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玄同走後,魯迅在燈下獨自默想: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剛才錢玄同說的毀壞鐵屋子的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魯迅終於答應錢玄同做文章了。
魯迅要驅除寂寞,參加摧毀中國封建“鐵屋子”的戰鬥了。
1918年5月15日,在《新青年》第4卷第5期上,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了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篇小說被認為是一篇反對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的宣言書。小說揭露了封建社會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娘被債主逼死的”……這是人們看得見的、血淋淋的封建社會“吃人”的事實;但還有為人們所看不見的、更殘酷的封建家族製度和舊禮教“吃人”的事實。小說借狂人的嘴寫道: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這裏所說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就是指幾千年來標榜“仁義道德”的封建宗法製度和舊禮教的統治。這種精神統治,吞噬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小說裏的“狂人”,就是遭受這種精神摧殘和迫害而發了狂的一個。
小說通過狂人的嘴,提出了“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個具有否定傳統思想的命題,反映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魯迅對於“將來”雖然還隻是一個朦朧的理想,但對封建宗法製度則已表示了徹底決裂的決心。
小說結尾,魯迅滿含悲憤地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這呼聲,振聾發聵,震撼著古老中國的大地,驚醒了熟睡的人們。……魯迅寫完《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陸續寫出20餘篇短篇小說,塑造了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閏土、阿Q、祥林嫂、呂緯甫、四銘、高老夫子、魏連殳、涓生、子君、愛姑等眾多形象。他的小說集《呐喊》、《彷徨》,充分顯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實績。
魯迅的文學創作,包含著關心中國勞苦大眾的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往往伴隨著魯迅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落後感、危亡感而產生,伴隨著自己的祖國受到外民族的威脅、欺侮而產生。因此,魯迅把自己的小說稱作“遵命文學”——“不過我所遵奉的,是那時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願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聖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1919年,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了。魯迅,自覺地與革命前驅者取同一的步調,在爭取民主和民族解放的道路上迅跑,在鬥爭中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魯迅給人們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他共有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3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編》17部;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日記》2冊;書信1400多封,以及《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總共400萬字。魯迅翻譯了14個國家將近100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著作,印成33部單行本,共250萬字。
此外,魯迅還輯錄、校勘古籍18種,100餘萬字。這些著作,卷帙浩繁,構成了一部大百科全書。
魯迅的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作為範文,長期以來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