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乃宣和王照他兩位都有簡字,進步得很,可以照音寫字了。民國初年,教育部要製字母,他們倆都是會員,勞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親到的,為了入聲存廢問題,曾和吳稚暉先生大戰,戰得吳先生肚子一凹,棉褲也落了下來。但結果總算幾經斟酌,製成了一種東西,叫作“注音字母”。那時很有些人,以為可以替代漢字了,但實際上還是不行,因為它究竟不過簡單的方塊字……那時的會員們稱它為‘注音字母’,是深知道它的能力範圍的。
2月,魯迅在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1卷第1冊上發表《儗播布美術意見書》,署名周樹人。這是魯迅發表的首篇美術論文。魯迅在闡釋“何為美術”時認為:“作者出於思,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非必圓滿,華或槁謝,林或荒穢,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宜,是曰美化,倘其無是,亦非美術。故美術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這就是說,繪畫藝術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大自然的客觀景物;二是藝術家在反映客觀現實時的構思;三是藝術家在反映客觀現實基礎上的藝術創造。魯迅還注意到,藝術反映了“一時及一族之思維”,“國魂之現象”,體現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若精神遞變,美術輒從之以轉移”。這些都反映了魯迅樸素的唯物主義的美學觀點。
3月,袁世凱派人去上海刺殺國民黨理事宋教仁,成為轟動一時的“宋案”。7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江西督軍李烈鈞宣布獨立,黃興在南京成立討袁軍,但不到兩個月,所謂“贛寧之役”便被袁世凱的南下軍隊所擊敗,孫中山、黃興等人成了被通緝的“暴徒”。他們隻好再度流亡國外。
8月,袁世凱頒布《通令尊孔聖文》,保皇派康有為也在《不忍》雜誌上宣揚孔子是“中國之教主”。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尊孔複辟的逆流。9月27日,上任不久的教育總長汪大燮,令全體部員往國子監祭孔。“且跪且拜,眾已嘩然”。魯迅於晨七時“往視之,則至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錢念敂又從旁大聲而罵,頃刻間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話。聞此舉由夏穗卿主動,陰鷙可畏也”。
隨著“祭孔”而來的,便是10月6日袁世凱當選為大總統;10月10日宣誓就任。這些日子,北京的街頭巷尾,布滿了密探,人言嘖嘖。魯迅也是“無日不處憂患中,可哀也”。袁總統宣誓就職的那一天,魯迅臥居寓中,拒不參加“慶典”。
此時教育部內部的權力鬥爭已經明朗,舊派戰勝了新派,原先蔡元培主持擬訂的一套反映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教育製度,已經被袁世凱的一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製度所取代。隻是魯迅不肯妥協,他分管社會教育,便“利用職權,各行其是”。他對友人說,“有權在手,便當任意作之,何必參考愚說耶?”
由於曆史博物館籌建工作由社會教育司第一科負責,魯迅經常到這裏來檢查籌備進展情況。除國子監原有文物外,還多方搜集,派人赴沈陽考察清宮美術物品,將十多萬件古玩字畫作了登記,準備供博物館展出。
有過這樣一個關於魯迅保護文物的故事。為籌備1914年5月至8月在德國萊比錫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德國派了一個名叫米和伯的人於1913年11月在北京設了一個籌辦處。博覽會以展出墨跡、書籍為主,由於中國的紙墨印刷在世界上為時最久,享有盛譽,所以被列為展出首位。經教育部同意,曆史博物館於11月20日送來展品13件交部裏存放。這是珍貴的文物,必須保護。於是魯迅回寓所取來兩條毯子,在部裏值夜,“不眠至曉”。直到第二天上午,米和伯來部裏將展品取走。軍閥時期,官盜不分,所以魯迅要格外認真地守護這些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