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前一天,應給病兒洗頭,可用肥皂或洗發水將頭發洗幹淨,洗後不要用護發素或油脂類發乳等化妝品。

檢查當天早上可以吃早飯,不要空腹進行檢查,空腹造成低血糖時可影響腦電圖圖形。

小兒做腦電圖檢查時不需要停用抗癲癇藥,但檢查時家長應向醫務人員說明目前正服用的藥物。

檢查時不要穿過多的衣服,以免檢查時出汗影響頭部的電極;也不要穿的過於單薄,以防寒冷發抖而幹擾腦電圖圖形。檢查時最好穿布衣或棉織品,北方冬季幹燥如穿化纖織品和毛織品,身體活動時容易產生靜電,幹擾圖形。

如有其他疾病引起體溫升高時最好不要檢查腦電圖,待體溫正常後再進行,因為體溫升高能影響腦電圖圖形。

進入腦電圖室以前應將尿排空,避免正檢查時去廁所,增加忙亂。

小嬰兒檢查時可抱在家長懷裏,但家長不要有節律地拍哄小兒或搖晃小兒。

34什麼情況下需做24小時腦電圖

腦電圖對癲癇的診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常規檢查方法陽性率並不太高。於是人們想出各種辦法提高陽性率。如過度換氣誘發試驗、不同頻率的閃光刺激、聲音刺激及睡眠誘發等,有時還應用藥物誘發試驗。

目前常規檢查腦電圖的時間,僅僅記錄20分鍾~30分鍾(很多單位沒做到此點,僅記錄很短時間),若延長記錄時間,可以提高陽性率。

50年代以來,陸續發展起許多種。測技術,以進行長時間腦電圖監測,這不僅提高了腦電圖陽性率,還可以記錄到發作時的腦電圖,明顯提高了癲癇的診斷水平。

國內有些醫院現在常使用一種盒式磁帶記錄儀,又稱便攜式磁帶記錄或動態腦電圖,它是將一個微型盒式磁帶記錄儀持在病兒腰間,其中包括前置放大器和慢速轉動的磁帶盤。磁帶轉速2毫米/秒,可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描記,檢查結束後將磁帶取出在熒光屏上重放,分析24小時包括清醒和睡眠時的腦電圖。病兒在進行動態腦電圖期間可以自由活動及睡覺,家長在陪伴中隨時記錄病兒的情況,當發現孩子有發作或懷疑為發作時,應記錄下發作的時間,以供醫師參考。醫師除觀察病兒的24小時腦電圖圖形外,還將重點分析研究家長提供的記錄到的“發作”時間的圖形。

24小時腦電圖檢查不僅延長了記錄時間,而且還記錄到清醒及全部睡眠過程的腦電圖,因而大大增加了癲癇的陽性率。

此外24小時腦電圖還可以做鑒^診斷之用。有些非癲癇的發作性疾患如腸絞痛、頭痛、眩暈等等,需要鑒別是否為癲癇發作,也可做24小時腦電圖。若在檢查過程中記錄到發作性疾患出現的時間,但此時腦電圖並無異常放電,基本上就可以肯定不是癲癇發作。

有時家長描述病兒的情況很像癲癇發作,但醫師並未見到,此時也可做24小時腦電圖以明確診斷。筆者曾遇到幾個“病兒”,年齡大約都在6個月~1歲之間,家長述說孩子經常在白天清醒時“抽風'“抽風”時兩眼直視,咧嘴或咬牙,臉色發紅,全身用力,兩臂舉起,屈肘握拳,微微顫抖,持續數秒鍾後自然緩解,—日發作數次。在其他醫院做常規腦電圖報告為“輕度異常”或“中度異常”(但無癇樣放電)。這些症狀聽起來很像癲癇,並且有個別病兒已開始服用抗癲癇藥物。但經過24小時腦電圖檢查,其結果正常,在描記期間家長記錄到幾次“發作”,在腦電圖上並無異常改變,最後排除了癲癇。經過隨診,“病兒”的“抽風”大多在幾個月後自動消失。這是正常小兒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動作。

35腦電地形圖在癲癇中的應用

通過計算機對某一時間內的腦電活動做定量分析,並將各部位的功率值用不同顏色在一個頭形的圖形上表示出來,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能量等級,以紅色等級為最高,以下依次為桔黃、黃、綠、藍等,這就是腦電地形圖。因其與地圖上表示地勢高低的彩色地形圖相似,所以稱為腦電地形圖,其實按其原理本應稱為腦電位分布圖。

腦電地形圖可對癲癇病人不發作時的背景活動進行分析研究,當腦電背景活動有局灶性改變時,腦電地形圖比人的目測更準確,對病灶定位有較大的意義。

然而腦電地形圖對癲癇的診斷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它不能分析腦電圖的全部記錄,隻能根據工作人員的指令分析幾十秒鍾,最多不超過2分鍾。根據2分鍾的腦電信號采樣發出的報告,必然給診斷上帶來很大的片麵性。

另外腦電地形圖也不能識別波的形狀。而在腦電圖的診斷中,波的形狀非常重要,如棘波、尖波、棘慢波對癲癇的診斷起著很大的作用,但腦地形圖隻能分辨其頻率。

此外在腦電圖記錄中,可產生各種各樣偽差,這些偽差可以被有經驗的腦電圖檢查操作人員識別。而腦電地形圖卻不能識別偽差,它可將所有信號全部進行處理,影響分析的準確性。

雖然目前很多醫院都有腦電地形圖設備,但按目前技術水平,腦電地形圖在診斷癲癇方麵作用並不大,不能代替常規腦電圖檢查。

36CT和磁共振無法診斷是否為癲癇

CT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的英文縮寫。它利用X線斷層掃描,把接收到的信號輸入到計算機,再由計算機轉化為圖像。進行腦CT檢查是把腦子分成若幹層,每層拍出一張圖片,來反映腦子深部的情況。

CT有很多優點,是一種無痛苦、無損傷、無危險、快速方便的輔助檢查方法。如果腦子有結構上的異常,做CT檢查很容易被發現。腦腫瘤、腦畸形、腦出血、腦萎縮、腦積水、異常鈣化、腦水腫等都可從CT片子上顯示出來。頭顱CT不僅可以反映病變的部位和大小,還可以了解周圍腦組織的情況,協助判斷病變的性質。

近20多年來,由於應用了CT檢查,很多原來認為是“原發性”的癲癇找到了病因。不同類型的癲癇,CT的陽性率也不一樣,一般說來,部分性發作的癲癇陽性率較高,全身性發作的癲癇,陽性率較低。

雖然CT能發現大腦結構性的病變,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在顱腔內某些部位(如顱骨底部)的病變,由於骨質圖像的幹擾不易顯出。又如很多疾病如果密度相似,也不容易區分,像炎症、脫髓鞘病變或某些腫瘤在圖像上均表現為低密度,CT不容易將它們區別開來。另外,由於每層距離的限製,太小的病灶不易發現。

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疾病,很多病人腦子並沒有結構上的改變,做CT檢查往往表現正常,所以CT正常並不能否定癲癇的診斷。CT的作用隻是幫助尋找癲癇的病因。但也不能認為隻要CT有異常,這異常就是癲癇的病因。還需要根據病情具體分析,有些異常發現和癲癇並沒有直接關係,如腦外積水、透明隔間隙增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