治療失神小發作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如選用丙戊酸鈉治療就可能有效。反之若是複雜部分性發作,用卡馬西平的效果就比丙戊酸鈉要好。
如果選藥基本正確,要想達到治療目的,還有兩個起碼的要求,一是藥量要夠,二是要用過足夠的時間。
藥量可按體重計算,但要考慮到個體的差異,國內曾有人研究苯巴比妥的劑量和血中濃度的關係,在126例單服苯巴比妥患兒中,都按每日每公斤體重3毫克給藥,然後化驗他們的血濃度,結果最低和最高之間相差竟達10倍之多。所以考慮一個病人用的藥量是否合適,僅根據體重計算還不夠,必要時還需要做藥物血濃度檢查,如果血濃度達不到治療水平,當然不會有效。
如果藥量恰當,還需要服用一段時間才能達穩態血濃度,穩態血濃度是指經過一定時間給藥後,藥物吸收速度與清除速度達到平衡,血中藥物濃度穩定於一定的水平。達到穩態的時間取決於藥物的半衰期。如果按半衰期的時間給一次藥,大約要經5個半衰期的時間才能達到穩態血濃度。例如苯巴比妥半衰期為90小時,達到穩態血濃度的時間大約為2~3周。也就是說要想判斷某個小兒用苯巴比妥是否有效,隻有在應用足量的苯巴比妥2~3周後才能做出判斷。丙戊酸鈉達穩態血濃度的時間為2~3天,卡馬西平3~5天,苯妥英鈉1~2周,硝基安定1~2周,氯硝基安定1周。
如果在沒有達到穩態血濃度以前,就斷言某藥無效是不科學的,同樣在沒達到穩態血濃度之前就匆匆換藥也是不恰當的。
49如何安排服藥時間
有些人對每天服用幾次抗癲癇藥最合適這個問題並不重視,他們認為隻要把每天的藥量計算準確,一天之內分幾次把這些藥吃完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正確掌握每日服藥時間,按時服藥,能明顯提高療效。
月艮藥的時間與藥物半衰期有著密切關係。藥物半衰期是指藥物進入身體後經過代謝逐漸排出其血中藥物濃度下降到一半時所需的時間。根據計算及實驗結果,應用抗癲癇藥物5個半衰期以後,其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可以達穩態水平。以後,為了避免血藥濃度波動太大,兩次^藥間隔的時間必須等於或小於半衰期。這樣,藥物才能保持某種程度的蓄積,達到持續性的療效。
苯巴比妥的半衰期較長,小兒大約在40小時左右,因此從理論上說可以U天服1次藥,即可控製發作。但1次大量服藥,可引起一過性鎮靜作用,所以可將每日劑量按1次或分2次^用,不必每日服藥3次。苯安英鈉可每日服1次或2次。卡馬西平的半衰期小於20小時,應每日服藥2次。丙戊酸鈉的半衰期較短,僅10小時左右,所以每日應服藥3次。氯硝基安定可每日服1次。
每日隻需服一次的藥物可安有Ke睡前服,每日需服兩次的藥物可安排早晨起床後及晚飯後服,中間間隔12小時。每;需服3次的藥物,可安清早起床後,下午2時及晚上臨睡時,大致按8小時一次即可,不必半夜叫醒小兒服藥。
目前有些藥物(如丙戊酸鈉)已做成“控釋片”,服藥後24小時內陸續釋放,在血中可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因此這種劑型的藥物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50同時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效果就一定好嗎
有一個美麗的童話,說的是一個老爺爺拔蘿卜拔不出來,老奶奶和小孫子來幫忙還是不成,最後小黃狗、小花貓都來幫忙,結果拔出一個大蘿卜,皆大歡喜。童話寓意著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人們把這種經驗也應用到治療疾病上來,的確有些疾病(如結核病)經多種藥物聯合應用,效果比單一藥物為好。於是有人就認為癲癇的治療也應如此,似乎藥越多效果就越好。筆者就見到有的醫療單位給病人開的處方有5、6種抗癲癇藥,加上其他維生素、鈣片、保肝藥、營養藥,—天要吃十多種藥,藥片多達數10片,其結果治療效果並不滿意。
以為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可以加強抗癲癇作用、減少副作用,這隻是醫師主觀的良好願望,但事實並非如此。通過臨床觀察及藥物血濃度監測的結果,實際上可出現以下情況:當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聯合應用時,其抗癲癇作用有的增加,有的減少,有時無改變;藥物血濃度可以升高、減少或不變。
常用的幾種抗癲癇藥物相互作用大致如下:
先用苯巴比妥,加用丙戊酸鈉後苯巴比妥的血濃度可增高50%~100%;
先用苯妥英鈉,加用丙戊酸鈉後苯妥英鈉的血濃度降低;
先用苯妥英鈉,加用苯巴比妥或卡馬西平後,苯妥英鈉的血濃度增高或降低;
先用丙戊酸鈉加用卡馬西平後,丙戊酸鈉的血濃度降低20%;
先用氯硝基安定,加用苯妥英鈉後,氯硝基安定的血濃度降低;
先用丙戊酸鈉,加用氯硝基安定後,控製發作可能增強或減弱,血濃度變化不大。
另外,從大量病例統計的結果來看,多藥聯合應用並不比單藥療效好,且出現的毒、副作用的機會卻較應用單藥為多。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還見到過用多藥治療不能控製發作的病兒,在藥物血濃度監測的情況下,我們將病兒所用的藥物謹慎地減為一種後,反倒控製了癲癇發作。
當然,對那些單藥治療已達有效血濃度仍不能控製發作的癲癇,也可加用另外一種藥物,但不是藥物越多效果就一定越好。
51正確理解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
許多癲癇病兒的家長不願給孩子吃西藥,願意讓其吃中藥或找一些偏方給病兒服用。究其原因,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為“西藥有副作用”,有些宣傳廣告中也往往誇大西藥有副作用這個論點。其實任何藥物(包括中藥)都是既有治療作用也有副作用。有些家長看到藥物說明書上寫到某藥有多少多少副作用,就認為隻要吃這種藥,就肯定會出現這些副作用,這種看法是不全麵的。藥物說明書上所列出的副作用隻說明用此藥時有可能出現,而且發生的機會是很少的,主要還是治療作用。如果一個藥物的副作用很嚴重或經常出現,這種藥物是不允許生產、臨床也不會應用的。
還有些家長看到藥瓶上印有一個“毒”字,就認為這藥屬於“毒藥”。其實“毒”字的目的是提醒人們用此藥時要小心、,隻能在醫師指導下應用,要注意劑量及使用方法,用量過大會產生毒性作用;還提醒人們要注意保管,避免誤服。
客觀地說,抗癲癇藥物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一般沒有什麼副作用,但個別病兒耐受性較差,由於個體差異可能會發生某些副作用。
常見的毒性反應如嗜睡、眩暈、厭食、惡心、嘔吐等,在應用撲癇酮、苯巴比妥、氯硝基安定、卡馬西平等時都可能發生。這些毒性反應往往在開始服藥時出現,一般不會發展成嚴重情況。這些反應往往和用藥劑量有關,如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到有效劑量,大多可以避免發生。
還有一種副作用屬過敏反應,表現為出皮滲,這與個體特異反應有關,與藥物劑量關係不大。任何抗癲癇藥物都可能引起皮疹,其形式多樣。如出現過敏反應應考慮停用該藥,換用其他抗癲癇藥物。
由於抗癲癇藥物需長期服用,而各種藥物均由肝髒代謝解毒,因此要注意藥物對肝髒的影響,需定期檢查肝功能。抗癲癇藥物對造血係統也有一定影響,可以引起葉酸及維生素B.2缺乏及骨髓抑製,所以要定期檢查末梢血象、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
有些藥物長期應用後對神經係統也有一定影響,這將在各藥物的章節中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