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穴取穴風池穴、天宗穴、肩井穴、大椎穴、風府穴、曲池穴、合穀穴。
艾灸方法:步驟1:溫和灸肩井穴、天宗穴,每穴每次10~15分鍾,每天1次。
步驟2:溫和灸風池穴、風府穴,每穴每次10~15分鍾,每天1次。
步驟3:溫和灸大椎穴,每次10~15分鍾,每天1次。
步驟4:溫和灸曲池穴,每次10~15分鍾,每天1次。
步驟5:溫和灸合穀穴,每次10~15分鍾,每天1次。
腰肌勞損:腰肌勞損是由勞損、創傷及腰椎平衡失調等原因引起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慢性纖維化、鈣化、硬化,致使腰肌疲勞且易出現疼痛。中醫認為腰肌勞損與風寒濕之邪侵襲經絡、跌仆閃挫、腎虛等因素有關。
選穴取穴命門穴、腰陽關穴、腎俞穴、誌室穴、委中穴、阿是穴。
艾灸方法:步驟1:溫和灸委中穴,每次10~15分鍾。
步驟2:用艾灸盒灸腰背部阿是穴,15分鍾為宜。
步驟3:用艾灸盒灸腰陽關穴、腎俞穴、誌室穴,每穴灸10~15分鍾。
溫馨提示:建議每天堅持鍛煉腰腹部,緩解、放鬆腰部肌肉的疲勞,預防腰肌勞損。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運動,運動後要做整理運動。另外,工作中防止過度勞累,糾正不良的工作姿勢,如彎腰過久、伏案過低等。
步驟4:溫和灸命門穴,每穴灸10~15分鍾。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可引起腰腿疼痛的疾病,多發生於青壯年。腰椎間盤突出症主要因椎間盤勞損變性、纖維環破裂或髓核脫出等現象,刺激或壓迫脊神經、脊髓等引起腰痛、麻木、下肢放射痛、皮膚淺感覺障礙等症狀。最常見的原因是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搬運或抬重物,長時間彎腰後猛然直腰。選穴取穴阿是穴(腰部壓痛點)、殷門穴、承山穴、後溪穴、足三裏穴、昆侖穴、承扶穴。
艾灸方法:步驟1:溫和灸承扶穴、殷門穴,每穴每次10~15分鍾。
步驟2:溫和灸足三裏穴,每次10~15分鍾。
步驟3:溫和灸承山穴,每次10~15分鍾。
步驟4:溫和灸後溪穴,每次10~15分鍾。
步驟5:溫和灸昆侖穴,每次10~15分鍾。
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綜合征,其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坐骨神經痛病因尚未明確,且較少見;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則多見於椎管內病變及椎間盤、脊椎病變,或盆腔及骨盆疾患。
選穴取穴腎俞穴、大腸俞穴、委中穴、承山穴、環跳穴、陽陵泉穴、懸鍾穴。
艾灸方法:步驟1:用艾灸盒灸腎俞穴、大腸俞穴,每穴15分鍾,每天1次。
步驟2:溫和灸環跳穴,每穴15分鍾,每天1次。
步驟3:溫和灸委中穴、承山穴,每穴15分鍾,每天1次。
步驟4:溫和灸陽陵泉穴、懸鍾穴,每穴15分鍾,每天1次。
慢性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以青、中年男性為主。多數發病緩慢,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壓、水腫為其基本臨床表現。一般而言,凡有尿檢異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腫及高血壓病史均可診斷為慢性腎炎。
選穴取穴脾俞穴、腎俞穴、三焦俞穴、水道穴、足三裏穴、三陰交穴、氣海穴。
艾灸方法:步驟1:用艾灸盒灸脾俞穴、腎俞穴、三焦俞穴,每穴15分鍾。
步驟2:溫和灸氣海穴,每次15分鍾。
步驟3:溫和灸足三裏穴,每次20分鍾。
步驟4:溫和灸三陰交穴,每次15分鍾。
步驟5:溫和灸水道穴,每次20分鍾。
耳鳴:耳鳴是指患者自覺耳內鳴響,如聞蟬聲、潮聲,或嗡嗡聲,妨礙聽覺。本病多因心氣不足、氣滯血瘀、腎精虧虛等致耳脈閉塞,經氣無以充養耳竅所致;或因肝膽風火上逆,致少陽經氣閉阻;或因震傷等外界因素引起。
選穴取穴太衝穴、俠溪穴、丘墟穴、聽宮穴、翳風穴、百會穴、中瀆穴。
艾灸方法:步驟1:溫和灸太衝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2:溫和灸丘墟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3:溫和灸俠溪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4:溫和灸中瀆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5:溫和灸聽宮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6:溫和灸翳風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7:溫和灸百會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溫馨提示:耳鳴的朋友應注意平時調養,當出現耳鳴症狀時,可用自我按摩法,先以兩手掌心緊按外耳道口,同時以四指反複敲擊枕部或乳突部,繼而手掌起伏,使外耳道口有規律的開合,堅持每天早晚各做數分鍾。
耳聾:耳聾是指聽力減退或完全聽不見,是聽覺異常的症狀。因腎精虧虛、髓海不足,以致耳脈失養;或因肝膽風火上逆,以致少陽經氣閉阻;或因震傷等外界損傷所引起。
選穴取穴太衝穴、俠溪穴、丘墟穴、中渚穴、聽宮穴、翳風穴、中脘穴、百會穴。
艾灸方法:步驟1:溫和灸太衝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2:溫和灸丘墟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3:溫和灸俠溪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
步驟4:溫和灸聽宮穴,每次灸5~10分鍾,每日1次。