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當然,曹參並不是疏懶於政事,而是對西漢初年的施政方針從理性上作過一番深刻的思考:劉邦稱帝後分封同姓王,封自己的兒子為齊王,齊國是大國,有七十幾座城市,地位又十分重要,所以漢高祖特地挑選曹參擔任國相。當時天下初定,齊王又年輕,曹參就將當地有學問的老先生統統請來,詢問他們如何安定百姓的辦法。齊地儒生的意見各不相同,曹參不知聽誰的才好,聽說膠西有一位蓋公,精通黃老之學,就讓人用重金請來。蓋公來後,曹參恭恭敬敬地向他請教。蓋公指出,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並且諸如此類地說了一大套。曹參覺得很有道理,就避開正屋,侍奉蓋公。後來,曹參治理齊國主要就采用黃老之術。曹參當了九年齊相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齊國民生安定,曹參也成了當時有名的賢相,所以,他繼蕭何之後擔任丞相一職是當之無愧的。曹參離任時,對接任者說,“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問道,在治理政事上,這一點是不是最重要的呢?曹參說:“大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平?吾是以先之。”
“勿擾獄市”是曹參推行黃老之術的重要施政策略,可是上麵這段話卻相當費解,曆來有不同的解說。大概曹參認為,集市裏四方人士雜集,作奸犯科的人肯定不少,對此不妨網開一麵,用不著認真,否則,刑獄案件必定大大增加,就會重蹈秦代嚴刑峻法的複轍。總之,這一原則與“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人們常常用“蕭規曹隨”這句成語,從一個方麵來概括西漢初年的這段曆史。蕭規曹隨有兩重意思:一方麵,它是黃老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其核心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另一方麵,它又提示人們注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西漢王朝初建,無為而治是一種統治術,黃是指黃帝,老是老子,它既以道家無為做標榜,又吸收刑名法術之學。秦二世而亡的教訓提醒統治者,純用法治必然導致嚴刑峻法,會引起民眾的更大反抗。西漢王朝初建,經濟凋敝,統治基礎薄弱,也不可能實行強有力的法治,於是以清靜無為為主、法治為輔的黃老之術就應運而生,曹參就是實行這種統治術的傑出代表。曹參為相國三年,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班固在《漢書·蕭何曹參傳》中讚曰:“何以信謹守管龠,參與韓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內。”
這是後世史家對蕭規曹隨這段曆史的定評。
【閑言碎語】
一個人做一回官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穩穩當當做官。幕僚生存的秘訣在於:有所為有所不為。但要想把“無為而治”演繹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無為而治需要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帝王和官吏少私寡欲,在古代社會,又有哪個朝代能做得到呢?
2.不貪財不居功心靜如水,曹彬為“宋良將第一”
做人的玄機在於一個“靜”字,做官的玄機在於一個“廉”字。當一個人心靜如水時,其心中猶如明鏡一塵不染,考慮事情就會發現真理,淡泊處事時才會有悠然自得的情趣,廉潔時就能公平對待人與事。有一句名言就是:“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做官若能時時想到這句話,那就離做好官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