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癲癇和遺傳的關係

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有人提出遺傳是原發性癲癇的主要原因,這一觀點經曆了70多年肯定與否定的爭論。直到1951年蘭諾克斯醫生對4200餘名癲癇患者的家係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調查了大約2萬人,這些人都是癲癇患者的親屬,結論是癲癇與遺傳有關。在這些人中間不僅原發性癲癇的發病數遠遠高於正常人群,而且繼發性癲癇的發病率也高於普通人群。

近40餘年來,國內外很多調查材料也證實了癲癇與遺傳有關這個觀點。有人調查了3000餘名癲癇病人的親屬,發現血緣關係越近,患癲癇的人數也越高。在一般人群中,癲癇的患病率大約為0.5%;而癲癇患者的兄弟姐妹中患病率為22.8%,父母為19.4%,其叔、伯、舅、姨為6.2%,袓父母、外祖父母為3.0%,表兄弟姐妹為2.3%。

在非洲坦尼嘻的一個部族,被稱為是“癲癇的滋生地”,那裏癲癇的病人很多,並且受歧視,其他部族的成員不願與他們通婚,往往隻能是癲癇患者之間結婚、繁衍後代,結果這個地區的癲癇患病率高達1.5%,是世界患病率最高的地區。這情況也說明癒痛與遺傳有關。

通過雙胎的研究也證明癲癇的遺傳性,在雙卵雙胎(出生時2個胎盤,性別可能不一樣,麵貌也不一定相同)中一個有癲癇病,另一個也是癲癇病者占13.2%;而單卵雙胎(出生時一個胎盤,兩人同性別,相貌相同)中一個有癲癇病,另一個也是癒痛病者占60.2%。

對腦電圖的研究也證明癲癇有遺傳性。當家庭中一個小兒有癲癇病時,此病兒的兄弟姐妹中雖然沒有癲癇的發作,但腦電圖有癲癇樣放電的人數遠遠高於正常人群。

近年來對遺傳基因的研究已經明確了某些癲癇的基因定位,如少年肌陣攣癲癇的致病基因在第6號染色體短臂的2區1帶上,良性家族性新生兒驚厥定位在20號染色體上。

至於癲癇的遺傳方式,目前一般都傾向為多基因遺傳,既受遺傳因素影響,也受環境因素影響。

很多父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家中有了一個癲癇病的小孩,再生一個孩子會不會又是癲癇病者。據文獻報告,家中有一個15歲以前得原發性癲癇的小孩,如父母再生一個孩子的話,發生癲癇的危險性比普通人群增加3倍;若父母雙方均有癲癇,同時有一個子女已發生癲癇,這種家庭中若再生一個孩子,出現癲癇的機會是正常人群的40倍。從優生的觀點看,這個家庭最好不要再生孩子。

4腦外傷和癲癇

腦外傷是引起癲癇常見的一種原因。早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就對腦外傷和癲癇的關係有了清楚的認識,他指出左側腦損傷能引起右側肢體抽搐。

小兒中由於出生時腦損傷所引起的癲癇並不少見。有人曾統計了7000餘份癲癇的病曆,其中1/10有產傷史。妊娠高血壓、子癇,胎盤早剝,臍帶繞頸,難產時使用產鉗、胎頭吸引,出生時窒息等情況,很可能引起新生兒腦缺血缺氧而造成腦損傷,以後發生癲癇。

但並不是隻要有難產史(或用產鉗助產),就是所有癲癇病人的唯一病因。因為有些先天疾患所造成的胎兒腦發育異常,本來生後就有可能發生癲癇,而這種小兒在出生時常常伴有胎位不正或各種分挽困難,容易出現難產,應用產鉗或胎頭吸引的機會也就多。所以,難產和癒痛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外傷性癲癇還可以由其他各種原因所引起。戰爭時期的槍彈傷,平時的交通事故,高處墜下重物擊傷頭部都是常見的原因。至於小兒平時走路摔跤碰傷頭部或夜晚從床上摔到地下能否引起腦外傷,要做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大問題,家長不必過於緊張。

如果外傷引起腦震蕩、顱內血腫、顱骨骨折等,以後有可能發生癲癇。一般說來損傷程度越重,發生癲癇的可能性就越大。傷後昏迷時間長短,與癲癇發生率沒有一定關係,但傷後有嚴重呼吸困難者,癲癇的發生率要高些。開放性腦損傷(頭皮破損、顱骨斷裂等)導致癲癇發生率較閉合性腦損傷為高。

腦外傷後出現癲癇的時間長短不一,有人外傷後數小時就發生癲癇,還有人外傷後數小時到1個月之內發生癲癇,但這兩種情況的人都不算多。最常見的是腦外傷後1個月到數年之內引起的癲癇發作,有此種情況人大約占外傷性癲癇的84%。有人將這種外傷後發生癲癇的時間特點總結為三個高峰,即傷後1個月、半年和1年。

對小嬰兒還要注意一種情況,有時頭部外傷情況很輕,頭皮也沒有碰破,甚至家長都回憶不起來外傷的曆史。“外傷”數日至數周後孩子出現嘔吐、精神不振、煩躁,有時還可能有點低燒,嚴重時出現驚厥。此時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發現孩子頭圍增大,前囟飽滿,考慮有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可能。如能及時處理,治療效果比較好,如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的診斷治療,將來會影響孩子腦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