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位?我們很容易回答,它是對人們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嘉獎。地位不容易憑空而來,人們隻有不斷地努力才能得到,也可以說地位是對一個對大眾有貢獻的人的獎勵,地位跟成功的價值成正比。但是,這些年來,人們自然而然地把金錢看成是成功的標誌,以為有了金錢就相當於有了社會地位。而且有了社會地位,這便是最終的價值目標,它成了很多人奮鬥的目標,也成了衡量人生價值的惟一的標準。
現代好些人都確信,擁有了大量的財富,就能夠購買那些貴重的東西,有了這些就有了不可動搖的地位。然後他們把這些錢和東西都聚積起來,以為這是他們的才能、成就和地位的不可磨滅的證據。在他們的認識中有個錯誤的理論,以為隻要他們賺的錢比別人多,東西比別人多他們就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地位和別人的尊敬,而且把這個謬論當作真理。他們除了對銀行存款上有幾位數字和買這個東西花多少錢感興趣外,對任何其他都不感興趣。
這有一個典型事例,大家不妨仔細看一看。
一名商人被人介紹來到倫敦來看蓋蒂。他是蓋蒂在紐約的一個朋友介紹來的。客人在蓋蒂家裏大吹大擂了一番這幾年來他賺了多少錢,而且告訴蓋蒂他正準備去法國,決定在那兒買一些繪畫來收藏。
“聽人們說你是個很不錯的名畫收藏家,對繪畫很有鑒賞力。我想讓你幫我一個忙,告訴我哪些畫廊可靠,和一些掮客的名字,住址,我能夠買一些名畫。”他說。
“你對什麼畫感興趣呢?對哪個時代的作品或什麼學派的畫感興趣呢?或是你想要某位特別藝術家的作品?”蓋蒂問他。
“這沒什麼不同,反正都一樣,我隻是需買一些畫而已,我打算至少要花上10萬元。”他有些不耐煩地問答道。
“為什麼至少花10萬元,不可以少一點嗎?”
蓋蒂對此表示不解,竟然有如此定下打算的。不是最高數額、而是最低數額。
“沒什麼可奇怪的,你知道的,”他嚴肅地說,我的夥伴過去來過這一趟,買了好些畫兒,大概花了75000元,想要使人們對我另眼相看我隻有再多出一些錢:我至少要再花上25000元。
這個商人怎樣衡量價值我們很容易看出。蓋蒂看得很清楚,這個商人很可悲,無論他一生做什麼事,他的目標很明顯也很簡單,跟買畫是為了顯示地位一樣很俗氣,但更可悲的是世上這樣的人還的確為數不少。
人類社會正在不斷進步,不再是隻為了填飽肚皮不餓的階段,我們有了更高的生活追求。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還有許多奢侈品,為這些東西,我們隻有努力賺錢來滿足這些必需品的需求。但這並不能說明金錢是一切,除了用金錢衡量,還有許多衡量價值的方法。也許一本糟糕的小說也能賣到多少錢,而一本世界性的名著,沒準幾毛錢就能毫無困難地買到一本普及版,這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你能說後者的價值不如前者價值大嗎,盡管後者的價錢可能隻是前者的幾分之一或百分之一。所以同樣的,還有好多其他類型的成功。衡量人的價值的時,我們也不應隻看他的收入,擁有金錢的多少或者所有物的價值,還有好多東西是無價的。
人類文明是一代又一代人創造的,以前的,現在的人們時時地在為人類作著自己的貢獻,但是他們隻得到一點或一點也沒得到金錢的報酬。世界上數不清的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們,他們一生都是不富裕的,甚至到死時身無分文。像凡·高、貝多芬,誰又能計算出他們對人類貢獻到底值多少錢?但我們當中也不會有人猜測他們是不是跟一般百貨公司的采購職員享有同樣的收入。
設計一座美麗的公寓的人,與那些住進去的人相比,顯然我們的設計師肯定是窮人。還有比如建堤壩的工程師,他的收入比起那些因受到灌溉的田地的主人的收入可能要少得多。
建築師和工程師盡管沒有那麼豐厚的收入,但他們的業績卻永遠留了下來,沒有因他們賺的錢少,使他們的地位受到影響。在這個為金錢和地位而奮鬥的年代裏,還有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
失敗是通往成功最穩靠的踏腳石,要肯研究利用它們
美國一家大公司的哈利先生,在進入公司後的第二年,執行一次重要的任務時,因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慘遭失敗,從此一蹶不振,對“承擔責任”產生了一種恐懼。哈利先生在遭受失敗打擊的第三年,公司要他到美國南部去掌管“南方的分號”,但一直生活在失敗陰影裏的哈利先生,卻沒有勇氣承擔這一職責,拒絕了這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以後,還有好幾次這種絕好的機會降臨到哈利先生的頭上,可哈利先生都因同一種理由把它們錯過了。直到退休,哈利先生仍然在公司裏拿著可憐的年薪過日子。
多麼可悲!僅僅一次失敗的挫折,就讓哈利先生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終生把自己判入心理奴隸的牢籠之中。
其實,世上的一切並無所謂“失敗”或“成功”,從大的觀點看時,萬事萬物均在“更新的過程之中”。失敗隻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小小插曲,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已。
因此,你一定要丟掉體內那種“失敗了就表明自己將一事無成,或必須放棄追求,向失敗俯首稱臣”的可憐想法。
要知道,人不可能總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隻要運動,人總難免要摔跟頭。”
失敗,並不表明你不能成功,特別是一時一事的失敗,並不表示你是一位失敗者,一個不可救藥的人,一個失去了希望的人。即使所有人都說“你失敗了,你是一個失敗者”,你自己也不要這麼想。
失敗,隻是表示你尚未成功,尚未達到追求的目標,或者至少是離目標遠了一些。就像在追求過程中摔了一跤,或在登攀的山路上打了個“滑兒”,摔跤和“打滑兒”並不能說明全部,隻說明前進暫時受阻,但這種受阻很可能隻是一個小小的插曲,它隻會使你未來的勝利和成功更刺激、更有價值罷了。
失敗也可以表明你有意嚐試,你在支付“學費”,你在學習不敗之法,或者說,失敗在鄭重告訴你,改換一下行為方式,或準確地告訴你“此路不通,另尋佳徑”,通過新的選擇,開辟新的創業之路。
但是,許多失敗者的悲哀,常常在於失敗後缺乏足夠的智慧和勇氣,跳不出習慣性的誤導,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一條路上前行,這些人一想到改變,同時就會想到一係列可能出現的困難,甚至很棘手的困難。於是,就在老路上越走離成功越遠了。
其實,失敗是打破習慣觀念的最好武器,它的無情和冷漠,逼迫著你不得不變,不得不改,再艱難也得改。
從某種意義上講,失敗不會成為你生活的絆腳石,它亦遠非你所想象的那麼可怕,經受一次就永無翻身之日。
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標示著一個新的起點,它是你通向成功道路中的一道絢麗風景,是失敗者東山再起的一塊基石。失敗更是一種良好的興奮劑,能激發一個人沉睡的激情,錘煉人的意誌;就好似鑿子和錘子,能把一個人的生命雕琢得更美麗;它又如同攪擾牡蠣的泥沙,會變成珍珠一樣。許多人就是在遇到失敗後,才發現自己真正的才幹,使自己內部蘊藏的力量才得以爆發出來。
有位哲學家說過:“失敗,是步入更高的開始。”沒有見過失敗的人,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大勝利。如果你還不曾“失敗”過,那麼,為了你的事業,也許你應該嚐試一下失敗的滋味。千萬不要因一次失敗而氣餒,放棄追求;也不要被失敗的“感覺”所左右,變得憂慮、蠻橫或憤世嫉俗。事實證明,除非你放棄,否則你永遠不會被失敗打垮。
愛迪生曾長期埋頭於一項發明。一位年輕記者問他:“愛迪生先生,你目前的實驗曾失敗了一萬次,你對此有何感想?”
愛迪生回答說:“年輕人,因為你人生的旅程才起步,所以我告訴你一個對你未來很有幫助的啟示:我並沒有失敗一萬次,隻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可見,失敗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失敗本身。
真正的成功,出自於在錯誤中的學習。假如你戰勝不了逆境,要獲得成功是不可能的。而把失敗轉化為成功,其過程很簡單,往往隻需要一個想法,緊跟實際行動。
有人曾問一個孩子是怎樣學會溜冰的。
那孩子回答說:“哦,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就學成了。”
所以,如果你天真地認為每一位成功者都隻有成功的經驗,那就錯了。沒有人能比成功者擁有更多失敗的經驗,也沒有人比成功者更重視失敗的寶貴教訓和啟示。
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前者珍惜失敗的經驗,他們善於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努力戰勝一時的失敗,反敗為勝,獲得更大的勝利;後者一旦遭遇失敗的打擊,即墜入痛苦的深淵中,不能自拔,整天悶悶不樂,自怨自艾直至自我毀滅。
當然,人生的路沒有一帆風順的,有失才有得,沒有承受失敗考驗的心理準備,闖蕩不了多久就要走回頭路了。隻有不怕險阻,勇於進取,不放棄責任的人最終才會走出困境,得到偉大的發展。麵對失敗,你要痛定思痛,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在下一次奮進中引以為戒。千萬不可好了傷疤忘了痛,甚至自虐般地流著鮮血還不知痛。
如果這樣,總有一天,你會因累累傷疤或失血過多而變得無力拚殺,隻能扼腕歎息,悔恨終身。
假如你確信自己是一個能夠成功的優秀者,並且希望獲得成功,那麼你不要為你眼前的失敗而氣餒,不要因失敗而變成一位懦夫,借酒消愁,自甘沉淪。而要振作精神,像檢查電子線路板上的短路一樣,仔細研究失敗的每一個環節,看一看自己的目標是否適合自己,自己是否為這一目標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自己是否是個受合作者喜歡的人,自己是否能創造並抓住機遇……
我認為,隻要善於把握,這個世界到處都有成功的機會。成功是一個能力、奮鬥和機會的綜合體,三者缺一不可。許多天賦優異,終日辛苦工作的人,最終窮因潦倒,無所作為,就是因為他們將精力浪費在為失敗哀傷上,而忘了主動創造機遇,及時抓住機遇。
相信自己隻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隻要能繼續生存下去,就證明了你不是失敗者。你主動,你不能等待事情的發生,你必須努力工作。隻有這樣,你才能最終戰勝挫折,實現成功。
人,認識你自己
人類在這個地球上出現之後,就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來幹什麼?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
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一直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在傳說中,古希臘的奧林匹斯山是西方諸神所居住的地方,那裏有西方的主神宙斯,以及由他所統率的眾神氏。凡人是難以涉足於神的地界的,而神的箴言——“人,認識你自己”,又必須讓人來知曉。於是,就有了斯芬克斯的故事。“斯芬克斯”是傳說中的一個奇特的生物——“獅身人麵”。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她作為神的使者,帶著神對人類的忠告——“人,認識你自己”,從奧林匹斯山來到了人間。經過細心的籌劃,她把那句神的箴言化作了一段“謎語”,來盤問她所遇到的所有的人。
“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
這就是斯芬克斯的謎語,每個路過的人都必須麵對她來猜一猜她的謎語;而且,富有挑戰和特殊意義的是,凡是猜不中的,都會為此喪生,被斯芬克斯毫不留情的吃掉。
斯芬克斯的謎語是富有內涵的。我們人類每一個個體都是這樣的:生下來時都使用“四條腿”,然後是“兩條腿”和“三條腿”——也就是說,新生的嬰兒尚不能夠站起來行走,隻能用雙手在地上爬;然後才能夠站起來行走;但是到了老年,就會借助於拐杖來走路。換一種角度來看這一謎語,如果達爾文的理論是正確的話,我們人類不也是從四條腿的猿,而逐漸演變進化為兩條腿的人的嗎?曾經有一位著名的畫家,根據這段故事和自己的想象,繪出了一幅深沉而動人的油畫——“斯芬克斯之吻”。獅身人麵的斯芬克斯,撩起自己的麵紗,露出了世人難得所見的麵容,吻住了跪在她麵前的俄狄浦斯。這一吻,吻出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對自身有所認識,對自己有所反思的人。這一吻,也吻出了一種關於人的學問。
這是由斯芬克斯之謎所引出的斯芬克斯之吻,這也是我們對心理學的一種普通理解——“人,認識你自己!”簡單而樸素的語言,蘊含著深刻的內涵;這既是心理學的根源,也是心理學的目標。
俄底修斯盡管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但是,自己的命運之謎卻無法解釋,直到現在我們對人的認識還非常有限。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從古到今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認識自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乃至於宗教、巫術都是為了揭示這個謎底。我們都知道德爾菲斯神廟裏的那句神喻:“認識你自己,拯救你自己。”但是,又有幾人能夠拯救自己。這個神喻就是擺在人們麵前的一道難題。
古老的命題貫穿人生的始終,使人生的諸多方麵能夠圓融在一起。糊塗的人生如布袋,將一切零碎充裝起來,沒有主題;聰明的人生如珠鏈,利用古老命題的絲將各個方麵串連起來,使個性有可觀的整體麵貌又不失細節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