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5:溫和灸中渚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6:溫和灸百會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7:溫和灸翳風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8:溫和灸中脘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中醫稱之痹證,是由風、寒、濕、熱等邪氣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症的一類病症。
選穴取穴肩穴、曲池穴、外關穴、膝眼穴、昆侖穴、合穀穴。
艾灸方法:步驟1:回旋灸內膝眼穴、外膝眼穴,每穴每次3~5分鍾。
步驟2:溫和灸昆侖穴,每次5分鍾。
步驟3:溫和灸合穀穴,每次5分鍾。
步驟4:溫和灸外關穴、曲池穴,每穴每次5分鍾。
步驟5:溫和灸肩髎穴,每次5分鍾。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複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為關節僵硬、多個關節紅腫熱痛及活動障礙。
選穴取穴掌關節取合穀穴、八邪穴;蹠趾關節取太衝穴、八風穴、公孫穴;膝關節取內膝眼穴、外膝眼穴、阿是穴;腕關節取陽池穴;肘關節取曲池穴、外關穴。
艾灸方法:步驟1:溫和灸合穀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鍾。
步驟2:回旋灸八邪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鍾。
步驟3:回旋灸太衝穴、八風穴、公孫穴,每日艾灸1~2次,每穴每次20~30分鍾。
步驟4:回旋灸陽池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鍾。
步驟5:回旋灸內膝眼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鍾。
步驟6:回旋灸外膝眼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鍾。
步驟7:回旋灸曲池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鍾。
步驟8:回旋灸外關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鍾。
痔瘡:痔瘡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又稱為痔核、痔病、痔疾等,是人類特有的常見慢性疾病。痔瘡的症狀是患處作痛、便血。嚴重時,痔塊會凸出肛門外,這時稱作肛門脫垂。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內痔是長在肛門管起始處的痔,表麵由黏膜覆蓋;外痔是指在肛管口上,表麵由皮膚覆蓋;同時患有內痔和外痔時,稱為混合痔。
選穴取穴大腸俞穴、次穴、承山穴、天樞穴、足三裏穴、長強穴。
艾灸方法:步驟1:用艾灸盒灸腰臀部大腸俞穴、次髎穴、長強穴,施灸時間以晚間睡前為宜,每天1次,每穴灸治20分鍾,以局部皮膚泛紅為度,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治數個療程。
步驟2:溫和灸足三裏穴,施灸時間以晚間睡前為宜,每天1次,每穴灸20分鍾,以局部皮膚泛紅為度,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治數個療程。
步驟3:溫和灸天樞穴,施灸時間以晚間睡前為宜,每天1次,每穴灸20分鍾,以局部皮膚泛紅為度,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治數個療程。
步驟4:溫和灸承山穴,施灸時間以晚間睡前為宜,每天1次,每穴灸20分鍾,以局部皮膚泛紅為度,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治數個療程。
脫肛:脫肛即直腸脫垂,是肛管、直腸黏膜或直腸和部分乙狀結腸脫出的總稱。老年人、小兒以及久患痔瘡、久痢、久瀉之人多發。常由年老體弱、婦女產後勞倦、慢性腹瀉、便秘、百日咳、排尿困難等所致。
選穴取穴神闕穴、百會穴、足三裏穴、長強穴。
艾灸方法:步驟1:隔薑灸百會穴,每次3~5壯,每日1次。
步驟2:用艾灸罐灸足三裏穴,每次20分鍾。
步驟3:隔薑灸神闕穴,每次3~5壯,每日1次。
溫馨提示:治療脫肛,還可以直接艾灸肛門部位。艾灸時,可以坐在小塑料凳(中間有孔的小凳)上,讓肛門從孔上露出來。把艾條點燃,對著孔中的肛門處艾灸。
步驟4:隔薑灸長強穴,每次3~5壯,每日1次。
足跟痛症:足跟痛症是指因長期站立工作或長期從事奔跑、跳躍等活動;或扁平足、足弓塌陷致足跟疼痛、行走困難的病症。損傷筋脈、血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氣血運行不暢、肝腎虧虛均可致足跟痛。足跟痛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足跟部位疼痛,站立、行走則加重。
選穴取穴太溪穴、照海穴、申脈穴、昆侖穴、湧泉穴、仆參穴。
艾灸方法:步驟1:溫和灸照海穴,每次10分鍾,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3個療程。
步驟2:溫和灸湧泉穴,每次15分鍾,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為1個療程。
步驟3:溫和灸仆參穴,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3個療程。
艾治療常見病灸:步驟4:溫和灸太溪穴,每次10分鍾,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3個療程。
步驟5:溫和灸昆侖穴,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3個療程。
步驟6:溫和灸申脈穴,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灸3個療程。
溫馨提示:可在足跟部加墊足跟墊以防止發生跟痛症。並可以配合溫水浸浴或按摩療法。如保守治療無效,可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