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十七、新世紀的呐喊(2)(1 / 3)

8月22日,魯迅與許壽裳往錢糧胡同探視章太炎師。

章太炎兩度被捕入獄。第一次是1903年6月。章太炎因主編的《蘇報》刊文介紹《革命軍》一書,清政府勾結上海英租界當局將章太炎、鄒容逮捕,罪狀是“章炳麟作《訄書》並《革命軍序》,又有駁康有為之一書,汙蔑朝廷,形同悖逆;鄒容作《革命軍》一書,謀為不軌,更為大逆不道”。章太炎被判監禁三年,鄒容監禁二年。第二次是1914年8月,章太炎因反對袁世凱企圖稱帝而被監禁,直至袁世凱死後才獲得自由。

魯迅於次年(即1915年)2月14日再次探訪章太炎。6月17日,章太炎在獄中自書一條幅贈魯迅,內容是抄錄《莊子·天運篇》:“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穀滿穀,在阬滿阬。塗卻守神,以物為量。”

魯迅後來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且介亭雜文末編》)一文中稱頌章太炎時說:“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垢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誌,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所說“三入牢獄”,據考訂應是兩次。

袁世凱在緊鑼密鼓陰謀複辟帝製時,竟於1915年1月18日無條件地接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這是一個賣國的條約,理所當然地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大江南北出現了抵製日貨的風潮。與此同時,袁世凱及其爪牙們大肆搜捕鎮壓革命黨人。光複會主要領導人陶煥卿在上海被暗殺,那個“不念舊惡”的王金發也被朱瑞誘捕槍決了。……袁世凱的“軍政執法處”,成了陰森可怖的殺人魔窟。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凱和他的黨羽大肆製造民主共和不適於中國,中國必須實行帝製的輿論。楊度、嚴複、劉師培等所謂“六君子”成立“籌安會”,為袁世凱稱帝搖旗呐喊。所謂“參政院”還偽造了全國擁戴袁世凱當皇帝的“民意”。12月12日,袁世凱宣告承受帝位,當上了皇帝,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且像曆代皇帝一樣頒布年號,規定次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然而時代畢竟不同了。此時,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省份紛紛宣告獨立反袁。

在全國一片討伐聲中,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撤銷帝製,廢止“洪憲”年號。袁世凱當了100天的短命皇帝。

同年6月6日,袁世凱在頹敗中病死。魯迅在6月28日的日記中寫道:“風。袁項城出殯,停止辦事。”視袁世凱之死如草芥。

魯迅目睹了袁世凱複辟帝製的全過程,這一幕帝製醜劇引發了魯迅的思考:為什麼袁世凱這個清朝政府的內閣總理大臣、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階級的忠實代言人,能夠粉墨登場呢?而且,那時候,為什麼大家都說“非袁莫屬”呢?……這些問題,一直在他的腦海裏縈繞著,一部民國史在他眼前再現。

魯迅漸漸意識到,當時孫中山等人向袁世凱妥協,實在是革命黨人實力不充實的緣故。魯迅因此反省自己,自從放棄醫學從事文藝運動以來,他一直強調精神的作用,企圖依靠精神的力量去挽救衰敗的中國和喚醒人民群眾的覺悟,現在看來是很片麵的。袁世凱之所以能夠竊取革命勝利果實,登上大總統的寶座,是因為他掌握著北洋大軍,背後又有外國帝國主義的支持。孫中山呢?他奔波一世,最後不得不讓位,就因為他沒有軍隊。魯迅因此說:“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革命黨人奪取政權、鞏固政權,先要有軍隊,擁有充實的、可靠的武裝力量,各種政治宣傳、文化啟蒙,隻能起輔助作用……魯迅深刻地總結了孫中山領導革命種種挫折和失敗的曆史教訓。

然而,袁世凱複辟帝製,當上皇帝,為什麼也失敗了呢?魯迅在觀賞了這一幕帶有滑稽劇色彩的醜劇後,淡然一笑:時代在進步,共和製已深入人心,曆史的車輪已經不可能逆轉了,即使是有外國帝國列強的支持,也無法改變失敗的命運。

魯迅繼續思考辛亥革命的曆史教訓。他認為,革命黨人最初的排滿革命,所以容易獲得響應,因為口號是“光複舊物”,也就是“複古”,容易得到漢族的官僚、豪紳乃至文人學士們的支持。那時,當革命處在高漲階段的時候,許多漢族的地主豪紳(《阿Q正傳》裏的錢秀才、趙秀才們)便紛紛鑽進革命營壘,這“鑽”並不費時費力,隻要肯花幾個臭錢就可以在胸前掛上“自由黨”的徽章。徐錫麟曾在《光複軍告示》中說,“遇滿人者殺”,卻“不殺漢官”。這種狹隘的種族革命,實際上就是將土地從異族(滿族)手裏奪回,歸還給漢族的舊主人。如此而已。一場結束幾千年封建帝製的民主革命,就這樣被扭曲而“變味兒”了。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