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善投機:幕僚的腦子,幕僚的嘴(9)(1 / 1)

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嚴嵩覺得動手的機會成熟了,於是,他找到了夏言的對頭,錦衣衛都督陸炳,附以一些罪名,奏告世宗,加以誣陷。這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之事,具體過程不必細述,反正世宗不問是非就將他罷了官,因為世宗早就看他別扭。後來夏言曾又複出,但最後還是遭到嚴嵩的陷害,在議複河套一案中受了牽連,終於被殺。嚴嵩補了夏言的缺,從此大權獨攬,專擅二十多年。

【閑言碎語】

嚴嵩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但十分善於諂媚,以至加官晉爵,執掌國政長達二十年。嚴嵩同時是個大文人,在當時科舉社會中,屬於有真才實學的人,他內心深處具有文人的自尊,但他沒有文人的傲慢,所以,他能幹出很多難以想象的、低俗的事情,也特別有城府,老謀深算。

6.摸著皇帝的喜好下手,和珅盡得一朝恩寵

性情機敏、善於逢迎的人很容易官場得誌。但有先天優勢還不夠,關鍵還要看自己如何發揮。和珅要玩就玩大的,以皇帝為目標,一指即中,一步登天。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和珅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在這一年裏,和珅巧逢機緣,得見天顏,奏對稱旨,甚中上意,從此便攀龍附鳳,飛黃騰達。這種突然的時來運轉,可能和珅自己也未曾料到。

一日,乾隆帝大駕將出,倉促間求黃龍傘蓋不得,乾隆帝發了脾氣,問道:“是誰之過歟?”皇帝發怒,非同小可,一時間,各官員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珅卻應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他聲音洪亮,口齒清楚,語言幹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聲望去,隻見說話人儀態俊雅,氣質非凡,乾隆帝不禁更為驚異,歎道:“若輩中安得此解人!”問其出身,知是官學生,雖然學曆不高,但畢竟乃讀書人出身,這在侍衛中也屬鳳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視文化,尤重四書五經,對一些讀過四書五經的滿族生員,當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問起四書五經的內容來。這和珅原本不學無術,可對四書五經倒稍能記憶,居然“奏對頗能稱旨”。至此,和珅進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總管儀仗,升為侍衛。從此官運亨通,扶搖直上。這樣一次偶然的機遇便為和珅鋪平了升遷之路。

耐人尋味的是,和珅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聲叫喊,便是整人之語。倉促間一時未能找到黃龍傘蓋,這本為細事,然而和珅卻小題大作,以一副義正詞嚴的架勢指責起“典守者”來。“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一語雙關,它不僅是對“典守者”的指控,也有自薦其能的含義。和珅在乾隆麵前第一次亮相,便已表現出其乖巧圓滑,善於揣摩上意的品性。可惜,此時的乾隆帝對此已不可能有所覺察了。過了幾十年天皇老子生活的乾隆帝,此時更是充滿虛驕之氣,對一些生活瑣事變得更加挑剔了。可能和珅對此已先有所聞,因而才敢於放膽而言。結果倒真的獲得了皇帝的眷顧,並取代了原來的儀仗“典守者”。

當然,每一個脾氣品性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好惡,這就是為什麼要投其所好的原因了。但是有一個喜好是所有上司或主子共有的,就是喜歡顯示自己的高明。在幕僚的生存過程中,要投上司所好,一定要多給他提供顯示其高明的機會,這是比直接吹捧更管用的“吹捧”。

清乾隆皇帝非常喜歡談文講史,對文史的整理工作非常重視。相傳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怕有謬誤,常親自校對,每次校對出一件差錯來,覺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為了迎合他的心理,就指使大臣在抄寫給他的書稿中,故意於明顯的地方抄錯幾個字,以便“勘正”,這實際上是變著法兒讓乾隆高興。這樣做,比當麵奉承他學識高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書稿中也有乾隆改正不到的,但經他改定的書稿,就沒有人敢再動了。所以,今天見到的殿版經常被訛解,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可是像和珅這樣的大臣,隻顧變著法兒討乾隆的歡心,卻不會管這些,以至謬誤流傳,貽害後人。

和珅最了解乾隆的這個特點,他在任何事上都曲意逢迎,選取最恰當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歡心。

【閑言碎語】

久居官場的一些幕僚,態度阿諛卻不親切,他們慣用的手段是做情感遊戲。古代的皇帝,實際上是情感上的饑渴者,位高權重,異常孤獨。和珅善於揣摩乾隆的心意,知道皇帝需要什麼。如同對身處沙漠之人,你送他一壺水,比送他一大塊金子來得重要。而和珅也正基於此,換來了乾隆一朝的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