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一直是中國傳統文人最高的政治理想,任何朝代的帝王將相都希望能用最小的力氣來獲得最大的政績,可真要做到這一點卻是十分困難的。縱觀整個中國曆史,也隻有寥寥幾人和幾個朝代的特定階段方能做到。然而有些所謂的“無為而治”其實是不辨是非、少犯錯誤、隻求自保的滑頭而已。
1.蕭規曹隨,無為而治的典範
無為而治,不是不治,而是另有打算,無為是審時度勢,不該為的時候則不為,這是時勢的要求,而不是真正的無為。
蕭何與曹參早年都是沛縣的小吏,是同事,又是好朋友。秦王朝末年兩人同心擁戴劉邦起兵反秦,後來又輔佐劉邦推翻暴秦,並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劉邦稱帝後,兩人加官晉爵,地位改變了,加之在封侯和評定朝位時發生爭執,兩人的關係反而疏遠了,甚至產生了隔閡。但是,這種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並沒有影響兩人為安定民生、穩定新王朝所進行的合作和努力,蕭規曹隨就是當年流傳下來的曆史佳話。
漢高祖末年,由於長年嘔心嚦血的操勞,蕭何很快衰老了。高祖死後,輔助新主的重任又落在他的肩上,到了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蕭何終於一病不起。臨終前,惠帝去探望他,順便問他:“君如百歲後,誰能代替您的職務?”蕭何謙恭地說,知臣莫如君。不肯直截了當地問答。惠帝試探地問道:“那麼曹參怎麼樣?”蕭何馬上回答:“帝得之矣,臣死無恨!”這樣,惠帝與呂後決定以曹參繼任相國的職務。
曹參當時正擔任齊王國的相國,聽到蕭何去世的消息,馬上叫舍人打點行裝,準備車馬,說:“吾將入相。”過了沒多久,朝廷真的派使者下達任命,召曹參進京任相國。
曹參擔任相國後,處理政事都按照蕭何的成規辦,選擇郡國的屬吏專門挑選那些訥於言語、不善文辭的吏員擔任,忠厚老實者就提升為丞相史,凡是言文刻深、務求名聲的吏員統統排斥不用,自己則日夜與酒為伍。卿、大夫、屬吏和賓客見他終日不理政事,心裏奇怪,見到相國時都想問個明白。可是,曹參一見他們來,馬上拉著一塊兒喝酒。來者剛一說話,馬上又被灌以醇酒,喝得爛醉如泥,方才作罷,以後日以為常。曹參看到別人有過失,不但不張揚處理,而且千方百計地為他開脫,於是府中無事。丞相官邸附近是屬吏休息的地方,一班屬吏也是整日喝醉了酒就歌呼嗚嗚,有的從吏實在看不下去,於是請曹參遊後園,讓他好好地整頓整頓。不料,曹參見到此情此景,也端起酒杯,和他們一起唱歌歡呼。
當時,惠帝即位的時間不長,見曹參根本不理政事,起初是覺得奇怪,後來就很不高興了,認為曹參之所以如此,是瞧不起他。一天,他讓曹參的兒子中大夫曹竄回去問他的父親:高祖剛死,皇帝年輕,君身為相國卻日夜飲酒,這怎麼能治理國家呢?曹竄回家將惠帝的話學說了一遍,卻遭到他父親的一頓痛打。曹參讓他兒子閉嘴,不要對天底下的事說三道四。一天上朝時,惠帝為此責怪曹參,君臣之間有這樣一番對話:
帝讓參曰:“與竄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
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皇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
參曰:“陛下觀參孰與蕭何賢?”
上曰:“君似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