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的國度(4)(1 / 1)

111您有什麼好看的書想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呢?可以試試上傳一個吧,注意要txt喔,上傳優秀書籍會獎勵不少積分的111

一個顛倒了的價值觀,須要用新的邏輯把它顛倒過來,這才能合乎近代以來的社會潮流。但做到此點,不是毀掉人情與人性的美,而是繼續這種人情和美的精神。而那手段,則是文化的改變,以誠與美的精神為之。他認為做到此點,首先是“愛”,“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於後起新人。”“愛”與“犧牲”,在魯迅看來是建立新的道德倫理的條件。而實施這新道德,魯迅談到了以下三種看法:一是理解,二是指導,三是解放,這樣才能夠把中國文化引向另一個天地。

魯迅談論這樣的話題的時候,顯得有些天真,樂觀的預言壓倒了先前的惆悵。這個語境裏的思想,除了進化論的痕跡,大概還有易卜生主義的影子。進化的結果一定是後起的好於以前的,而易卜生的思想則無疑是人道的與個性的精神的盤詰。中國舊道德,其結果產生了奴性的人格,這是可惜的。王得後在《魯迅與孔子》一書裏,對此分析得很透徹,他說:@米@花@在@線@書@庫@

孔子講“孝”,有的內容是人之常情,合乎人性的。如:“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都是“自然而然”的“愛”,“自然而然”的“親情”。然而,孔子強化的“孝”,根本特質在“敬”,在“無違”,在“父父子子”的絕對服從,在“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乃至於“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雖然,父母有錯、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勸諫,但父母倘若堅持己見,堅持自己的一套,不聽勸諫,還是必須“敬”,必須“不違”;而且要做到沒有怨言怨氣。即所謂“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樣,子女完全沒有“自己”,沒有“個性”,沒有“獨立的人格”,完全是父母的附屬物;這是一種奴隸性的倫理道德。*Q

王得後是看到了問題的根本的。魯迅視野裏的孔子遺產,在這樣的層麵上是遠離現代人的需求的,個性潛能未得開掘,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

而這個缺陷都集中表現在生存的狀態,以及漢語言的體係裏了。

儒家文化演進中出現的奴性,導致了整個民族劣根性的產生。自然,中國的社會問題複雜,奴性的因素還殘留在其他文化的形態裏。奴性是統治者建立的文化輻射的結果,大眾與士大夫,都在所難免。而且這一切都在日常文化裏,似乎已經是視而不見的現象了。

魯迅對奴性的敏感,是從自己的生命感受開始的。祖父的入獄和父親的病且不說,僅自己在日本、教育部的經曆,都有恥辱的記憶在。《燈下漫筆》寫道:他的存款貶值後,很有些恐慌,後來聽說鈔票可以換回現銀,雖折了大半,可是內心卻還是歡喜。他於是自嘲地歎道:

但我當一包現銀塞在懷中,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R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